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畢生為中國民主革命事業(yè),為振興中華,不屈不撓,堅韌戰(zhàn)斗,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孫中山乳名帝象,后取名孫文,1885年他19歲時,取字“德明”,1886年,他在香港中央書院上學時,取名“逸仙”。中山先生早年行醫(yī)都以“醫(yī)生孫逸仙”掛牌,既行醫(yī)治病又開展革命活動。第一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流亡海外,與中外友人通信時都署名孫逸仙,臨終前在《致蘇聯遺書》上和簽字也是孫逸仙。但是,孫中山在許多重要文件,比如,我們看到孫中山在各種場合的題詞、大總統誓詞、命令以及在《政治遺囑》《家事遺囑》的簽署都是孫文。那么,孫中山這個名字是怎么由來的呢?
1987年,31歲的孫中山先生再度來到日本開展革命活動,他在橫濱結識了日本進步青年宮崎寅藏和平山周。因為有過在英國倫敦被清駐英使館囚禁的教訓,孫先生便委托平山周在東京物色較安全的住所,以擺脫清使館密探的監(jiān)視。在找房的路上,路過日本中山候爵的豪宅,那樓宇軒昂,氣勢不凡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了孫先生。他們決定租下離中山候爵府不遠的“對鶴館施舍”。平山周替孫先生填寫入住登記表時,為了不暴露正在流亡之中的孫先生身份,既不能在姓名欄填寫孫文也不能填孫逸仙。平山周想起剛剛路過的中山候爵府,便急中生智寫上了一個日本人的姓氏“中山”,孫先生一看很高興,接過他的筆,在“中山”后面添加上“樵”。安頓好之后,孫先生興奮地對平山周說:“我本來就是中國廣東山野中的一個樵夫!”。于是,孫先生在日本東京對鶴館的住所前便掛上“中山樵”的牌子。過了很長時間以后,孫先生又講起為什么以“樵”為名時說:“現在的中國到處是荊棘,我就是一名被荊斬棘的樵夫呀!”
從此以后,孫文便以“中山”為名在日本開展革命活動。革命黨人認為,“中山”兩字能表現孫先生的偉大人格,所以,將“中山先生”推崇為對他的尊稱。由此,“中山先生的”稱呼,也在中日同志間流行開來?!皩O文”“逸仙”的名字卻很少有人再稱用,再寫了。
有一位叫章士釗的革命黨人到王佩叔家做客,偶然在其書房里發(fā)現了“中山樵”寫給王佩叔的信函,因其字跡蒼勁,雄渾,別具風格,不像出自日本人之手,便向王詢問,王覺得章士釗也是革命同志,就以實相告:“中山樵即是孫文”。誰知,章士釗為了方便,在“中山先生”前添加上“孫”字,以“孫中山”專稱孫文。他的貿然雖受到革命黨人的指責,但因“孫中山”符合中國姓在前和三字的姓名習慣,于是一稱百應,“孫中山”這個名字便從此稱用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