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實操指南 7 教養(yǎng)和修養(yǎng)有什么不一樣? 內(nèi)容摘要:教養(yǎng)是社會、學校、家長“教”出來的,修養(yǎng)則只能是個人自主自覺“修”得來的。有教養(yǎng)不一定有修養(yǎng),有修養(yǎng)則一定有教養(yǎng)。家長的言行是孩子修煉的最好養(yǎng)料,孩子的自主自覺是修煉的最佳靈丹。 許多場合,我們常常會聽到對孩子這樣的夸贊:這個孩子真有教養(yǎng),那個姑娘很有修養(yǎng)。在絕大多數(shù)人的心目中,“教養(yǎng)”和“修養(yǎng)”兩個詞是通用的,可以互為替代的,仿佛二者就是一回事兒。其實,如果深究起來便會發(fā)現(xiàn),“教養(yǎng)”和“修養(yǎng)”遠不是一回事兒。有教養(yǎng)不意味著有修養(yǎng),而有修養(yǎng)則一定有教養(yǎng)。 教養(yǎng),指一個人從小就習得的規(guī)矩,尤指從小養(yǎng)成的待人接物處事的規(guī)矩。守不守規(guī)矩,是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教養(yǎng)”的主要標準。教養(yǎng)主要是社會影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的結果,也就是說,對每一個個體而言,教養(yǎng)是“教”出來的,主要是社會、學校、家庭“教”出來的,尤其是家庭“教”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養(yǎng)是外加于身的,是被動的,有時甚至是被迫的。 《三字經(jīng)》作為一本以“教養(yǎng)”為主題的啟蒙讀物,開篇即開宗明義:“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而且明確“教”的責任主要由兩種人承擔——家長和教師:“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一個人沒有教養(yǎng),那是家長、老師的失職,而不是個人的責任。 “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關于“教養(yǎng)”最典型的概括和濃縮,“孝”是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但它來自于“棍棒”,是外加的、被迫的。過去私塾里懸掛于墻或陳設于桌的戒尺、如今學校里的“學生行為守則”、家長口頭的“栗子炒肉”、“竹筍炒肉”的警告、乃至社會上各種平臺的征信系統(tǒng)等等,都是迫使個體有“教養(yǎng)”的最典型的標識和最典型的手段。 正因為“教養(yǎng)”是外加的,是被迫的,因此,一旦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有“空子”可鉆,有失“教養(yǎng)”的人和事就會趁機而現(xiàn)。今天所謂的“世風日下”、“社會失信”、“道德滑坡”等等,本質(zhì)上是整個社會“教養(yǎng)”缺失的表征。 修養(yǎng), ,作為動詞來看,“指通過內(nèi)心反省培養(yǎng)完善的人格”,作為名詞來看,“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zhì)和知識技能等方面通過鍛煉和培養(yǎng)而達到的一定的水平。” (《辭?!罚蕡D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從上述詞義的解釋可以看出: 1、修養(yǎng)是一種自覺的修煉活動,這種修煉就是自我審察、自我反思、自我修煉、自我追求、自我超越,而且是自覺自為的,沒有外力的強加,不受外力的影響和控制; 2、修養(yǎng)是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是一個人思想、文化、藝術、道德、情感等方面所達到的綜合水平,是一個人通過自覺的修煉,實現(xiàn)思想、情感、道德、審美、文化等的充實和完美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狀態(tài)。 顯然,修養(yǎng)源于自我,是“修”出來的,是一個人主動的、自覺的自我反思、自我追求、自我超越的結果。因此,修養(yǎng)滲透在一個人的骨子里,融化在一個人的血液里。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通過任何手段和辦法提高一個人的修養(yǎng)。 