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主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臟腑經絡之樞;腎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內寓元陰元陽,是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生命之本源。 脾之運化水谷,賴于腎氣及腎陰、腎陽的資助和促進,始能健旺;腎藏先天之精氣,亦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氣不斷充養(yǎng)、培育,方能旺盛。 反胃從腎論治反胃,亦稱胃反。最早見于漢代名醫(yī)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雜病部分,即后世的《金匱要略》。自明代張景岳將本病稱為“反胃”后,一直沿用至今。張氏根據歷代醫(yī)家對胃反、翻胃的認識,加以總結整理,提出關于反胃的病證名稱,對反胃的病因病機、脈象、癥狀、治則及方藥,均有較詳實的論述。他認為無火是反胃的根本原因,正如《景岳全書·反胃》中說:
此乃腎陽虛導致反胃的主要病機。至于造成陽虛式微的原因,他認為“或以酷飲無度,傷于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憂郁,竭其中氣……致?lián)p胃氣而然?!敝赋鲲嬍巢还?jié)、七情失調是陽虛式微的根本原因。 對于本病的治療,提出“虛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責在陰,非補命門以扶脾土之母,則火無以化,土無以生,亦如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谷,終無濟也,亦六味回陽飲、或人參附子理陰煎、或右歸飲之類主之?!?br> 臨床常見食后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清稀水液,疲乏無力,腰膝酸軟,大便溏薄,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溫,畏寒,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證屬脾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降逆和胃。 方選【附子理中丸】加減。
對于重證者可選用【六味回陽飲】加減。 |
|
來自: 魏征故鄉(xiāng)人 > 《脾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