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司馬炎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甚至一度出現(xiàn)了賣官鬻爵的現(xiàn)象。他將各級官銜明碼標(biāo)價,按給錢多少決定封官大小。有的人為了當(dāng)官,甚至拉著成車的金銀財寶去賄賂武帝,而武帝也來者不拒,今天收了銀子,明天就給送錢者封官。 朝中也不乏有識之士,對武帝的這種做法感到擔(dān)憂,屢次相勸。武帝不但不聽,有時甚至大發(fā)雷霆,將勸諫者大罵一通,然后治罪。眾人見狀,都心灰意冷,無人再勸。 在這種情況下,大臣們漸漸也都安于享樂,搜刮民脂民膏。這還不算,朝廷中竟?jié)u漸掀起了一股比富之風(fēng)。今天看你家的車用5匹馬拉著,明天我一定駕著10匹馬拉的車出去。今天見你的大門用銀子鍍成,明天我家的大門就改為鍍金的了。更有甚者,竟然用人奶喂豬,總之奢靡之風(fēng)盛行,晉朝已呈現(xiàn)國將不國的頹勢。 而在眾多的大臣中,有一個名叫石崇的,是皇帝的顧問,錢財最多,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錢財。為了顯示財富,他每每尋找對手與之相比,參比者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石崇為此洋洋得意。 石崇的這一行動激怒了一個人,那就是皇帝的舅舅王愷。貴為皇親國戚,王愷家里也富豪無比。連他家的下人、干粗活的,穿的都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王愷心想:我身為皇親國戚,不信就比不過他石崇。 石崇也聽說了王愷有與他比富的意思,毫不示弱,兩個人就暗暗較上了勁兒。為此,石崇還專門派一個人去探聽王愷家的情況。探聽的人回來報告說,王愷家洗碗涮鍋用糖水,石崇便立刻命令家人用蠟燭當(dāng)柴燒;說王愷家用上好的胭脂粉墻,石崇便立刻要家人用金粉將門外的院墻再重新粉刷一遍…… 如此這般,暗地里較量了幾次,王愷便沉不住氣了。他決定公開與石崇比試一番。這一天,王愷家張燈結(jié)彩,熱鬧異常。原來是王愷要出去游玩,借此機會炫耀一番,殺一殺石崇的銳氣。他命家人把那馬棚里的寶馬牽出10匹,全給配上金絡(luò)頭,再將家里那頂用180顆珍珠串成轎簾的紅頂轎子抬出來跟在身后。然后,在已用細黃土鋪過的路兩旁設(shè)了40里的紫絲布步障。 一切準(zhǔn)備就緒,王愷這才雄赳赳、氣昂昂地上路了。他滿以為這次一定可以比過石崇,所以特意從石崇門口繞了一圈,豈知一看便傻了眼。 原來,石崇早就得到了消息,命家人在馬棚內(nèi)牽出50匹寶馬配上金鞍、金絡(luò)頭,又抬出10頂八抬大轎,那轎簾竟都是用兩百顆大小相同、小拇指肚大小的珍珠串成。然后用凈水潑街,再鋪上一指厚的珍珠粉,路兩旁設(shè)了50里長的錦鍛步障。布置完畢,石崇便穩(wěn)穩(wěn)地坐在轎中,專等王愷來此。 再說王愷,見石崇樣樣將自己比了下去,游玩的興致也沒有了,二話沒說,掉轉(zhuǎn)馬頭,便打道回府。身后傳來石崇“哈哈”的笑聲。 王愷回到府中,越想越不是滋味。一氣之下,竟然病倒了。家人見了,都很著急。其中有一個機靈的家人,便附在王愷耳邊,悄悄說了一計。王愷聽后大喜,第二天病就好了,整理衣冠,匆匆奔皇宮而去。 原來,那個家人是叫王愷去宮中看看?;噬系臇|西一定是最好的,有誰能比得過呢?而且王愷是皇上的親舅舅,向他借一兩件,皇上沒有不給的。果然,王愷向武帝訴說了比富慘敗的事后,武帝不但不為他們的奢靡生氣,反而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武帝叫人取出一株域外的珊瑚樹,送給王愷,讓他再去與石崇一比高低。并且對他說:“珊瑚樹生于海底,本不易得到。況且這棵珊瑚樹顏色鮮艷,長得又高,更是少之又少。你拿去和石崇比,定能將他比下去。” 王愷聽了,滿心高興,立刻帶著珊瑚樹去了石崇家。落座片刻,王愷便說:“石兄,近來小弟得到了一件稀世珍品,不敢一個人獨享,特送來與石兄賞玩一番。”說完,命人將珊瑚樹小心翼翼地抬進來。 石崇早知他的來意。見了之后,毫不搭話,隨手抄起茶幾上的金如意一扔,居然將那珊瑚樹砸碎了。王愷見狀,勃然大怒,罵道:“石崇老賊,你比不過我,也不該將這稀世珍品砸碎啊……” 石崇微笑著等他罵完,也不分辯,只命令家人道:“去,將咱家后院擺的那幾棵應(yīng)景的珊瑚樹抬上來,給王將軍隨便看看。”家人下去后,不多久,廳中便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珊瑚樹,棵棵都比王愷帶來的那棵不知要好多少倍。 見王愷臉色忽青忽白,石崇笑著說:“王兄若喜歡,就請賞臉帶幾棵去,隨便擺在院子里應(yīng)個景吧!”王愷明知石崇在奚落自己,但又不好發(fā)作,只從鼻子里“哼”了一聲,便起身回府了。 石崇跟王愷斗富,以王愷的慘敗而告終。而石崇因此大出風(fēng)頭,但他也好景不長,不久就因與參與宮廷斗爭的賈謐有聯(lián)系而丟了官,最終在西晉頻繁的宮廷斗爭中葬送了性命。 【精彩直擊】透過石崇比富這一事例,從中可以看出朝政一些貪官污吏奢靡和腐朽的生活,他們魚肉人民,中飽私囊,愛慕虛榮,貪得無厭。當(dāng)然,這與皇上對他們的放縱也是密不可分的。 |
|
來自: liuhuirong > 《晉隋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