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周開始,繼續(xù)向您推出“感知晉魂”欄目。本期向您介紹的是侯馬陶范。今天我們常說勞動模范、模范代表,從這里可以看出“模范”的由來。那么,通過短片介紹,您知道“?!焙汀胺丁钡膮^(qū)別嗎? 歡迎在頁面下方留言,我們會在留言中抽取三名幸運粉絲,送上精美的3D明信片一張,歡迎您的積極參與~ 3D明信片 【往期回顧】 第一期:陶寺遺址 第二期:龍形觥 第三期:鳥尊 第四期:玉組佩 第五期:鑊鼎 第六期:刖人守囿車 知識鏈接: 陶范也稱泥范,是以泥為造型材料,經(jīng)過自然的干燥脫水,用低溫烘烤而制作的范。經(jīng)測定,中國古代的陶范其燒制溫度多在850- 900℃范圍內(nèi),是非陶化的陶范。制造陶范的泥料由含砂粘土或粘土配砂而制成,再經(jīng)烘烤才能使用。早期的范是直接從實物翻制而成的,出土的文物模型也多為泥質(zhì)。到了春秋時期,除了整體的模范外,還發(fā)展出了模和分模,范和分范,至商代晚期,已發(fā)展到用芯盒來制芯。 一、中國青銅時代的陶范藝術 中國古代的鑄造文明源遠流長,古人也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著自己的鑄造知識。在漫長的鑄造史上,古代先人在鑄造時最早使用的是石范,以后發(fā)展到泥范和陶范,再往后又發(fā)展到銅范和鐵范,以至后來的失蠟鑄造法。 青銅冶鑄業(yè)是從石器加工和制陶業(yè)中產(chǎn)生發(fā)展起來的。青銅器從夏代產(chǎn)生,到商、周時代達到鼎盛時期,其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5個階段:用石質(zhì)或泥質(zhì)范鑄造形式簡單的小件物品的草創(chuàng)期;用陶范熔鑄大鼎的形成時期;商代中期用分鑄法鑄造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和生活用具的鼎盛時期;陶范熔鑄技術推廣普及的西周中期;用渾鑄、分鑄、失蠟等綜合方法制造具有新器形、新紋飾青銅器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在我國最重要的鑄造時代——青銅時代,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鑄造了舉世聞名的青銅器,其鑄制技術主要采用范鑄法鑄造,即傳統(tǒng)的青銅范鑄技術。我國青銅時代的范鑄技術主要分為3個發(fā)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石器時代至商代之前,在這一時期內(nèi),青銅鑄造從初始逐步發(fā)展成熟;第二個階段是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在這一時期內(nèi),青銅范鑄技術發(fā)展到了分型制模、分模制范與活塊造型及紋飾堆塑工藝;第三個階段是春秋早期至戰(zhàn)國晚期,在這一時期內(nèi),青銅范鑄技術除繼承前者外,又發(fā)展了紋飾范拼兌技術與分型鑄造及銅焊焊接技術。 用陶質(zhì)的復合范澆鑄制作青銅器的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都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后發(fā)展出來不需要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分型制模與分模制范是我國古代青銅范鑄技術的基本工藝,貫穿整個青銅時代。商代和西周青銅器主要是整體鑄造及分鑄插接,春秋以后則主要采用分型鑄造工藝?;顗K造型是商代和西周青銅器鑄造中的常用技術,是實現(xiàn)器物整體鑄造的必要步驟,而焊接技術是春秋之后器物得以分型鑄造的技術保證。 