歙縣“新安王氏醫(yī)學”又稱“富堨王氏內科”。起源于1820年,其始祖為新安歙縣王家宅人王學健(名履中),履中公嘗學醫(yī)于馮塘程思敏先生,其后父子相襲、兄弟相授、祖孫相承,至今相傳六代,傳承“新安王氏醫(yī)學”之衣缽,創(chuàng)新發(fā)展家學理論之精髓。 “新安王氏醫(yī)學”流派為新安醫(yī)學流派重要組成部分,在學術上善取諸家之長,自成一家之論;在臨證上各擅其長,既有師承影響,又有自身探索。注重理論創(chuàng)新,注重臨床療效,注重辨證調理,注重中醫(yī)藥文化傳承,注重中醫(yī)藥學術傳承與發(fā)展。 新安王氏內科流派水腫病特色理論 水腫多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 現代醫(yī)學中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內分泌失調以及營養(yǎng)障礙等疾病所出現的腫脹均可按水腫進行辨證論治[1]。 自《黃帝內經》奠定水腫之病因病機及相關基本理論,《金匱要略》提出水腫分類與治療原則為始,歷代醫(yī)家逐步發(fā)展和完善了對水腫病的相關理論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治療方法與用藥經驗。 新安醫(yī)家常以肺脾腎為切入點,重視三臟在水腫病治療中的重要地位;治法上常予宣泄,以期“應機則昌”;用藥上務求切合病情,或以單方參入復方,或時方、經方并蓄,強調“藥性專長”。 1、重視肺脾腎 《素問·水熱穴論篇》指出:“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又指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在《黃帝內經》時期,對水腫病的發(fā)病已認識到與肺、脾、腎有關,脾為中心環(huán)節(jié)。 《景岳全書·腫脹》所云:“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王氏醫(yī)家常以肺脾腎為切入點治療水腫病,重視三臟在水腫病治療中的重要地位,尤為提倡運用健脾化濕法治療臨床水腫為病。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健脾化濕藥能促進胃腸蠕動,改善小腸消化功能,促進水液重吸收等[2]。 2、重視宣泄之法 王氏醫(yī)家認為,濕邪阻滯,清陽不宣,三焦失其決瀆而成水腫。水液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即有賴于脾氣的升化轉輸,肺氣的宣降通調,心氣的推動,腎氣的蒸化開合。這些臟腑功能正常,則三焦發(fā)揮決瀆作用,膀胱氣化暢行,小便通利,可維持正常的水液代謝。 反之,若因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水濕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導致上述臟腑功能失調,三焦決瀆失司,膀胱氣化不利,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即可發(fā)為水腫。故而采取宣泄之法,以期“應機則昌”。 3、強調“藥性專長” 王氏醫(yī)家制方,務求切合病情,注意選擇具有針對性藥物,或以單方參入復方,或時方、經方并蓄[3]。急慢性腎炎所致水腫,王氏醫(yī)家善從脾腎論治,認為本病多責之于脾、腎兩臟。脾失轉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 在發(fā)病機制上,脾、腎兩臟相互聯系,如脾之病水腫,久必及腎,導致腎虛而使水腫加重;腎陽虛衰,火不暖土,則脾陽也虛,土不制水,則使水腫更甚。故而每以補腎健脾,利水消腫為治。 新安王氏內科流派水腫病臨床用藥特色 新安王氏醫(yī)家在治療水腫病中善用對藥,每獲佳效,主要有川桂枝與天仙藤,桑白皮與茯苓,以及淮山藥、潞黨參與黃芪。或通陽活血、化氣行水,或健脾行氣、利水消腫,或補中益氣、消腫解毒。