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絕不會因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更不會隨波逐流甚至見風使舵,“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而是始終堅守內(nèi)心的堅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視內(nèi)心的堅守如生命甚至比生命更寶貴,“雖千萬人吾往矣”,乃至“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一個人有教養(yǎng)不一定有修養(yǎng),但是,有修養(yǎng)則一定有教養(yǎng)。在一般的情境下,一個人可以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并不能看出二者的區(qū)別。但是,一旦處于特定的情境,二者的區(qū)別就會昭然彰顯。這種情形生活中常??梢砸姷?。紅燈亮起時,警察在,大家都停下等綠燈,警察不在,有的人就會闖紅燈,有的人則依然站在原地,直到綠燈亮起才起步。顯然,警察在的時候,大家都是守規(guī)矩的,仿佛有“教養(yǎng)”的模樣,一旦警察不在,立即就能判別“修養(yǎng)”的高下。 上海人有一個說法:相( xiàng,考察)女婿只要喝一頓酒、打一場牌就可以了,是很有點道理的。有的人飯桌上三杯酒落肚,胡言亂語,哭笑無常,丑態(tài)畢現(xiàn),與平日里判若兩人;有的人牌桌上贏得起輸不起,贏了眉開眼笑,輸了氣急敗壞。這樣的人必定是修養(yǎng)不足的,做父母的又怎能把女兒的終身托付給這樣的人呢? 莎士比亞說過:“One night,we can buildanouveau riche,three generations to cultivate an aristocrat?!币粋€晚上可以造就一個暴發(fā)戶,但三個世代才能栽培出一個貴族。arist-ocrat,既有貴族的意思,也有貴族派頭的意思。在歐洲,特別是在英國,貴族得有貴族的派頭、貴族的范兒。這種派頭,這種范兒,不只是外加于人的,更需要深厚的自我修煉,它是英國人特具的紳士風度,是英國社會普遍注重的“修養(yǎng)”。 中國是一個缺乏貴族精神傳統(tǒng)的國家,即使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貴族、有過貴族精神,那也是很久遠的記憶了。這種記憶,在西周滅亡、列強崛起、秦朝一統(tǒng)天下的戰(zhàn)火紛飛中滌蕩殆盡,余緒湮滅。待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天地君親師、君臣父子、忠義孝悌等等,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慢慢滲透到國族的骨髓里,成為“教養(yǎng)”的核心內(nèi)容,稍有悖違,即視為大逆不道,更不用說自主的追求、獨立的思想、自由的靈魂了。 因此,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平日里尊師愛長、尊老愛幼的謙謙君子,一旦遭遇利害的沖突,便會毫不猶豫地揭下那層溫情脈脈、道貌岸然的面紗,展露出兇神惡煞般的嘴臉,甚至不惜以命相搏、兵刃相加。這樣的例子,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得還少嗎? 今天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有教養(yǎng)沒修養(yǎng)、甚至連基本的教養(yǎng)都沒有呢?筆者以為,某種程度上而言,家庭教育注重了“教”,忽視了孩子的自我修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方面,當下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義傾向愈演愈烈,對孩子的亞要求側(cè)重于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一心只讀教科書。生活中,以下這樣的情形是屢見而不鮮的:每日里進出小區(qū)、行走馬路時,誰會自己、并要求孩子向值守的保安、掃地的阿姨送上一句問候呢?有時候即使問候一聲,也是“冰冰有禮”,缺少了一份真情,沒有那種暖心的溫度,更有甚者,則會或悄聲或厲色地“警告”孩子:今天不好好念書,明天就去掃地執(zhí)勤。如此這般功利主義的“教”,即使三代、十代,又怎能栽培出貴族、培養(yǎng)出有教養(yǎng)的人呢? 另一方面,當下的家庭教育里,家長凡事包辦代替,不愿或不肯“放手”,孩子缺少自覺自主“修”的空間和時間。