二、山西侯馬陶范藝術概述 侯馬古稱“新田”,是春秋晉國晚期都城所在地(公元前585年-前369年)。新田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56年,經(jīng)過三十多年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初步查明該遺址主要包括大小城池七座,城址周圍分布有宗廟、祭祀、盟誓,以及不同產(chǎn)業(yè)的手工作坊遺址。著名的侯馬陶范就發(fā)現(xiàn)于鑄銅遺址。 據(jù)上世紀60年代的有關資料顯示,山西省侯馬市牛村古城南部的新田遺址的面積估計有五千平方米以上,發(fā)現(xiàn)的陶范和陶模有三萬多塊。其中工具范和帶鉤范出土最多。陶范有花紋的有五千多塊,能分辨器形的有四千多塊,完整的工具范有103副。除禮器、兵器、工具、日用生活器陶范外,還有許多空首布范,而未計在陶范數(shù)內(nèi)的空首布范芯尚有十萬之多。至于和生產(chǎn)生活有關的其他遺跡遺物,也同樣種類龐雜、數(shù)量巨大。 在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窯穴、鉛、錠、鑄銅爐及其他與鑄造青銅器有關的遺物。從這些實物來看,這個鑄銅遺址是春秋中期以來長期形成的。在遺址中,各種陶范的分布很有規(guī)律,工具范、兵器范、禮器范、帶鉤范都分別存放,彼此相距100米左右。
帶鉤范 侯馬陶范無論從形式風格,還是器型、紋飾上都獨具特色,很多陶范在晉以外都找不到相似的同例。當時的晉人在繼承傳統(tǒng)的青銅鑄造技術的同時,也不斷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青銅模范技術。我們今天可以看到,春秋晚期晉國青銅表現(xiàn)出獨有的地域特色:延承殷墟的傳統(tǒng)紋飾,利用多種創(chuàng)新手段改造器物的形制模式,重視視覺效果。這些使得侯馬陶范呈現(xiàn)出粗獷、豪放,層次分明,線條剛勁的特點,與吳越風格的青銅鑄造模式形成對比。 侯馬陶范雖然歷經(jīng)兩千多年滄桑歲月,但它上面所有的動物形象包括人們幻想的神靈和現(xiàn)實生存過的動物,乃至各式各樣的人物造型都栩栩如生。如普遍被人宣稱西周中期以后就消亡了的饕餮、夔龍、鳳鳥等神化動物,此刻又成批重現(xiàn),并構成侯馬陶范上特有的藝術風格。 饕餮紋模 侯馬陶范上不僅傳統(tǒng)的神化動物一一出現(xiàn),那些寫實動物,如虎、熊、牛、豬、蛇、鷹、雁、魚、蛙、蟬也構成了侯馬陶范藝術的一大看點。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xiàn),不僅豐富了青銅鑄造文化,也間接反映了當時的自然生物狀況。它們以空前寫實和富于情趣的造型,向我們展示了當時能工巧匠的偉大藝術創(chuàng)造。 侯馬陶范上不僅展示了各種動物紋飾,而且還有大量精美的植物紋和幾何紋。植物紋出現(xiàn)了很多富于變化的新紋樣,如楔形葉紋、卷葉紋等;幾何紋如波曲紋、瓦紋、雷紋等紋飾不再像從前只做底紋,變得種類繁多、細致俊秀。雖然它們大多數(shù)僅僅是動物身上的填紋或花邊裝飾,保留著不少古典的模式,但總體看已表現(xiàn)出當時新的時代風貌。特別是此時大量涌現(xiàn)的錯鑲式花紋,更表現(xiàn)出歡快自由、瀟灑活潑的風貌,并顯示出對傳統(tǒng)神化動物取而代之的鋒芒。
