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地理志 所謂正史,是指“二十四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加上《新元史》、《清史稿》等紀傳體史書。自《漢書》始有《地理志》。《漢書·地理志》開了中國沿革地理的先河,此后的正史中多有《地理志》、《郡國志》、《地形志》等等專門敘述行政區(qū)劃的章節(jié)。 《漢書·地理志》分為四個部分,前兩個部分分別為《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第三個部分則是對西漢末(公元1世紀初)的全國103郡、王國,1587縣、道(“縣有蠻夷曰道”)、邑、侯國的描述,第四個部分則是按照戰(zhàn)國以來地域的區(qū)分(如趙地、魏地、秦地、燕地、巴蜀等)來敘述各地區(qū)的風俗、經(jīng)濟等情況。事實上,《漢書·地理志》是在敘述《禹貢》、《職方》的基礎上敘述西漢的政區(qū)沿革,《禹貢》九州被認為是夏代的政區(qū)劃分(盡管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過經(jīng)考證其時代應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職方》被認為是周代的政區(qū)劃分,而商代政區(qū)劃分失載,秦代雖始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卻被一筆帶過。 二十四史書柜。二十四史是二十四部紀傳體 史書,此體例由西漢司馬遷《史記》開創(chuàng) 接下來就摘一段《漢書·地理志》讓大家簡要了解下,我們選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地方: 廣陽國,高帝燕國,昭帝元鳳元年爲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爲國。莽曰廣有。戶二萬七百四十,口七萬六百五十八??h四:薊,故燕國,召公所封。莽曰伐戎。方城,廣陽,陰郷。莽曰陰順。 其中,小字部分是對該郡、王國、縣、道、邑、侯國的進一步解釋和描述。廣陽國是個王國,有二萬零七百八十戶,七萬零六百五十八口,下轄四個縣級單位,如有侯國會在后面說明。一般來說,第一個縣也就是該郡或王國的治所。這里廣陽國的治所是薊縣,也就是今天北京市西南,大致在今廣安門外一帶的古薊城。小字告訴我們,這個薊縣也就是周代的燕國(北燕國)的都城。后面的“莽曰伐戎”,意思是在王莽新朝時期,薊縣改名叫做伐戎縣。因為班固是東漢人,王莽在他眼中是個亂臣賊子,因此直呼其名不加避諱,而前面的高帝、宣帝、昭帝則是“列祖列宗”。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地理志的內(nèi)容也在不斷翻新。我們再來看看《魏書·地形志》的記載: 幽州治薊城。 領郡三 縣十八 戶三萬九千五百八十 口一十四萬五百三十六 燕郡故燕,漢高帝爲燕國,昭帝改爲廣陽郡,宣帝更爲國,後漢光武併上谷,和帝永元六年復爲廣陽郡,晉改爲國,後改。 領縣五 戶五千七百四十八 口二萬二千五百五十九 薊,二漢屬廣陽,晉屬。有燕昭王陵、燕惠王陵、狼山神、戾陵陂。廣陽,二漢屬廣陽,晉屬。有廣陽城。良鄕,二漢屬涿,晉屬范陽,後屬。治良鄕城。有大房山神。軍都,前漢屬上谷,後漢屬廣陽,晉屬。有觀石山、軍都關、昌平城。安城,前漢屬勃海,後漢屬廣陽,晉屬。有安次城、萇道城。 南北朝時的政區(qū)已由郡縣二級變?yōu)橹菘たh三級了。幽州治薊城,共轄三郡十八縣,其中燕郡轄五縣,并列有各州郡的戶和口數(shù)。對縣的描述變得豐富起來,包括境內(nèi)的山川、陵墓、古城等等。
不僅如此,首都的城市情況也成了地理志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舊唐書·地理志》載: 京師 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隋開皇二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師是也。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五十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 皇城在西北隅,謂之西內(nèi)。正門曰承天,正殿曰太極。...有東西兩市。都內(nèi),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街分一百八坊。坊之廣長,皆三百餘步。... 禁苑,在皇城之北。苑城東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里,東至灞水〔二四〕,西連故長安城,南連京城,北枕渭水。... 這對于研究中國古代都城來說確是重要的資料。 最后,讓我們再來看看《明史·地理志》。 順天府元大都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改爲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升爲北京,改府爲順天府。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吿成。宮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領州五,縣二十二。弘治四年編戶一十萬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九千三十三。萬曆六年,戶一十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八百六十一。
明永樂遷都順天府,即今北京。大興縣后面的“倚”字意思是這一縣為附廓縣,也就是治所在北京城內(nèi)。這里對大興縣內(nèi)的河流情況描述已經(jīng)較為豐富了。因此如果要研究水系變遷的話,結合《河渠志》和《地理志》可能會更好一點。 好了,對正史中地理志的介紹就先到這里,祝大家2017年新年快樂! 作者:卜庸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