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提起地震,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一次次的電影和現(xiàn)實經(jīng)歷告訴我們,要如何選擇三角加固地帶保護自己,如何盡快跑到寬敞開闊的地方。記得我寫過《我曾那么近地感受地震》,里面詳細記述了當時我在長安大學里做畢業(yè)設計時遭遇“5·12”大地震的情形??墒墙?jīng)歷了這些事情,好多人還是對地震不太了解。今天我想說說板塊運動的知識。
其實好多上過中學地理課的人都知道,板塊運動是一個地質(zhì)概念,那時候學得淺,還會講很多關于國家版圖的知識。記得初中時,學校舉辦國家版圖拼圖大賽,大家每天就跟把地圖印在腦子里一樣練習。后來有人因此選擇了上大學學習地理專業(yè),或者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還有人會將地質(zhì)學和地理學搞混,殊不知,上了大學之后,學科分支更細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光地質(zhì)學一個專業(yè)就要開設二十幾門專業(yè)課,例如普通地質(zhì)學、構造地質(zhì)學、巖石學、礦物學、礦相學、結晶學與礦物學、寶玉石鑒定、測量學……但是板塊運動和地震是如何引起的,永遠是每個學生熱衷的學說。
我們先來看看板塊運動。板塊運動是一個地質(zhì)學專業(yè)術語,指地球表面一個板塊對于另一個板塊的相對運動。1968年,法國地質(zhì)學家勒皮順把地球的巖石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所有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fā)生相應的水平運動。
板塊變化 (1)板塊運動 地球堅硬的地殼位于地表以下70-100公里厚的巖石層也不像蛋殼那樣完整。無論是在大洋底下或大陸底下的巖層,原來都是由一塊塊大板塊構成的。在這些大板塊之間不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就是幾千米深的海溝或者是巨大的斷層。 全球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塊全部侵沒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個板塊上,既有大陸也有海洋。隨著研究的深入,有人在這些大板塊中又分出一些較小的板塊,例如,把美洲板塊分為北美洲板塊和南美洲板塊;從太平洋板塊中分出東太平洋板塊;從亞歐板塊中分出以中國大陸為主體的東亞板塊等等。還有據(jù)一些科學家們說(1)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發(fā)生張裂,紅海不斷擴張。 (2)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發(fā)生擠壓碰撞,地面隆起,喜馬拉雅山不斷升高[1] (3)地中海會消失,南極大陸向北漂……
板塊學說 板塊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據(jù)地質(zhì)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jīng)過億萬年后,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xiàn)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 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fā)生分離時形成的。喜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萬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塊和北面的亞歐板塊發(fā)生碰撞擠壓而形成的。有時還會出現(xiàn)另一種情況:當兩個堅硬的板塊發(fā)生碰撞時,接觸部分的巖層還沒來得及發(fā)生彎曲變形,其中有一個板塊已經(jīng)深深地插入另一個板塊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來板塊上的老巖層一直帶到高溫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塊向地殼深處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溝。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板塊構造學說誕生后,已成功地解釋了一些大地構造現(xiàn)象。同時,仍存在一些尚不能圓滿解釋的問題,有些推論也未得到最后的證實。但這些都不會影響這一學說的發(fā)展,相反會對它起推進作用。
