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政”更惡與“以刃”——《孟子》譚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挺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回答:沒有什么不同?!耙匀信c政”,“以政”更惡與“以刃”。 1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孟子》譚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孟子于是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房里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有躺著餓死的人。這正是后世杜甫詩中最有名的描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磥須v來賢者都看出施政的弊端。 13、為官不為民做主就等于“率獸而食人”——《孟子》譚 “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接著說:這等于是為官的率領(lǐng)著野獸吃人?。∫矮F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于如率領(lǐng)野獸來吃人,這又怎么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接著說的“為民父母”就是父母官的出處吧。為官不為民做主就等于“率獸而食人”。警鐘長鳴呀! 14、為官如果“使斯民饑而死”會“其無后乎!——《孟子》譚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孟子舉例說:孔子說過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難道其會斷子絕孫么?!這只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當今又怎可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孟子舉此例等于說:為官如果“使斯民饑而死”,會“其無后乎!”也就是斷子絕孫。 15、孟子過迂腐了——《孟子》譚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墒怪畦枰赃_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回答說: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作,及時除草;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yǎng)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制作木棒也可以抵抗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此處,孟子過迂腐了,歷史證明:欲望創(chuàng)造了歷史;人性保證了進步。這就是孔孟碰壁的原因,也是為何變革時期都反儒的道理。 16、“仁者無敵”還是有道理的——《孟子》譚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接著說:因為那些秦國、楚國的執(zhí)政者剝奪了他們老百姓的生產(chǎn)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作來贍養(yǎng)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xùn)|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大王請不要疑慮!歷史事實并不如孟子所說。但是,“仁者無敵”還是有道理的。人的人性必然戰(zhàn)勝欲望這是總的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保證;但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卻是人的欲望。 17、孟子的以貌取人——《孟子》譚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孟子見了梁惠王的兒子梁襄王,出來以后,告訴人說:遠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的樣子。孟子一眼就看出梁襄王不堪當大任,描述的入木三分。人的貌相與氣質(zhì)是一個人智慧和能力的表現(xiàn)。以貌取人關(guān)鍵在于你看人方法。 18、要統(tǒng)一才會安定——《孟子》譚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泵献诱f梁襄王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要統(tǒng)一才會安定。孟子一語“要統(tǒng)一才會安定”,斷定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戰(zhàn)亂、統(tǒng)一、安定的歷史。 19、此處所說顯然不合時宜——《孟子》譚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說梁襄王又問: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孟老夫子此處所說,不但顯然不合時宜,而兩千多年來的統(tǒng)一史也對此做出了否定。因為,這是出于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的思想能保證統(tǒng)一,但是,不能取得統(tǒng)一。又因為,人的利益欲望所致。 20、此處道出了當時的現(xiàn)實——《孟子》譚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泵献诱f梁襄王又問:誰愿跟隨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我又答:天下人沒有不愿意跟隨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七八月間天旱時,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這樣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可是,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孟子此處到是道出了當時的現(xiàn)實,又何況不是兩千多年來戰(zhàn)亂的現(xiàn)實哪?!關(guān)鍵是:不在于喜歡不喜歡而是客觀的必然。 |
|
來自: 山佳國學(xué)譚 > 《與圣賢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