遣方用藥,似平淡無奇而治效卓著,屢起沉疴。 1、川桂枝與天仙藤 川桂枝,辛、甘、溫,入心、肺、膀胱經,具有發(fā)汗解表,溫通經脈,通陽化氣的功效?!侗窘浭枳C》曰:“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氣、補中,為桂枝六大功效”。天仙藤,苦,溫,歸肝、脾、腎經,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二藥相合,功能通陽活血,化氣行水,為王氏醫(yī)家治肢體水腫之常用藥對。 2、桑白皮與茯苓 茯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功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本草綱目》謂其“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 桑白皮,甘、寒,專入肺經,能降肺氣,通調水道而利水消腫,《藥品化義》謂之“治皮里膜外水氣浮腫及肌膚邪熱,浮風燥癢,悉能去之”。 二者相須為用,共奏健脾行氣,利水消腫之效。 3、淮山藥、潞黨參、黃芪 王氏醫(yī)家治療急、慢性腎炎,浮腫,蛋白尿等,常用淮山藥、潞黨參、黃芪等,以收補中益氣,健脾利濕,消腫解毒之效。 淮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功能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又兼清熱之功?!侗静菥V目》認為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毛皮”。 潞黨參,甘,平,歸脾、肺經,補中,益氣,生津。《本經逢原》曰:“清肺。上黨人參,雖無甘溫峻補之功,卻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參之性寒專泄肺氣也”。 黃芪,甘,微溫,歸肺、脾、肝、腎經?!侗静輩R言》曰:“補肺健脾,實衛(wèi)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新安王氏內科流派水腫病臨床驗案舉隅 1.王仲奇水腫案 患者某,初診:6月6日,濕著氣阻,清陽失其展舒,三焦決瀆不行,腫自上而下,已及遍身,陰器亦腫,喉間殊欠爽適,臥起則浮于上,坐立則墜于下,脈弦。速以宣化、分利。麻黃(泡去沫炙)1.8g,川桂枝6g,茯苓15g,北細辛1.2g,五加皮15g,洗腹皮15g,白蔻殼4.5g,佩蘭9g,制川樸4.5g,陳皮6g,陳姜衣1.8g,路路通(去刺)6枚。 二診:左,水氣壅逆,竄注皮膚絡膜之間,氣化不行,下為跗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且咳唾血膜,陰囊光腫,病深且惡,概可想見。姑擬宣泄一法,應機則昌。麻黃(泡去沫炙),北細辛,制川樸,甜葶藶(隔紙炒),馬兜鈴(炙),射干,杏仁(去皮尖),桑白皮(炙),木防己,川桂枝,野茯苓,法半夏,鼠粘子(白芥子同杵),冬瓜皮,陳大麥桿。 三診:左,肺居膈上,乃三焦氣化總司。跗浮、足麻而兼見喉痛,喜呻吟,詎非肺氣失利之據乎?茯苓皮,冬瓜皮,大力子(炒),生薏苡仁,桑白皮(炙),白前,杏仁(去皮尖),射干,橘紅衣,川萆薢,通草。 按:王氏醫(yī)家善用宣泄之法治療水腫之癥。該例患者屬于濕邪阻滯,清陽不宣,三焦失其決瀆,故成水腫。 王仲奇先生認為“肺居膈上,乃三焦氣化總司。跗浮、足麻而兼見喉痛,喜呻吟,詎非肺氣失利之據乎?”故而采取宣泄之法,以期“應機則昌”。 麻黃與桂枝均能治水氣證,麻黃重在滲利,桂枝重在溫化、氣化,麻黃性猛重在祛邪,桂枝性緩兼通兼補;茯苓,洗腹皮,陳皮,陳姜衣,實為五皮飲加減化裁,功能行氣化濕,利水消腫,用治全身水腫,胸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癥;路路通行氣利水寬中;五加皮祛風濕,可治水腫諸疾;北細辛,既可佐麻黃治喉間殊欠爽適,又可助陳姜衣化飲之功;佩蘭為芳香化濕之要藥;白蔻殼功能化濕暢中、清利濕熱;制川樸,與陳皮同用,可除濕滿。