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印象筆記的看法,大致有兩種: 一種是完全不理解。 他們看到印象筆記后往往不以為意——這個軟件也太簡單了吧:就像“記事本”一樣的頁面,白紙一張,word的好多功能都沒有,只是能同步一下資料而已——我把文檔保存在U盤或云盤里,一樣可以實現(xiàn)這個效果。
第二種看法呢,就是他們發(fā)現(xiàn)了印象筆記有兩個重要用途: 一、印象筆記可以作為一個資料收集工具來用——無論是網(wǎng)上還是微信的文章,甚至用相機翻拍的資料,都能集中保存在印象筆記里,極為方便。 (關于印象筆記的各種使用技巧,可以看這篇文章 ?? 印象筆記還可以這樣用) 二、這個簡易版的在線word,同步到云端很方便,比用云盤之類的更高效。
不過,第二種方法用久了之后,很多人會遇到另一個問題: 因為印象筆記保存資料太方便了,反而導致保存的文章資料越來越多——印象筆記成了一個回收站,里面的文章已經(jīng)多到自己根本看不完的地步。 這就讓我們陷入了另一種困境: 每次打開印象筆記,看到那么多未讀文章,壓力巨大,都有點不想看了; 而且,由于保存的資料太多,很多文章又沒有看過,以后查找起來也很費時間,有時候還不如直接去百度查找方便。
這個問題,確實影響了很多人的使用。 我親眼見過幾個人,他們說:為了不要看到那么多未讀文章,都想重新注冊一個印象筆記賬號,從頭開始了。。。
每次聽到這樣的事情,我就覺得很可惜——多好的一款工具,因為用法不對,就被耽誤了。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 印象筆記這么簡潔的軟件,看一眼就知道怎么用,怎么會用法不對呢?
是啊,問題就出在這里。 簡潔并不等于簡單,越是看似簡單的東西,要用好,往往越復雜。正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為什么印象筆記看似簡單,但要用好卻不容易呢? 那是因為,看不見的往往比看得見的更重要。看得見的是軟件的“功能”,看不見的卻是人的用法。 就好比,同樣是鮮花綠柳,我們可能就是欣賞欣賞,武林高手卻能摘葉傷人——關鍵在用法不一樣。而人們的辦法不一樣,是因為他們要解決的問題不一樣。 大多數(shù)人用印象筆記時根本沒有花時間思考過:我用印象筆記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我們真的是要解決保存文章的問題嗎? 我們真的是需要一個簡易版的在線word嗎? NO。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上面兩個需求,只是軟件的這些功能提供給你后,你能想到的兩個用法而已。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讓印象筆記幫我們更好地“把資料轉化成能力”。
要能做到這一點,單憑把越來越多的文章保存在印象筆記里,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那應該怎么辦呢? 事實上,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理解資料、信息、知識和能力之間的轉換邏輯,然后想辦法利用印象筆記幫助自己實現(xiàn)這個轉化過程。 因此,如何組織資料,加工信息,讓它變成為我們大腦容易記憶、提取以及應用的知識,這才是印象筆記用法的核心要義。 而要實現(xiàn)這一點,我發(fā)現(xiàn)有兩個步驟很關鍵: 一、外部資料輸入方式的效率; 二、輸入信息加工內化的方式。
只有弄明白如何讓輸入信息效率最高,內化質量最好,才能讓印象筆記真正成為幫助我們認知升級的工具。 只不過要弄明白怎么實現(xiàn)這種高效轉化,背后就需要大量的科學知識做基礎了,比如學習理論、記憶原理、腦科學、認知心理學等領域的重要知識。所以,一個看似簡單的軟件,要用好,卻并不簡單。
那究竟該怎么做呢? 其實我在《好好學習》一書中,相關的主要原理都有介紹。不過,為了更清晰地說明這個問題,這次我把應用上述科學知識原理摸索出來的使用方法分享給大家,或許對你有更直接的啟發(fā)。 這個方法就是印象筆記的的QCR汽車人方法(記憶技巧:QCR是“汽車人”的首字母)。 QCR是印象筆記保存,加工,使用資料的三個步驟。QCR分別代表著: Question 轉化問題 Connection 新舊聯(lián)系 Review 定期回顧 第一步:Question 轉化問題 先想象一個場景,你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下面這篇短文: “今天聊聊馬斯克。他在我們眼里是個神奇。 他在四十多歲時創(chuàng)建四家價值數(shù)十億的企業(yè)。而且還是在軟件、能源、交通以及航天航空這四個不同的領域。 怎么做到的? 很多人把他的成功歸因于他異于常人的工作理念(他平均每周工作85個小時),或者他對未來有一種顛覆現(xiàn)實的想象力,還有他難以置信的適應能力。 但這些回答都不能讓我滿意。其實很多人都有這些特質。我想知道他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 隨著我不斷深入閱讀關于馬斯克的各種文章,視頻以及書籍,我注意到一個被忽視的巨大謎點。 傳統(tǒng)觀點認為,為了成為頂級人才,我們應該專注于一個領域。 而馬斯克反其道而行之。 他的專業(yè)知識覆蓋了火箭科學、工程學、物理學、人工智能、太陽動力能源等領域。我確信,為了增加我們取得突破性成功的概率,我們都必須跨領域學習?!?/p> 假設你對這個短文感興趣,這個時候你會怎么保存它呢? 我想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直接把這段文字存在印象筆記里,希望以后有時間的時候再讀。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真相是,你很可能以后再也沒有時間讀這篇文章了——每天都有比讀這段話更重要的事情。
那該怎么辦呢? 我的建議是:把保存文章轉化成保存問題。 你在保存文章之前,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為什么我想保存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中哪些內容對自己有啟發(fā)? 它對我的工作生活能起到什么幫助?
