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這么多風流人物中,最應該感謝《軍師聯(lián)盟》的應該就是楊修了,多少算是平了一次反。 公眾知道的楊修基本來自《三國演義》,可他在書中的形象實在有點不堪。在《三國演義》中,楊修是聰明外露的好事者,為人高調,夸夸其談,總是忍不住炫耀自己才華,屢屢道破曹操的小心事,最終因為解密“雞肋”而引發(fā)了嫉賢妒能的曹操之殺機。 總之,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楊修的死因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小人物除了有點猜燈謎一般的語文急才之外,在三國政治舞臺中沒有任何存在感。說白了,這么不低調的大嘴巴,搞政治還不是作死啊。 因此,當公眾看到《軍師聯(lián)盟》時,對司馬懿固然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原來司馬懿不僅是那個懼怕與諸葛亮交戰(zhàn)的陰險老頭;而對楊修的看法,則更是一次徹底的洗腦,原來楊修是一個大人物,一個用智謀詭計差點改變曹操繼承人的大人物。 與《三國演義》相比,《軍師聯(lián)盟》中的楊修更接近歷史中的那個楊修。真實的楊修,或許沒有電視劇中那么瀟灑倜儻玩弄朝局于股掌之間,但一定是一個與三國大歷史攸關的大人物。 《軍師聯(lián)盟》中的楊修 《三國演義》至少說對了一點,楊修的確是一個有急才的聰明絕頂之人,《世說新語》的《捷悟》篇前四條就是楊修的個人專場。楊修還是一個神童,孔融來楊家拜訪楊修的父親時,楊修給孔融準備了一個果盤,孔融指著其中的楊梅開玩笑說:“此君之家果耶?”楊修立刻就頂了回去:“未聞孔雀是夫子之家禽。”這一年,楊修剛9歲。 楊修這一生的風云際會與命定悲情,大可不必像編年史一樣羅列敘述,其實都在楊修之死中了。 談及楊修之死,一個最需要被澄清的就是,楊修既不是死于解密雞肋的言多必失,更和曹操的忌才無關?!度龂萘x》中關于楊修之死的時間、地點以及死因,全部都是錯的。 從曹操一生的言行來看,大體上算是一個寬宏大量之人,有收納降臣降將的格局,更有燒毀大臣與袁紹來往書信的器宇。 像曹操這樣雄才大略,唯才是舉之人,又怎么會因為嫉妒一個手下的文學侍臣而痛下殺手,而原因僅僅是這個人屢屢說破自己的心事? 曹操曾公開宣稱,只要有才,哪怕你曾受人賄賂,或者與嫂子私通,他都毫不在意舉手歡迎。偏偏對楊修,他就突然變得忌才敏感小心眼了?這樣淺薄的殺人應當算是對曹操很嚴重的侮辱吧。 更不要說,《三國志》對楊修的定性是“謙恭才博”,一個“謙恭”之人,又怎么會無緣無故地去犯些聰明外露炫耀才華的錯誤,而惹來殺身之禍。 政治中人的殺人緣由,也應當是從政治中來,到政治中去。 《軍師聯(lián)盟》說得沒錯,楊修雖是曹操丞相府的主簿,但也是曹植陣營的人。甚至死因也沒說錯,楊修的確是因為陷入了曹操的立儲之爭而被殺。在歷史上,除了丁儀兄弟之外,楊修是曹植在儲君之爭中最重要的三大謀臣之一。而司馬懿,盡管此時也是曹丕身邊的人,但在立儲之爭中的存在感卻遠遠不如楊修。 曹丕被立儲的時間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而楊修被殺則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可能是因為強化楊修之死對于立儲之爭的“決定性意義”,《軍師聯(lián)盟》刻意地將楊修被殺放在了曹丕立儲之前。 楊修死前,曾留下“我固自以死之晚也”的話,認為自己之前就應該被殺,這幾年算是多活了。楊修心里很明白,在217年曹操立曹丕為魏國太子之后,他作為落敗一方曹植的重要謀士,就注定難逃一死了。 而曹操殺楊修的時機則很值得玩味。曹操去世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死前百余日,他殺掉了楊修。雖然曹操無法準確預測自己的死期,但此舉仍然帶有死前為曹丕翦除異己,保證儲君順利接位的意思。 而楊修被殺這一年,曹魏政權正受困于內憂外患。在外,曹操接連遭遇了兩場嚴重的軍事挫敗:先是劉備迫使曹操撤退奪下漢中,后有關羽水淹曹軍俘獲于禁。在內,魏國的都城鄴城竟發(fā)生了一次震動天下的叛亂事件,大臣魏諷暗中聯(lián)絡了一批文武官員,準備一舉攻占鄴城,所幸因起事前被告發(fā)而事敗。 