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皇帝的陵寢就是盜墓賊們關(guān)注的焦點。而盜墓賊的身份也不一,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流賊鼠輩。正因如此,才有了“十墓九空”的說法。事實上,“十墓九空”的表述已經(jīng)算是很保守了。真實情況是,從秦朝到宋朝,一千多年的時間里,沒有被盜過的帝陵只有兩座,其中有一座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寢——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能歷經(jīng)兩千多年卻一直沒有被盜,并非是后人尊敬秦始皇,而是秦始皇陵的防盜工作實在是太牛了。 歷史上對秦始皇陵有覬覦之心的人絕不在少數(shù),這一點從秦始皇陵周邊的許多盜洞就可以看出。而在這些打秦始皇陵主意的人中,最出名的恐怕就要算西楚霸王項羽了。 當時項羽占領(lǐng)了咸陽后,動用了30萬大軍來挖秦始皇陵,但挖了很多天卻始終未能找到墓道(即入口)。后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項羽停止了繼續(xù)挖掘,但是卻沒放過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以及那些被挖到的陪葬坑中的財物。在對陵區(qū)進行大肆破壞和掠奪之后,項羽還下令放火燒掉秦始皇陵。如今考古專家還可以在陵區(qū)內(nèi)發(fā)現(xiàn)大量大火焚燒過的痕跡。 自項羽盜墓未果之后,歷朝歷代還有許多“摸金校尉”都打著秦始皇陵的主意。不過,卻從來沒有誰得手過。秦始皇陵地宮距地表大約35米,而秦陵周圍的盜洞最深的也不過15米左右,遠未挖到接近地宮的位置。 考古隊曾經(jīng)用洛陽鏟勘測封土堆下土壤結(jié)構(gòu),發(fā)現(xiàn)五花土(新填埋的土和舊土層在顏色上有區(qū)別)并沒有擾動的痕跡。說明自始皇帝下葬起,就沒有人挖掘過始皇陵地宮,破壞封土堆。 據(jù)考古專家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秦陵地宮外圍有一圈很厚的細夯土墻,即所謂的宮墻。宮墻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墻寬16米,北墻寬22米。當時在修建宮墻時,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墻,若箭能插進墻體,修好的宮墻必須推倒重建。 除了這層非常厚實的宮墻外,地宮中還有一層以銅澆筑的墻作為保護,既可以防止盜墓賊進入地宮,同時也有效的防止了地下水滲入?!般~墻鐵壁”這個成語用在秦始皇陵地宮中,那真是再合適不過。 對于皇陵的地宮而言,墓道的位置至關(guān)重要。地宮墓道只有兩條(東邊一條,西邊一條,走向一致呈一條橫線),墓道內(nèi)又有三道厚厚的石門(內(nèi)羨門、中羨門、外羨門),以古代的科技水平,除非是動用大型攻城設(shè)備,否則即便是找到了墓道也無法打開里面的石門。 《史記》中還記載了秦始皇陵地宮中遍布著各種暗器機關(guān)和“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薄jP(guān)于暗器機關(guān)的說法,因為目前無法考證,所以這里就不作詳細探討。但地宮中的水銀河卻是真實存在的。 考古隊曾通過現(xiàn)代科技手段探測發(fā)現(xiàn),地宮中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的分布與當時的大秦帝國版圖分布驚人的相同。這也驗證了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 地宮中遍布的水銀,一方面滿足了秦始皇希望在死后仍能繼續(xù)統(tǒng)治四海九州的夢想,另一方面也很有效的保護了地宮。因為水銀是有毒的,大量水銀長期暴露在外會逐漸蒸發(fā),形成劇毒氣體。一旦有不速之客進入地宮,恐怕是無法活著出去的。 正是因為有了上述原因,才使得秦始皇陵雖歷經(jīng)兩千多年,但地宮卻可以一直安然無恙。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