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青未了——從史前到春秋戰(zhàn)國的山東 山東省目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19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1711處,總數(shù)位居全國首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于將山東省的絕大部分國保單位標注在了地圖上。這一百余處國保,已經(jīng)能夠?qū)⑸綎|省的歷史文化勾勒出一幅瑰麗的畫面。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qū)的最北端省份。 名列國六的沂源猿人遺址,位于山東省沂源縣,見證了處于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最早山東人化石的出土。 山東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8500年-7500年的后李文化(后李遺址,國六,位于淄博市), 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北辛遺址,國六,位于滕州市),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遺址,國二,位于泰安市),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國一,位于濟南市章丘區(qū)),和距今4000年~3500年之間的岳石文化(東岳石遺址,國六,位于平度市)。 夏禹分九州時,山東屬于青州。山東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之一;商初有八次遷都,其中前兩次在山東境內(nèi)。安邱堌堆遺址(國五,位于菏澤市)、西朱封遺址(國七,位于臨朐縣)、史家遺址(國七,位于桓臺縣)、西夏侯遺址(國七,位于曲阜市)等等眾多國保級遺址,為我們揭開了這段上古歷史的神秘面紗。雙王城鹽業(yè)遺址群(國七,位于壽光市)、南河崖鹽業(yè)遺址群(國七,位于廣饒縣)等則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中國早期鹽業(yè)生產(chǎn)的生動景象。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對其進行統(tǒng)治。堯王城遺址(國六,位于日照市)等上古城鎮(zhèn)遺址就是東夷文化的遺存。 ——本文在創(chuàng)作中,傳來了西朱封遺址被盜的噩耗……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齊;文王之子曹叔振鐸于曹;武王之弟周公則封于魯。 齊國定都營丘,后改名臨淄,臨淄齊國故城(國一,位于淄博市)、嘴子前墓群(國六、位于海陽市)、田齊王陵(國三,位于淄博市)以及即墨故城遺址(國五,位于度市)和豐臺鹽業(yè)遺址群(國七,位于濰坊市寒亭區(qū)),讓我們清晰的感受到了齊國“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wù)實革新、兼容并包,國力鼎盛的情況。齊國的工商業(yè)與技術(shù)如紡織業(yè)也非常發(fā)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于曲阜,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是尊尚仁義、傳統(tǒng)、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曲阜魯國故城(國一,位于曲阜市)、防山墓群(國七,位于曲阜市)、西吳寺遺址(國七,位于兗州市),這些文保及其出土文物,淋漓盡致的反映出了春秋魯國重禮尚義的文化特點。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nèi)有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于《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邾(鄒)、滕等國,他們后來多被齊、魯兩國并吞。 歸城城址(國六,位于龍口市)、薛城遺址(國三,位于滕州市)、前掌大遺址(國七,位于滕州市)、郯國故城(國六,位于郯城縣)、邾國故城(國六,位于鄒城市)、偪陽故城(國六,位于棗莊市)這些小國的遺存,既讓我們看到春秋時代除齊魯兩國之外,繁若星辰的不同文化,又令我們感受到金戈鐵馬,殘陽如血的“春秋無義戰(zhàn)”。 戰(zhàn)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qū)都由齊、魯兩國擁有。 縱橫千里,跨越濟南市、章丘市、肥城市、泰安市、萊蕪市、淄博市、沂源縣、臨朐縣、安丘市、諸城市、沂水縣、莒縣、五蓮縣、膠南市、青島市十五個市縣的齊長城遺址(國五),令人憶往昔,齊國傲立東方,高墻壁壘,雄風烈烈,與六國爭霸于中原的鐵血畫卷。 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于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里開創(chuàng)了儒家思想,成為后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鬃?、孟子、孫子、墨子、管仲、孫臏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杰出代表。 姜太公在臨淄建立齊國,還成就了齊桓公、晏嬰、鮑叔牙、鄒衍等一大批志士名人。 以孔林(國一,位于曲阜市)為代表的“三孔”文物,及孟林(國六;位于鄒城市)、孟母林墓群(國七,位于曲阜市),還有齊國故都外的臨淄墓群(國七,淄博市臨淄區(qū)),點綴在齊魯大地上,為人們訴說著那段百家爭鳴,英雄輩出的年代……(以后的文章,筆者還會通過文保繼續(xù)介紹山東歷史) 以上內(nèi)容為原創(chuàng),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