因此,曹操在這個時間點殺掉楊修,也有在緊急狀態(tài)下清理下一個內亂禍源的用意。 曹操殺楊修,自然有忌憚楊修的權謀與才華這一層意思,《三國志》中也說“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在曹操心中,或許是認為他生前還可以壓制楊修,而他死后萬一曹丕曹植兄弟紛爭,曹丕未必有這個能力對付得了楊修,因此必須提前動手。 以上這些層意思,《軍師聯(lián)盟》雖然不無移花接木,但基本拍出來了。 但是,曹操如此忌憚楊修,急欲殺之而后快,難道就沒有其他更深層次的原因么?一個頗有玩味之處是,曹操并未殺掉丁儀兄弟,這兩人的權謀機變未必就比楊修少了。 這個隱藏的原因,《軍師聯(lián)盟》并沒有涉及,史書中也多有隱微之處。 京劇《曹操與楊修》 曹操在楊修死后,曾寫信給楊修的父親楊彪解釋原因,“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這句話的重點除了曹操認為楊修不與自己同心同德之外,還有兩個字——“豪父”。 身為太尉的楊彪固然稱得上“豪父”,但這位漢魏易代之際的漢室忠臣在朝中早因與曹操不睦被邊緣化,曹操對父親楊彪尚且說不上忌憚,就更別提兒子了。 但問題是,“豪父”只是個幌子,楊彪父子背后是一個勢力龐大聲名遠揚的顯赫家族——弘農楊氏。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曹操在殺楊修之后,還專門寫封信給楊彪,多少想修補點與弘農楊氏的裂痕。 恰巧,我不久前在《一個華麗家族的魔幻千年》一文中還專門寫了這個傳奇家族。正是在漢末,“楊震、兒子楊秉、孫子楊賜以及曾孫楊彪,聯(lián)手貢獻了中國官場文化的巔峰之作:四世三公。沒錯,就是袁紹袁術兄弟吹了一輩子的‘四世三公’”。 在東漢中晚期及曹操時代,弘農楊氏與汝南袁氏一起,是在政治上最為成功的兩個世家大族。更巧的是,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還聯(lián)姻了,而楊修,作為袁術的親外甥,作為兩大世家的連接點,則可以看作彼時天字第一號的世家子弟。 在曹操的政治視野里,身兼“袁氏之甥”及“楊氏之子”特殊身份的楊修,依靠其背后的龐大家族勢力,在曹操身后完全可以參與到兄弟之爭中來,并對曹丕的統(tǒng)治乃至順利接位造成有效的狙擊。 對曹魏更可怕的甚至還不是這個。但凡稍微有些政治想象力的話,就會知道楊彪楊修父子不僅代表的是兩大世家,更有“忠漢”士大夫集團的影子。方北辰先生在《精彩三國》一書中曾推論說,在曹操眼中,楊修的任何表現(xiàn),已不是偶發(fā)性的個人行為,而是清流士大夫集團對立情緒的反映,是一種帶有政治意圖的集團性行為,“其政治意圖至少有二:一是給眼下自己的施政制造種種不安定的因素,變相為漢室張目;二是想在自己的子嗣之間制造對立,以便在自己去世之后,分裂和瓦解曹魏的統(tǒng)治核心,為振興漢室做遠期的準備”。 因此,無論楊修自己是不是,曹操都會將楊修當作“漢室遺老遺少”,像對孔融和荀彧一樣,起了殺心。 這并非什么腦洞,這一切可能已在各種層面上發(fā)生了。周一良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就認為,曹丕曹植相爭,而曹植失敗,“與二人對曹操決意篡奪漢朝之態(tài)度恐亦有關”。曹植的態(tài)度似乎也很明顯,在曹丕“篡漢”之后,曾“發(fā)服悲哭”。 放肆一點的話,難道不可以這樣層層“推論”:曹操因為曹植“忠于”漢室而絕了他的儲君可能性,而曹植的“忠漢”思想從哪里來呢?有沒有可能是受到楊修的影響?楊修其實是一個深入曹家內部,搞洗腦的潛伏者? 細思恐極啊。 最后提供一個彩蛋。雖然《軍師聯(lián)盟》中營造了一種楊修與司馬懿各為其主勢不兩立的歷史情境,但一個溫暖的故事是,楊修死后弘農楊氏一度不振,若干年后,楊修的孫子楊準成為了司馬家的“太子文學”,和爺爺楊修當年干的事差不多。司馬懿的孫子晉武帝司馬炎更是無比的喜愛弘農楊氏,先后兩任皇后都出自楊家。 如果將楊修和司馬懿都看作顛覆曹魏的“潛伏者”的話,他們的后代的確應該珍視此種老一輩的戰(zhàn)斗友誼。 特別提醒:對于歷史腦洞有潔癖的人而言,最后四段可以略過。 |
|
來自: LOVE天使的外婆 > 《052 標精文章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