相對運動 舉例來說,大西洋中脊兩側的歐亞板塊和北美板塊正在相互分離,但這并不能斷定大西洋中脊相對于地理極是靜止的,也無法確定兩個板塊之中哪一個是靜止不動的,我們只能假定其中一個板塊靜止不動,然后去分析另一板塊相對于它的運動。由此可知,歐亞板塊相對于北美板塊是向東運動,而北美板塊相對于歐亞板塊則是向西運動。歐亞板塊相對于太平洋板塊是向東運動,相對于印度洋板塊則是向南運動。舉例說來,大西洋四周各大陸間的距離,在過去2億年的時間內(nèi),至少移動了數(shù)千千米,而利用現(xiàn)代空間技術所觀測到的現(xiàn)代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則可以達到每年幾個厘米的量級。 剛體板塊沿地球表面的運動,應遵循球面運動原理,即必定是環(huán)繞通過球心(地心)軸的旋轉運動。在球面上,任何一點的移動都不是沿著直線而是沿著弧線的運動。平行于赤道(離旋轉極90°的大圓)的一系列同軸圓?。W拉緯線)標明了板塊旋轉運動的方向,同軸圓弧的垂線(大圓)相交于旋轉極。正因為板塊運動是一種旋轉運動,所以, 板塊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隨遠離旋轉極而增大,至旋轉赤道線速度最大。板塊的旋轉運動由旋轉極(歐拉極、擴張極)的地理坐標(γ、)和旋轉角速度(ω)確定。 由于轉換斷層的走向平行于相鄰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向,也就是說,相鄰板塊在球面上的運動軌跡就是轉換斷層,故采用求轉換斷層為界的各對板塊之間相對運動的旋轉極(ρ),例如,采用作圖法對大西洋中脊不同轉換斷層分別作垂直于它們的球面大圓,結果都相交于球面上一個很小的范圍內(nèi),理解為一個極點,即旋轉極,實際位置在58°E及38°W附近。
絕對運動 學科:板塊構造學說 詞目:板塊絕對運動 英文:the absolute plate velocity model 板塊的絕對運動是指板塊相對于深層地幔(地?!獰狳c)的運動。相對于深層地幔平均位置固定的框架,稱為板塊絕對運動參考架(參照系),這種參考架是通過熱點和巖石圈的無整體旋轉(No-net-rotation)或稱為平均巖石圈參考架來實現(xiàn)的。熱點參考架的含義是,在地幔中存在一系列熱點,一些學者認為,熱點位置相對于地球自轉軸和深層地幔是長期固定的,板塊相對于熱點的運動也就是板塊的絕對運動,它可通過測量跨越熱點火山鏈的年齡和長度得到。巖石圈無整體旋轉參考架的含義是,如果巖石圈與軟流圈的耦合側向均勻,并且板塊邊界的力矩對稱作用于兩個相鄰板塊,則平均巖石圈參考架就是相對于深層地幔不動的參考架。板塊相對于該框架的運動就是板塊的絕對運動。即為基于上述兩種參考架所標定的全球各主要板塊的絕對運動(A.E.格里普等,1990;D.F.阿古斯等,1991)??梢?,在大多數(shù)板塊上兩種參考架標定的絕對運動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定的差別,這主要是由平均巖石圈參考架相對于熱點參考架有整體西向漂移的緣由所致。
然后我們再來看看地震的原理和防災減災知識。在長安大學讀本科時,我們學校最有名的要屬張伯生院士了,我們的構造地質(zhì)學老師就是他的關門弟子。關于他的故事,我們知曉得不多,但是著名的“波浪鑲嵌構造”學說就是他老人家首創(chuàng)的。曾經(jīng)準確地預測了西安要經(jīng)歷的一次地震,拯救了整個城市的市民。后來我才知道,雖然科學技術發(fā)達了,但是地震預測還是跟天氣預報一樣難以精準。現(xiàn)在聽老公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儀器也越來越高端。希望地震預警也能及時地發(fā)布,不要落后。 說起來,我特別感謝自己所學的專業(yè)。雖然期間經(jīng)歷了“抵觸→不喜歡→懷疑→好奇→產(chǎn)生興趣→喜歡”的過程,曾經(jīng)也很糾結,但是現(xiàn)在所從事的工作,卻不得不感謝這個專業(yè)。我是專業(yè)出身,就得為自己所學負責,雖然工作中用到的專業(yè)知識不是100&,但如果沒有以前在學校時的那些學習和積累,不會有我的今天。此時此刻,我的大腦飛速運轉,曾經(jīng)與我一同學習的同學們,認識的朋友們,都是一大筆人生財富。也是他們,讓我了解了我所生活的國度,了解了世間還有那么多來自各個角落的溫暖和問候。 板塊會有擠壓、沖撞,地殼運動會有活躍期或者平靜期。人生也一樣,不可能一輩子一直風平浪靜。就像那句話說的,“沒有風暴的人生,不是海洋,是泥塘?!?/p> 我喜歡未知的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