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學軍 本文發(fā)表于:《中華口腔正畸學雜志》2016年第23卷3期
本文系統(tǒng)闡述了與正畸治療相關的牙體牙髓病學基礎知識。提出(1)天然牙齒表層釉質與健康的牙髓是防止疾病入侵機體的重要防線,正畸治療應該嚴格有創(chuàng)操作的應用范圍,并制定相應的規(guī)范。(2)成年人牙根尖已經(jīng)成熟,隨年齡增加根尖孔變小。不適當?shù)耐饬θ菀讓е卵浪枞毖毖?,導致系列牙髓和根尖周的問題。臨床需要密切關注正畸過程對牙髓的短期與長期影響。(3)正畸治療裝置增加牙表面清潔的難度,齲病與牙周病的防控應成為正畸治療的要件。治療前必須進行系統(tǒng)風險評估,治療方案中應該包括對齲病、牙周病的防護措施,并在治療中要持續(xù)評估齲病、牙周病的防范效果,在最終治療效果評價中也要強調對齲病、牙周病的控制情況。
預防和治療疾病是一切醫(yī)學專業(yè)的根本宗旨。正畸治療是通過矯正各種原因導致的錯畸形,恢復牙齒的自然排列,達到增強人的抗口腔疾病的能力、促進健康的目標,采用的多是無創(chuàng)操作,治療群體集中在青少年。近代隨著正畸技術的發(fā)展,治療的范圍也從年輕者擴大到全年齡段,重溫基礎知識有助于臨床正確運用先進的技術。
醫(yī)療過程中實施有創(chuàng)技術,目的是最大程度的去除病變、促進愈合并保證治療的有效性。盡管如此,微創(chuàng)直至無創(chuàng)仍然是醫(yī)學的終極追求。在不得不實施有創(chuàng)操作的時候,要全面權衡,既要考慮治療疾病的需要,又要考慮長期的健康。本文提供一些相關的牙體牙髓病學基礎知識,供臨床醫(yī)生在實施正畸治療時參考。
一、牙齒固有的抗病功能 1.表層釉質礦物成分與晶體構成的抗齲與抗腐蝕特性 正常發(fā)育的牙釉質表層礦化程度高、有機物含量極微,抗?jié)B透、耐腐蝕,是抵抗疾病特別是齲損的重要屏障。釉質表層多數(shù)為無釉柱層,具有抵抗小離子物質侵入的作用。同時,自然表層30μm范圍內的礦物密度、氟的含量、硬度較深層組織高許多,是較深層組織更為抗齲的重要原因。
牙釉質表層的抗齲層是牙發(fā)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牙萌出后會進一步成熟(maturation aftereruption)和完善。牙齒時刻面臨齲的風險,牙釉質表層在經(jīng)過多次脫礦與再礦化的循環(huán)而沒有被破壞的時候,其密度和含氟量會更高,礦物結晶也更為完善,甚至可以認為這層組織是對齲免疫的一層。表層下方的釉質,越接近釉牙本質界,有機質含量越多、質地更疏松;一旦暴露,患齲的風險很大。
2.釉質表面形態(tài)與結構的自潔功能 牙冠的外形凸點和曲度,在鄰面,是保證牙與牙正常接觸的基礎;在唇頰面,則是保證自潔和牙齦健康的基礎。正常恒牙之間的接觸是點狀的接觸,兩牙之間形成很好的外展隙,是牙齒鄰面得以自潔的重要基礎。牙與牙鄰接面的正常接觸依賴于牙齒的正常解剖形態(tài),通過正畸過程不僅可以消滅間隙、改善排列,更重要地是可以恢復牙與牙之問天然的接觸關系。牙鄰面的天然形態(tài)一旦破壞了,就會“找不著北”,恢復起來十分困難,也是臨床牙體修復技術的難點。
鄰面牙釉質的厚度一般在1 mm左右,最厚的地方也不會超過1.5 mm。咬合面釉質在牙尖部位的厚度有時可以達到2 mm,一般不會超過2.5 mm。臨床上可以通過牙的X線片大體了解牙釉質的厚度,而CBCT片則可以顯示各部位釉質的厚度。