侯馬陶范上還有少量人物形象,他們雖然為數(shù)不多,但卻可以看出來自社會各階層。眾所周知,商周青銅器上的人物多表現(xiàn)為造型猙獰、劇烈的形象。而侯馬陶范上的各類人物則很多取材于實際生活,展現(xiàn)出現(xiàn)實主義的一面。我們可以從侯馬陶范中看到如女子人形范、武士范、戴冠的男子范等人物模范。他們的出現(xiàn),打破了以動物特別是神怪動物統(tǒng)治中國青銅藝術殿堂長達十多個世紀的局面,從而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侯馬陶范上還活躍著這樣一批動物:有鳥首獸身式鳳鳥,有長著綿羊形彎角和大耳朵的鷹等。雖然它們被華夏傳統(tǒng)藝術華麗的外衣包裹得嚴嚴實實,其眉目也確系華夏正宗,但其身上卻仍散發(fā)出一種草原氣息甚至包括來自遙遠異域的信息。侯馬陶范上各類造型題材,不僅種類空前豐富,而且其形象也非常生動傳神,同時制作技法上也多種多樣。它們顯得既蒼莽古樸,又不失委婉秀麗,既渾然天成,又閃爍著人類智慧之光。 陶范的質(zhì)量和鑄造技術的先進在這里也有反映。在青銅器中,復雜的容器是很難鑄造的,侯馬有陶母模,一??煞贫嗔客夥?,內(nèi)范也同樣采用母模,這就大大提高了制作程序的規(guī)范化,提高了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它與殷墟鑄銅遺址中所反映的一模一范鑄一器的情況已大不相同。侯馬陶范的壓印性能極佳,在陶范上有不少細如毫發(fā)的紋飾和目力不能分辨的變形圖案。像侯馬鑄銅遺址保存如此完好,出土遺跡遺物如此豐富的古代遺址,是迄今中國所有同類古代遺址中獨一無二的。 三、從山西侯馬陶范技術看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方法 “侯馬陶范”是對新田鑄造文明中陶范的一個籠統(tǒng)稱謂,從鑄造工藝上可將其大致分為模、范、芯三類,各類依照其用途不同而具有不等比例的粘土和細砂。為適應鑄造需要,芯內(nèi)還往往摻有某種植物碎屑。 鐘范 1、母范是鑄件的母體,也稱其為模。在工藝上母范又分為樣模、塊模等不同形制。母范是一件銅器的最初設計形態(tài),以某種器型來看,其樣模是以器身和附件分別制作的。器身樣模通常只具有基本形狀,紋飾帶和各部分裝飾附件的位置只用刻線標出輪廓。塊模又叫分模,它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依據(jù)樣模提供的規(guī)格尺寸做成的銅器附件模,如器足、器耳、器鈕模等。這類塊模一般都有直接雕刻的花紋,它最后完成的形態(tài)也就是銅器相應部分的形態(tài)。 第二類是化整為零的銅器表面花紋模。由于當時銅器制作普遍采用分模、分鑄和焊接工藝,所以大多數(shù)呈帶形連續(xù)式結(jié)構的銅器紋飾只需要做出其中一段花紋模即可,將這段花紋模翻制出的若干段花紋范拼接,便可得到所需的完整花紋范。因此每段塊模只具有鑄件的某一局部形狀。由于青銅器中同一種器物往往大小成列——如列鼎、編鐘等,所以尺寸不等,但文飾相同的塊模特別多。用于銅器表面紋飾的塊模有平面、凸弧面、凹弧面之別。其中平面塊模數(shù)量較少,而大量塊模具有凸弧面花紋,這與多數(shù)銅器呈旋轉(zhuǎn)體造型是一致的。另外還有個別凹弧面塊模,它應該是用于某種內(nèi)壁有花紋的銅器。侯馬陶范中各類模的形制,凡是器形稍微復雜的都是采用塊模制法。這種制模法與后世活字印刷的單字模非常相似,它省工省時,便于規(guī)模生產(chǎn),同時使一模多范和同模不同器的使用成為可能。 2、范是由模翻制出來用于鑄造的材料,從工藝上又分外范、分范等形制。對于一些器形簡單的素面鑄件,如某些工具、兵器以及一些小銅件,往往由正、反兩塊外范即可直接澆鑄,但對于大量器形復雜并有花紋的銅器,也就是使用分塊模的銅器,則需要進行一系列翻制分范,并將若干分范拼成外范的過程。分塊模是化整為零,拼分范便是化零為整,也就是將由塊上翻制出來的分范拼好并用泥先糊成一塊整體外范,以使進入澆鑄狀態(tài)的外范數(shù)量越少越好。如大型編鐘這種復雜鑄件,若將鈕、舞、鉦、枚、篆、帶、鼓和花邊裝飾等分范均算在內(nèi),至少需要100多塊分范,但合好待鑄的外范則僅為數(shù)塊。除上述外范、分范外,還有一種活范,這是一類不糊在外范上的活動范塊,它們種類繁多、數(shù)量頗大,其用途也很廣。它可以解決很多鑄造上的技術難關,如帶鉤、合頁、器鈕等鑄件就常使用這類活范。 