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附子湯【方劑組成】附子(炮)6克,茯苓9克,人參6克,白術12克,芍藥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歌訣:附子湯方苓術附,腹痛痹疼芍藥主,人參補胃扶正氣,風濕痹痛??煞?。 【方解】苓術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參補胃氣之虛,芍藥緩攣急之痛,故此治胃虛有寒飲、小便不利、身疼、骨節(jié)痛或腹攣痛者。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304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解析:里有寒則口中和,胃中有飲則背惡寒。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即見此候,急宜溫中逐飲,緩則必并于太陰而吐利,故當灸之,并以附子湯主之。 按:《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8條曰:“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鄙訇幉‰m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和而背惡寒,可知為里虛飲聚的證候已顯,宜舍表而救里。本方溫中逐飲,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又白虎湯證的背惡寒與本方證很相似,但白虎湯證以熱、口舌燥,而本方證以寒、口中和,不難分辨。 《傷寒論》第305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解析:手足寒而脈沉,則里虛寒甚明,故知身體疼、骨節(jié)疼,當為濕痹而非風邪,故以附子湯主之。 【臨證思考】由以上兩條的說明,則虛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機會。依據經驗,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脈沉者,更有良效。 【辨證要點】胃虛寒飲、骨節(jié)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脈沉者。 【驗案】郭某,男性,38歲,病歷號178894,1965年11月1日初診。40余日來腹痛腹瀉,大便日2—3行,胃脘自覺有冷氣,腰痛,下肢酸痛怕冷。苔薄白潤,脈沉細。證屬中虛寒飲痹阻,治以溫中化飲、驅寒行痹,與附子湯加味: 制附片10克,茯苓10克,黨參10克,蒼術10克,白芍12克,炮姜6克。 結果:上方服12劑,諸癥痊愈。 二、真武湯【方劑組成】茯苓、芍藥、生姜各9克,白術6克,炮附子3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本方是附子湯去人參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湯證心下不痞硬而嘔者。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解析:振振欲擗地,是說身體振振而欲仆于地,即比身振振搖更劇者。太陽病,本宜發(fā)汗,但心下有水氣,若不兼驅其水,單純發(fā)汗,則雖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發(fā)熱;水停心下則心悸,水氣沖逆則頭眩,動及經脈則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湯主之。 按:此與苓桂術甘湯證甚相似,不過前者為陽證,故只身為振振搖而已。而本方證虛極入陰,不但身瞤動而且呈現振振欲擗地。 《傷寒論》第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解析:前即有“自下利”,后之“或下利”,當是“或不下利”,前后文始相應,必是傳抄有誤,應改之。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暗示已服麻黃附子甘草湯而病還不見好轉。至四五日又并發(fā)腹痛自下利的里證。由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證候觀之,可知前之病不已,和今之腹痛自不利,都是由于里有水氣的關系。或以下皆屬不定的客證,但均宜本方主之, 按:此亦里有水飲而誤發(fā)汗,本來是少陰病,由于誤治并于太陰,續(xù)得腹痛自下利。 【臨證思考】本方為水氣陷于陰證的治劑。上條之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和本條之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嘔者,都是應用本方的重要依據。參照以上證候,可適證用于痿躄、麻痹、浮腫等病有效。 【辨證要點】頭暈心悸,下肢浮腫或痛,脈沉者。 【驗案】陳某,男性,41歲,病歷號189395,初診日期1966年2月8日。頭暈、左肩背疼3月余,經X線攝片提示第6頸椎增生。近頭暈、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較頻,苔白根膩,脈沉滑。此屬陽虛水氣上犯,為真武湯方證: 茯苓12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白術10克,炮附子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頭暈減,他癥變化不明顯,前方加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增炮附子為10克.,服1周,肩背疼減。繼漸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2個月諸癥皆消。 |
|
來自: 中醫(yī)學習進行 > 《中藥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