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議論文寫作視角觀課文教學◎許萍萍 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既包括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又包括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前者主要通過閱讀教學實現(xiàn),后者則需要通過寫作教學來提升。但高中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現(xiàn)狀是,串講課文幾乎占據(jù)全部課程安排,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教師對寫作教學選擇性忽視或無所作為。這與語文課引導學生“寫揮灑自如的中國文”的任務相悖。究其原因,除教材修訂過程中對寫作教學的改革關注不夠,寫作教學本身對教師作文教學素養(yǎng)的要求較高外,還包括割裂課文教學與寫作教學這一落后的教學理念。對課文的教學不能停留在文本解讀、內(nèi)涵挖掘上,還應讓其成為學生學習自我抒發(fā)和思想表達的范例。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將寫作教學代入課文教學中。 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普遍存在華而不實、虛張聲勢、內(nèi)容空洞、邏輯混亂的問題,這與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對青少年的戕害不無關系,但教育對學生本來有的思考能力的壓制和破壞同樣難辭其咎。在課文教學中,部分教師沉浸于自我對教材的過度解讀,唯“我”而無視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只展現(xiàn)教師與文本、文本作者的對話,而忽視更為重要的學生與文本、文本作者的對話,剝奪學生的話語權(quán),讓學生對課文敬而遠之。以議論文寫作視角觀課文教學,讓學生在議論性文體的課文學習中,在更充分地參與文本解讀的同時,進行寫作訓練,力求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一、課文教學中寫作素材的積累缺乏寫作素材是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畏難情緒的原因之一。課外閱讀和生活體驗的缺失造成學生寫作素材“庫存不足”。充分挖掘課文的文化底蘊,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在課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素材的多角度挖掘和分類梳理。一文多用,寫作素材積累的對象既可以是教材中的思想觀點、名言警句、詩詞佳句,又可以是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作品的文學形象。一類多材,要先按照主題劃分課文素材的類別,如勵志篇、美德篇、情感篇、為學篇等等,再不斷充實自己的“庫存”,為議論文寫作做好準備。 然而,充分積累依然會出現(xiàn)生搬硬套的現(xiàn)象,要想學生巧妙運用課文素材,對作品的研讀一定要足夠深入,提高學生提煉主題和分辨素材差異的能力。也可提供高考作文中善用課文素材的范例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如2004年廣東高考滿分作文《語言是溝通的鑰匙》就是對課文素材的純熟運用: 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利于友情的溝通。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用優(yōu)美的語言送別友人,達到了友情的溝通。李白《蜀道難》一文中勸說友人歸來的語言精辟,從而升華了友情。從李白的“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友人便從言語中感受到友人的關懷,溝通也便到了心坎。溝通并不像白居易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它需要語言為它傳達彼此的關切。友情的溝通,需要語言的鑰匙。 考場作文的范例對學生而言有明顯的借鑒作用。模仿練習要從段落到篇章,循序漸進,遵循由簡入繁的學習規(guī)律。寫作素材的積累是對課文教學的激活,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文本深度和廣度的探索。 二、課文教學中邏輯思維的訓練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認為:“要把我們的意思正確地表達出來,第一件事是要講邏輯。一般所說‘這句話不通’,多半不是語法上有毛病,而是邏輯上有問題。”議論文寫作要求學生能運用基本的語言規(guī)律和邏輯規(guī)則,準確、清晰、生動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正是因為缺乏邏輯理性思維,語言表達不合邏輯,所以行文雜亂無章,觀點缺乏說服力。邏輯思維訓練有利于幫助學生完成思維過渡,是議論文寫作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課文教學中,要依托教材中的議論性文體讓學生了解形式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思維所涉及的對象、概念和判斷要保持同一性,也就是確定性;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對思維所涉及的同一對象在同一時間、同一關系上做出相互矛盾的判斷;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必有一個是真的;充足理由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提出的思想觀點要有充足的理由來論證支持。這些規(guī)律對于學生而言,理論性較強,晦澀難懂,教師不能急于求成,將其一口氣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要把它們拆分開來,在文本解讀水到渠成時適時引入,不苛求概念的精準把握,而著力于引導學生在思維過程中自覺遵守。 如在學習《勸學》這篇文章時,首先分析它的邏輯思路。第一段開門見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第二、三段分析問題從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兩方面論證為什么“學不可以已”。第四段解決問題,通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論證怎樣才能做到“學不可以已”。文章的邏輯思路十分清晰,學生易于把握,可以補充介紹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的知識。 從開頭提出中心論點言簡意賅,中間分論點的提出緊扣中心論點、層次分明,到結(jié)尾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全文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始終保持一致,嚴格遵守同一律這一思維規(guī)律。教師以此引導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保持思維的確定性,不隨意變換含義或轉(zhuǎn)移話題,不跑題。文中用五個比喻“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從不同側(cè)面闡明學習的意義,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生動、深入淺出,論據(jù)充足,論證有力,遵循充足理由律。 三、課文教學中社會視角的介入高考作文的新趨勢是變價值觀預設為價值觀引導,作文材料內(nèi)涵豐富,命題者的價值觀不直接呈現(xiàn),讓學生解決他們以前從來沒有碰到的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課文教學如果只是停留在文本解讀上,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恐怕培養(yǎng)的將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不關心”的書呆子。沒有開闊的視野、成熟的思想,何談準確而有深度的觀點。以魯迅《拿來主義》一文的教學為例,傳統(tǒng)教學設計中,文本解讀越深入,學生越不感興趣,認為魯迅先生的雜文晦澀難懂。時代和語言的隔閡成為難以逾越的鴻溝,“拿來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也往往被忽視。社會視角的介入,就能打破這樣的時空界限。在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通過提供與寫作背景關聯(lián)、學生關注的時事材料,從時評角度解讀《拿來主義》,提供給學生一種課堂學習的新思路,讓學生通過學習魯迅的風度和情懷、語言和構(gòu)思,引導學生與現(xiàn)實生活對話。如提供國產(chǎn)動漫對西方故事內(nèi)核的成功利用和日本暴力、色情動漫在中國市場的流行等時事材料,讓學生完成中國動漫產(chǎn)業(yè)借鑒外國動漫時需要怎樣的“拿來主義”這一時評寫作訓練。語文教學不能培養(yǎng)埋首故紙堆,不聞天下事,滿口仁義道德,卻毫無社會責任感的學生,而是要為他們打開一扇窗,培養(yǎng)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開闊的國際視野。 以議論文寫作視角觀課文教學,是對讀寫結(jié)合的新探索,試圖打破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界限,豐富教材選文的內(nèi)涵,拓寬語文課堂的外延。 (廣東省中山市中山一中高中部;5284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