牙在長期行使咀嚼功能的過程中,面可以出現(xiàn)重度的磨耗(attrition)或磨損(abrasion),也可以因為酸性物質的腐蝕出現(xiàn)侵蝕或酸蝕(erosion)。但是人一生中,發(fā)生在鄰面的磨耗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極其緩慢的,不會對鄰牙接觸關系造成影響。臨床上所看到的重度磨耗導致的牙間隙增大,一般是由于牙咬合面的硬組織喪失,累及并破壞了鄰面最凸點,破壞了牙與牙的正常接觸關系而形成的;或者是由于牙周病牙槽骨破壞、牙齒移位的結果。
牙菌斑在牙面的粘附與釉質表面的物理化學性質有關。牙釉質的表面性質在人與人之間是不一樣的,但在同一個人的牙,天然形成的健康牙齒表面是最完善的。
3.牙體硬組織和牙髓是抗病的兩道防線 健康的牙釉質和牙髓是牙齒健康的標志,同時也是抵抗感染進一步侵人人體的兩道防線。鄰面釉質的釉柱和牙本質小管多數(shù)較直,與牙髓腔的距離本來就短,如果進一步磨去少部分牙釉質,外界刺激包括化學的和物理的,更容易抵達牙髓腔并損傷牙髓。因此,無論是為了治療需要還是美學需要,在決定磨除正常的牙組織時,都必須謹慎,權衡利弊,同時要輔以并堅持有效的口腔保健措施。
排列整齊的牙列有利于防控牙病,但如果破壞了牙的天然結構,則有可能增加患病風險。去除了表面釉質的抗齲層,僅靠短期內氟化物的涂布是不足以恢復其原有抗齲能力的,牙的患齲的風險明顯增高;破壞了牙體外形的解剖曲度,則降低了自潔能力,牙菌斑聚集更為容易?!捌小被虿灰?guī)范的鄰面去釉后會破壞牙齒的鄰面接觸,臨床上是很難恢復牙與牙之間的那種自然接觸關系的,特別是牙的自然外展隙,處理不好,就會加大菌斑和食物滯留的風險。
三、正畸過程與根尖周病愈合 1.根尖周病的愈合方式和條件 根尖周病變的愈合依賴根管內的感染物質得到有效處理。徹底的根管清理、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以及可靠的冠方修復,是根尖周病變得以愈合的前提條件。除此之外,患牙穩(wěn)定的受力狀態(tài)也十分重要。牙髓治療后,正畸加力過早或過大可能不利于根尖周病變的愈合。從組織學角度考慮,理想的根尖病變愈合是指:①根尖孔周圍的牙骨質持續(xù)形成,使根尖孔閉合;②根尖周骨組織恢復,牙周附著建立。由于病變的根尖周組織學的愈合需要時間,建議根管治療后的頭3周內不要進行對患牙加力。對于存在較大根尖周病變的患牙,最好待3~6個月后觀察到病變有了明顯愈合趨勢,再決定后續(xù)的治療方案。對于處于根尖周病變愈合期的病例,正畸治療期間要密切注意根尖周病變的變化。
2.根管治療不完善病例的正畸治療有誘發(fā)牙根吸收和根尖周病復發(fā)的風險 完善的根管治療是牙髓病學的追求,但是既使有經(jīng)驗的牙髓病學專家也難以保證根管治療的絕對成功。根管治療不完善指的是根管清理不到位,根管內感染存在;根管充填不到位.根管封閉不良;牙冠修復不良,冠方封閉不可靠。不完善的根管治療不意味治療一定失敗,有時患牙可以長期處于平衡狀態(tài),不顯示病變,但存在根尖周病變不愈合或復發(fā)的風險。正畸過程的外力,可能打破已有的根尖周的疾病平衡,誘發(fā)根尖周的炎癥反應,導致牙根吸收或根尖周病變。因此,正畸治療前對牙髓治療不完善的病例進行再治療是必要的。
四、正畸治療的齲病與牙周病風險及其防范 盡管對于齲病和牙周病的病因并不能完全解釋,但是現(xiàn)代的技術和方法已經(jīng)使我們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齲齒和牙周病。制定正畸治療計劃時,醫(yī)生和患者都需要了解下列的基本知識。
1.獲益和風險并存的風險意識 正畸治療的首要目的是維護牙齒、牙列和咬合的健康,而正畸過程、正畸裝置增加罹患齲病和牙周病的風險。對于這一個問題的兩面,不僅醫(yī)生要明白,也要讓患者和家長明白。對疾病風險的控制措施需要在治療計劃階段就要落實(不應限于“宣教”),并且能夠在治療過程甚至治療之后堅持。