想了這些問題之后,你就可以寫下關于這篇文章如何應用的問題了,比如你會寫: (1)為什么馬斯克沒采用專注一個領域的策略? (2)我可以學習馬斯克的跨領域學習方法嗎? (3)跨領域的學習方法是怎樣的?如果一個領域都學不完,還能跨領域學習嗎?這個方法現(xiàn)實嗎? 你看,這樣你原本是保存一篇文章,現(xiàn)在你變成了先保存幾個問題。
為什么要先設計關于這篇文章的問題,而不是直接保存文章呢?這是出于兩方面的原因考慮: 首先,我們的大腦只能注意到自己想注意的事情。 為了提出好問題,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提升我們對這篇文章內容的注意力,進而發(fā)現(xiàn)之前忽略掉的信息,從而加深對信息的記憶。 其次,我們大腦在思考問題時會受“啟發(fā)法”的影響,同時我們也會受“框架效應”的影響。 因此,如果我們接受作者的表述邏輯直接保存內容,那么我們就很難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中討論的問題和自己有沒有更多的聯(lián)系。而如果我們用自己的邏輯提出問題,看問題的視角就會更加多元。 這是第一步,把文章轉化為問題。 第二步:Connection 新舊聯(lián)系 在QCR方法里,第二步“Connection”是指我們要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而寫答案的時候,不能看原文,要憑借記憶以及借用過去的經(jīng)驗,跳出作者的思考邊界回答問題。 我在《好好學習》中提到:學習知識的時候,一定要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我們尤其應該想辦法和過去的生活經(jīng)驗建立聯(lián)系。 可是,為什么在寫答案的時候,不能看原文,要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呢?
這是因為我們大腦在記憶事物的時候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難輸入,易輸出”。在記憶輸入的時候,如果設置一點難度,那么我們回憶輸出的時候就比較容易。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如果直接照著一篇稿子讀10遍,可能我們也記不住。但是如果我們看完一遍稿子,就想辦法用自己的話復述一遍,那么,可能重復4-5次稿子,內容多半就熟記于心了。這就是大腦難輸入,易輸出的特點。 當然,如果你能夠進一步提升難度,比如上午看完稿子,間隔幾個小時,下午逼自己回憶寫下內容,這樣反復幾次效果會更好。 因此,為了提高我們信息輸入的效率,我們就要給自己提要求:用自己的語言邏輯回答問題。 而且,這么做還有額外的好處:你能比較自己和作者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察視角,從而獲得更多啟發(fā),進一步加深對這一內容的記憶。 (你把新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聯(lián)系時,往往會產生很多改進現(xiàn)狀的新點子,這個時候一定要記下來,然后在生活中用起來,檢驗你的假設。學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學習。)
這樣,我們印象筆記中保存的就不僅僅是一篇文章了,而是這篇文章對我們的啟發(fā),我們需要學習的內容,以及我們覺得重要的事情—— 印象筆記中保存的就不是一篇未讀文章,而是經(jīng)過消化和內化的價值點與啟發(fā)點。 第三步:Review 定期回顧 最后一步就是,Review定期回顧。 利用印象筆記的鬧鐘功能,把這篇對你有收獲的內容設置為一個月之后重新閱讀。 或者,你可以把從各個文章中總結出來的覺得最有價值的觀點,匯總在一篇文章里,然后在印象筆記中置頂,定期回看這篇文章,就能高效地回顧過去一段時間學到的精華了。 好了,上面就是我使用印象筆記的QCR汽車人方法。 這個方法,對于讀者而言,可能有兩方面的疑問值得澄清: (1)這個方法看起來挺花時間啊,我每天要保存的文章挺多,哪有那么多時間弄這個呢? 關于這一點,其實我在《好好學習》中就提出了一個學習觀點: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對少數(shù)有價值的問題做深入研究,表面上慢,但是堅持下去,速度反而快。 想一想,你保存了幾百篇文章沒看過,你的生活也沒受到影響,那么現(xiàn)在少看幾篇也沒關系。 而且,盡管你少看了那些本來就不看的文章,但你卻把省下的時間用在真正掌握一個新的知識上面,這豈不是賺大了? 正所謂,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啊。
(2)這個方法看起來挺簡單的,有沒有用?。?/strong> 關于這一點,就回到我們開篇討論的問題了:簡單不代表效果差,也不代表容易做到。這個看似簡單的方法,如果你能夠堅持下去,也并不容易。 不過,話又說回來,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輕輕松松就能成功的?找到一個簡單的方法,能夠堅持下去取得成績,已經(jīng)夠幸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