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寒;味苦;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用于感冒發(fā)熱,咳嗽,扁桃體炎,腮腺炎,腸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農(nóng)藥中毒;外用治燒燙傷,皮膚濕疹。 禁忌虛寒證忌用。 本品為陵齒蕨科植物鳥(niǎo)蕨的全草或根莖入藥。本草生于山坡路邊、溪溝邊、路旁、巖石縫或草叢中,以陰濕山坡最多。全草全年可采。分布長(zhǎng)江流域以南各省區(qū),北達(dá)陜西南部。 【藥 名】:金花草 【來(lái) 源】:為鱗始蕨科植物烏蕨的全草或根狀莖。 【別 名】:烏韭、雉雞尾、孔雀尾、大葉金花草、小葉野雞尾、蜢蚱參、石青葦、野黃連、水黃連(《峨嵋藥植》)、牙齒芒(《廣州植物志》)、擎天蕨(《廣西中獸醫(yī)藥植》)、雪仙草、掃雪花(《江西民間草藥》)、蜢蚱參(《中國(guó)植物志》)、上樹(shù)細(xì)辛草、青蕨(《廣西中藥志》)、金花草(《廣東中藥》)、大金花草(《廣西中草藥》)、石發(fā)、地柏枝(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雉雞尾、小雞尾草、細(xì)葉狼箕、花葉鳳尾草、烏竹、墻柏、細(xì)葉鳳凰尾(《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土黃連(《福建中草藥》) 【處方名】:烏韭 【動(dòng)植物資源分布】:廣布長(zhǎng)江以南各地。北達(dá)陜西南部。 【金花草的使用方法】: 0.5—1兩;解食物中毒,用鮮葉絞汁服;外用適量,鮮草煎水洗患處。 【采收與加工】: 四季可采,夏秋較佳。洗凈,曬干或鮮用。 【藥材的采收與儲(chǔ)藏】:秋季采收,洗凈泥沙,曬干。 【中藥化學(xué)成分】:葉含牡荊素(Vitexin)、丁香酸(Syringic acid)、原兒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和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含牡荊素(vitexin)、丁香酸(syringic acid)、原兒茶醛(protocatechu aldehyde)及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大劑4—8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虛寒證忌用。 【考 證】:出自《廣西中藥志》。 【性味】《廣西中藥志》:'微苦,寒,無(wú)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血。治風(fēng)熱感冒,中暑發(fā)痧,泄瀉,痢疾,白濁,白帶,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癰腫。 《峨帽藥植》:'根狀莖:消火退熱。' 《貴州民間方藥集》:'全草:止咳。治傷風(fēng)感冒;外用治九子瘍,消腫毒。' 《廣西中藥志》:'葉:治熱咳吐血,紅白痢疾,解毒;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燙傷,瘡瘍爛肉等證;根:治亦白痢。' 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全草:清熱,解毒,利濕。治流感,感冒,咳嗽,扁桃體炎,腮腺炎,腸炎,痢疾,皮膚濕疹。 清熱解毒,治風(fēng)熱感冒,中暑發(fā)痧、泄瀉、痢疾,癰腫,牙疳。 斂帶除濕,治白濁、白帶。 止咳止血,治咳嗽,吐血,便血,尿血。 治中暑發(fā)痧:鮮烏韭葉四兩。搗爛絞汁服。(《福建中草藥》) 治痢疾:鮮烏韭全草、鮮水娛蚣全草各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治肝炎(急性黃疽型和無(wú)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烏韭全草三兩。水煎汁分三次服,連服十至十五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急性支氣管炎:烏韭鮮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治吐血、大便下血、尿血:雪仙草根莖三至五錢(qián)(鮮品加倍)。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治白濁、濕熱帶下:烏韭鮮全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diào)米泔水服。(《福建中草藥》) 治對(duì)口瘡:烏韭鮮葉,以蜜或鹽同搗外敷。(《福建中草藥》) 治乳癰:烏韭根莖一兩.水煎,沖黃酒服;鮮葉搗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結(jié)合膜炎:烏韭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治牙疳:雪仙草根莖燒灰存性三錢(qián),冰片一分。共研細(xì)末,搽患處。(《江西民間草藥》) 治腳癬糜爛:烏韭全草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藥》) 治跌打損傷:雪仙草根莖三至五錢(qián)。酒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 [內(nèi)容未完,請(qǐng)點(diǎn)擊下一頁(yè)繼續(xù)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