2.有效的菌斑控制可以減少齲病和牙周病的發(fā)生 醫(yī)者和患者都要堅信和深刻理解沒有菌斑就沒有齲齒和牙周病的道理。齲病和牙周病都是菌斑介導性疾病,排列不好的牙齒不利于清潔,進行正畸有助于恢復牙的正常排列,有助于牙的健康。但是正畸過程中的各種裝置,增加菌斑滯留區(qū),增加清潔的難度,治療中必須采取有效的口腔清潔措施。
3.氟化物可以抑制齲齒的發(fā)生 氟化物可以在齲進行的過程中抑制脫礦,也可以使輕度的脫礦再礦化。要在正畸的全過程使用氟化物??梢圆捎靡闻酝糠突颊呒矣脙煞N方式。但是也要知道,氟化物的作用是有限的,還必須堅持飲食限制和口腔清潔。
4.齲病是飲食相關的疾病,正畸過程中更要進行飲食限制 要深刻理解糖在齲病發(fā)生中的作用,限制甜食的攝入,尤其是晚問睡眠前的糖攝入。
5.有效的口腔清潔和牙病的監(jiān)測 選擇和安裝正畸裝置時需要考慮牙齒清潔的難度。復診時要檢查牙體和牙周的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早期脫礦和牙齦炎癥,及時調整口腔清潔方案,并要定期安排和實行椅旁的牙齒清潔和涂氟。
6.強調患者自身的口腔保健意識與口腔清潔行為 樹立口腔正畸為健康的核心意識。通過持續(xù)的正畸治療,讓患者建立口腔自我保健的意識和日常行動,不僅對于維護治療效果必要,也是治療的宗旨之一。有醫(yī)生提出“不會刷牙就不要來正畸”,以強調患者自身在治療中的作用,我非常地贊成。
五、提出與正畸專家商榷的問題 1.應該慎重使用“鄰面去釉”等有創(chuàng)操作,首先要選擇好適應證,其次臨床需要制定相應的規(guī)范 在非疾病治療環(huán)節(jié),尤其是以美學為主要目標時,要以維護整體和長遠的口腔健康為大前提,盡可能少的破壞正常組織。
2.正常的牙髓組織具有抵抗感染內侵的功能,應盡可能予以保護 成功的根管治療可以防止或治愈根尖周病,但即使有經(jīng)驗的專科醫(yī)生也不能保證100%的成功。防止根尖周病的最好屏障是健康的牙髓。
3.成年正畸過程對牙髓的影響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成年人牙根尖已經(jīng)成熟,隨年齡增加根尖孔變小。不適當?shù)耐饬θ菀讓е卵浪枞毖毖?,導致系列牙髓和根尖周的問題。
4.正畸治療裝置增加牙表面清潔的難度,齲病與牙周病的防控應成為正畸治療的要件 治療前必須進行系統(tǒng)風險評估,治療方案中應該包括對齲病、牙周病的防護措施,治療中要落實并在復診中連續(xù)評估齲病牙周病的防范效果,最終治療效果評估中要包括對齲病牙周病變化情況的評估。
(參考文獻略)
【 【作者簡介】高學軍 北京大學口腔醫(yī)學院牙體牙髓病學教授、主任醫(yī)師。從事口腔醫(yī)學臨床工作40余年,專職于牙體牙髓病學專業(yè)20余年??茖W研究中.致力于疾病理論的研究.包括齲病發(fā)病機理、牙齒的發(fā)育與礦化、牙髓病治療和牙體缺損的粘接修復等。承擔多項國家級的科研項目,主持的研究成果曾獲中華醫(yī)學會優(yōu)秀論文獎(1987),歐洲齲病研究組織學術論文獎 (1993),中國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2)和中華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主編專著3部,參編專著12 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以第一作者和責任作者發(fā)表論文超過百篇。2011~2014擔任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第四屆牙體牙髓病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