3、芯也稱內(nèi)范,芯是與外范配套使用來形成鑄件的材料。芯分為明芯、暗芯,明芯是澆鑄后需要取出的芯,它的作用是塑造鑄件的容腔和孔洞,如各種容器的內(nèi)壁等。暗芯是澆鑄后滯留在銅器內(nèi)不可取出的芯,它的作用是為了節(jié)省銅料,如某些器耳、器足和一些表面為實體的鑄件內(nèi)即往往留有堵芯。 芯通常是不施紋的,然而在陶范中我們也看到有個別的例子,如魚蛙紋模,,這是用于銅器內(nèi)壁的花紋模,但塑造銅器內(nèi)壁為芯,所以它就兼有雙重身份。進而我們也可以推知當時還應該有施紋的芯(或稱內(nèi)范),也就是說這類銅器在鑄造時其外范和芯上都有花紋。對侯馬陶范的模、范、芯的研究,使我們更細致地了解商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大致表述如下: (1)用特制的泥作成母范,并將泥模部分分開,雕塑紋飾的主干。 (2)將泥模倒置在座上,然后敷泥再分范。 (3)修整外范,并加刻精細的花紋,將外范拼接成兩塊或三塊。 (4)在芯的底部制作銘文范,然后嵌入。 (5)在泥模上均勻的刮去紋飾,把內(nèi)范和外范固定,除了塊范之間做上各種形狀的子母榨以外,為了保證器壁的厚薄均勻,器物的容器部分在合范以前,內(nèi)外范之間還墊有小的銅片,以控制厚度,這種小銅片在灌注銅液后,就固定在器壁上。 (6)制作澆口和冒口。 (7)將泥范陰干,并用600 ℃左右的溫度焙燒成陶范后備用,在澆鑄前陶范經(jīng)過預熱后,再灌注銅液。 (8)等熔液冷卻后再打碎外范,取出青銅器。 青銅器大都為分鑄,或稱二次鑄造。在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中,有的器物有活動部件,如卣的提梁是與器物連接的,但又能活動,鬲的蓋與器物活動的鏈條相連接,有的器物上裝有立體的附飾,這都是一次澆鑄不能完成的。鑄工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分鑄法。先是將器物的小件如提梁、把手等澆鑄成,再將小的鑄件嵌放在器物的主體范上固定住,與待鑄青銅器固定部件或活動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中間用范料隔開,這樣,先鑄的部件和器體就能固定或套鑄在一起了。也有些青銅器則先鑄器體,再合鑄附件或附飾。
四、山西侯馬陶范的發(fā)現(xiàn)在中國鑄造史上的重要意義侯馬陶范是晉國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陶范器型和紋飾上的種類已覆蓋了大多數(shù)已知的晉國青銅器。侯馬陶范具有復雜的紋飾和分類,它幫助人們了解更為詳盡的青銅紋樣雕刻過程,因此,侯馬陶范構建了中國當時的青銅文明,它對晉國青銅文化乃至中國青銅文化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知道,新田時期是古晉國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亦是其盛極而衰的時期。當時的新田以中原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中心而廣納賢才,使其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這也為當時的青銅鑄造文化奠定了基礎。侯馬陶范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它的多樣性、復雜性至少說明當時的中原文明并非與世隔絕,而是處于一個活躍的交流情境之下。新田文明以及侯馬陶范代表了當時的中原青銅文化,并與齊、楚、秦、燕、吳、越等地的青銅文化形成呼應,共同構建了中國當時的青銅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