許多父母對孩子成龍成鳳寄予殷切的期望,只要學習成績好,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滿足,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包辦,為了讓孩子一心只讀教科書,處處劃禁區(qū),時時設防線,今天三不準,明天四不行。幼兒園小學的時候,也許還會帶孩子去聽場音樂會看次畫展逛幾回博物館,一旦上了初中念到高中,就會以學業(yè)負擔重學習壓力大為借口,連孩子自己想去聽場音樂會看次畫展回逛博物館大都會被視為不務正業(yè)而拒絕,至于吟詩讀小說、追劇看電影等等,都會因為耽誤時間而被禁止,至于上網(wǎng)玩游戲更是被視為大逆不道,甚至干脆將網(wǎng)線一拔了事。 修養(yǎng)從哪里來?從家庭教育的視角來看,家長的言行是孩子修煉的最好養(yǎng)料,孩子的自主自覺是修煉的最佳靈丹。 1、自我修煉。家長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修煉,不斷地實現(xiàn)自我超越,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成為孩子的表率和示范,引領孩子自主自覺的自我修煉; 2、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既不溺愛不放縱,也不時時設防處處監(jiān)管,鼓勵孩子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自由發(fā)展,引導孩子自主自覺的自我修煉。 3、放眼長遠。著眼孩子的長遠發(fā)展,不僅關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更要關注孩子的興趣、情感、意志和人格的健康發(fā)展,促進孩子自主自覺的自我修煉。 此時,我忽然憶起了自己的母親,洞庭湖畔一位目不識丁的農(nóng)村婦女,連那時生產(chǎn)隊分稻子分紅薯分稻草的簽名也只能以按手印來代替的農(nóng)村婦女。在我的記憶里,從沒看到過母親與家人、鄰居或其他人紅過臉、生過氣,也從沒聽見過母親像有的農(nóng)村婦女一樣口沒遮攔什么都敢說,或者扎堆兒地說東家長道西家短。即使我們兄弟三個年幼無知淘氣調(diào)皮,與其他小朋友打架啦、玩泥巴弄得滿身臟兮兮啦、貪玩忘記辦交待的正事啦,母親也很少斥罵更不曾暴跳如雷,更多地是說一句“看看你”、“看看你們”,然后就真的看看我、看看我們,搖搖頭,或者輕輕地嘆口氣作罷。 那時候,父親在外地的一家工廠里工作,一年里很少有時間回家,我們兄弟三個年齡尚小,母親一個人拉扯著我們,難免受他人的欺負,但無論多么委屈多少不公,她都是默默地不與人爭高低論長短,更不與人吵罵掐架,既不會因此而強迫改變自己,也不會因此而刻意討好別人,依然見人三分笑意,逢人打個招呼,從不計較誰誰誰怎樣、誰誰誰如何,言語間無猜無忌,心底里無怨無仇,既不輕易地夸贊人,也不隨意地編排人。 那時家里真窮,但母親總是把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清清爽爽,什么物件放在哪個位置,用完后總是要放歸原位的。母親外出辦事,不管遠近,總是要把頭發(fā)梳一梳齊,滿是補丁的衣服也總是要拾掇拾掇齊整。 后來,我們長大了,參加了工作,父親、母親也都上了年紀,村子周邊遠近熟識或者不太熟識的人,看見母親,都會喚一聲“李太媽”,聲音語氣里滿是尊敬,比較起來,別人雖然也是喚父親一聲“李太爺”,但聲音語氣間更多的是對父親輩大份高的敬畏。 現(xiàn)在想想,母親雖然沒念過書、不識字,屬于有些人嘴里的“沒有文化”的一介村婦,但是,那神態(tài)風貌、那言行舉止,那堅韌不屈、那不悲不憂,難道不正是地地道道蘊藏著一份深厚的修養(yǎng)嗎? 中學生學習診斷 真誠歡迎您的咨詢 筆者整合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思維發(fā)展學等學科理論、個人二十年中學基礎教育教學實踐經(jīng)驗和個人成功的家庭教育實踐體驗,通過與學生、家長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行為觀察、試卷分析、作業(yè)評析等,剖析學生在學習目標、學習動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科知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契合學生個性特點和學業(yè)實際的針對性解決辦法和建議,以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效率、學業(yè)水平,讓學有困難的學生不斷進步,讓學業(yè)優(yōu)秀的學生更加優(yōu)秀。 真誠歡迎有意向的家長和學生聯(lián)系,筆者愿意竭誠提供咨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