二診、三診,繼續(xù)守原法加減。 more → 2.王任之水腫案 患者某,男,27歲。初診:1980年6月7日。1965年有急性腎炎病史,1970年又曾發(fā)作,近來肢、指微浮,尿常規(guī)檢查有微量蛋白,脈濡弦。姑從脾、腎論治。用藥:潞黨參10g,淮山藥10g,黃芪10g,楮實子10g,魚腥草12g,石韋10g,白茅根15g,陳赤豆15g,生白術6g,茯苓10g,川桂枝4.5g,天仙藤6g,土茯苓15g。 二診:1980年6月21日,肢、指微浮已不明顯,尿常規(guī)檢查蛋白轉陰。守原加減。上方減川桂枝、天仙藤,加平地木30g,半枝蓮15g。 按:王氏醫(yī)家善從脾腎論治急慢性腎炎所致水腫。本病多責之于脾、腎兩臟,脾失轉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在發(fā)病機制上,脾、腎兩臟相互聯系,如脾之病水腫,久必及腎,導致腎虛而使水腫加重;腎陽虛衰,火不暖土,則脾陽也虛,土不制水,則使水腫更甚。 故而王任之先生每以補腎健脾,利水消腫為治。潞黨參、淮山藥、黃芪,為王氏醫(yī)家常用藥對,治療急、慢性腎炎,浮腫,蛋白尿等,以收益氣健脾,利濕消腫之效;川桂枝、天仙藤,通陽活血,化氣行水,用治肢體水腫;楮實子、陳赤豆,既有補腎強筋骨之效,又可利尿消腫;白茅根配魚腥草利尿通淋,配伍石韋,兼可涼血;生白術、茯苓,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土茯苓利濕,化濁,解毒。綜觀全方,標本同治,處方精當,故二診時諸證均見明顯減輕。再守原方出入,以固其效。 3.王樂匋水腫案 患者某,女,19歲,為公交車售票員。初診:1971年4月6日?;颊呖人詺饽?,目窠及面部下肢均腫,其腫勢頗盛,夜臥不安,面色晦滯,而血壓不高,尿檢有紅白細胞及蛋白,有時紅細胞多至(+++),蛋白亦常在(++),舌苔白膩,脈沉細。此水氣壅逆,肺氣不能肅降,而脾腎之陽受困,益使水氣泛濫橫溢也,擬麻附五皮飲出入。處方:凈麻黃6g,熟附片(先煎)10g,青皮6g,陳皮6g,淡姜衣4g,川椒目4g,帶皮茯苓18g,大腹皮10g,炒懷牛膝12g,冬瓜皮15g,萊菔子10g,陳葫蘆瓢15g,6劑。 二診:1971年4月12日?;颊吒∧[見退,氣急漸平,前方去萊菔子,加五加皮10g,漢防己10g,6劑。 三診:1971年4月18日?;颊吒∧[續(xù)有減退,猶然咳嗽氣逆,舌苔亦退,脈仍沉細,乃于原方囑續(xù)服6劑,以觀進退。 四診:1971年4月24日。患者腫勢仍甚,諸證大體如前,因思患者尚系在急性期,何妨一用攻逐,以挫其勢,能得水氣一退,然后予以健脾腎而利氣之法在麻附五皮飲基礎上酌加攻逐。處方:炙麻黃6g,熟附片(先煎)10g,淡姜衣4g,漢防己10g,五加皮10g,煨甘遂6g,炒黑丑6g,大腹皮10g,陳葫蘆瓢15g,帶皮茯苓18g,杜赤豆30g,4劑。 五診:1971年4月28日。上方服后,腫勢十退六七,于是上方再加川桂枝6g,囑再服4劑。 六診:1971年5月6日。腫勢十退八九,乃從原第一方加桂枝6g,生白術10g,接服10劑,浮腫基本消退,尿檢亦基本正常,乃以參苓白術散以鞏固療效。 按:此為三焦失職,水泛為腫之癥。主水者腎,制水者脾,肺為水之上源。若腎命氣化不及,脾胃運輸無權,肺氣宣降失常,三臟同病,津凝為水,停于體表,遂呈水腫。上氣喘滿知為肺氣宣降失調,舌淡苔白知為腎命氣化不及,中焦為津氣升降之軸,上下齊病中焦鮮有無恙。 故而王樂匋先生采用麻附五皮飲加減化裁,以宣上溫下,三焦并調。凈麻黃宣發(fā)上焦,肺衛(wèi)宣通,則水從汗泄,肺氣肅降,則水道通調,此宣上法;熟附片溫暖下元,助腎命陽氣,陽氣旺盛,則水津四布,五經并行,此溫下法;淡姜衣溫胃散水,青皮和陳皮醒脾化濕,令中原有主,則水有所制,此調中法;大腹皮、帶皮茯苓淡滲利水,通調水道,是于調理三臟功能以外,祛除已停積水;大腹皮、青皮和陳皮醒脾利氣,于流通津液以外,未忘行氣;川椒目利水消腫,祛痰平喘;懷牛膝、冬瓜皮、陳葫蘆瓢,祛濕利尿通淋;萊菔子降氣化痰。諸藥合用,體現三焦同治,宣上溫下,津氣并調之法[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