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錄自《資治通鑒》第四十六卷)
原文:
第五倫上疏曰:“……又聞諸王、主、貴戚,驕奢逾制,京師尚然,何以示遠!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陨斫陶邚?,以言教者訟?!鄙仙浦?。
白話:
第五倫上書說:“……我還聽說諸親王、公主和外戚驕傲奢侈超過了規(guī)定,京城尚且這樣,如何做外地的榜樣!所以,孔子說:‘自身不正,雖有令而不被執(zhí)行。’以身為教,眾人服從;以言為教,眾人爭訟。”章帝對他的意見表示贊許。
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
(錄自《資治通鑒》第五十五卷)
原文:
泰性明知人,好獎訓(xùn)士類,周游郡國?!蚯鬲勥M成名者甚眾。陳國童子魏昭請于泰曰:“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愿在左右,供給灑掃。
白話:
郭泰善于識別人的賢惠善惡,喜歡獎勵和教導(dǎo)讀書人。足跡遍布四方。因他獎進成名的人很多。陳國少年魏昭向郭泰請求說:“教授經(jīng)書的老師容易遇到,但傳授做人道理的老師卻難遇到。我愿意跟隨在您的身邊,給您灑掃房屋和庭院?!?br>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錄自《資治通鑒》第七十卷)
原文:
漢王又為詔敕太子曰:“……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fù)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可以服人?!?br>白話:
劉備又下詔命令太子說:“……我年已六十多了,死沒有什么可遺憾的,只是擔(dān)心你們兄弟,要努力再努力,不要因為是小惡就去做,也不要因為是小善而不去做。只有賢德才可以服人?!?br>
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鑒至明而丑者忘怒;水鑒之所以能窮物而不怨者,以其無私也。水鑒無私,猶以免謗。
(錄自《資治通鑒》第七十二卷)
原文:
習(xí)鑿齒論曰:“……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嚴致死,豈徒無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鑒圣明而丑者忘怒;水鑒之所以能窮物而不怨者,以其無私也,水鑒無私,猶以免謗。”
白話:
習(xí)鑿齒評論說:“……諸葛亮去世使廖立流淚,李嚴發(fā)病而死!豈只是無怨言而已!水與明鏡之所以能使萬物畢現(xiàn)而不招致怨恨的原因,是由于它們的無私,水與明鏡無私,還可以免遭毀謗。……”
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誅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
(錄自《資治通鑒》第七十二卷)
原文:
習(xí)鑿齒論曰:……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嚴致死,豈徒無怨言而已哉!……水鑒無私,猶以勉謗。況大人君子懷樂生之心,流矜恕不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誅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
白話:
習(xí)鑿齒評論說:“……諸葛亮去世使廖立流淚,李嚴發(fā)病而死!豈只是無怨言而已!……水與明鏡無私,還可以免遭毀謗;何況大人君子懷有仁愛眾生的心,廣布體恤寬容的仁德,法令在不可不用時才使用,刑法加之于自犯之罪,爵賞不偏私,誅伐不因怒,天下能有不順服的人嗎?
夫毀譽者,愛惡之源而禍福之機也。
(錄自《資治通鑒》第七十三卷)
原文:
詔公卿舉才德兼?zhèn)湔吒饕蝗?。司馬懿以兗州刺史太原王昶應(yīng)選。昶為人謹厚,為書戒子侄曰:“……夫毀譽者,愛惡之源而禍福之機也??鬃釉唬骸嶂谌?,誰毀誰譽?!允ト酥陋q尚如此,況庸庸之徒,而輕毀譽哉!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已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怒于彼,妄則無害于身,又何反報焉!”
白話:
魏明帝詔三公九卿每人推舉才德兼?zhèn)湔咭蝗?。司馬懿推舉的兗州刺史太原人王昶應(yīng)選。王昶為人忠厚,他寫信告戒兒子、侄子說:“……毀謗和贊譽,是喜歡和厭惡的根源,也是災(zāi)禍和福分的契機。孔子說:‘我對別人,不毀謗,不贊譽?!ト松星胰绱耍螞r平庸之輩,更不可輕易毀謗和贊譽。別人有時攻擊自己,應(yīng)當自己質(zhì)問自己,如自己的行為有錯,那么別人攻擊是對的;如果自己行為沒有錯誤,那么他的話就是虛妄之言。說得對不要怨恨他,說得不對也無害于己,又何必報復(fù)他?”
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民詠德政,則延期過歷;下有怨嘆,則輟祿授能。
(錄自《資治通鑒》第七十三卷)
原文:
高堂隆疾篤,口占上疏曰:“……宜防鷹揚之臣于蕭墻之內(nèi)??蛇x諸王,使君國典兵,鎮(zhèn)撫皇畿,翼亮帝室。夫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民詠德政,則延期過歷;下有怨嘆,則輟祿授能。由此觀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獨陛下之天下也!”帝手詔深慰勞之。
白話:
高堂隆得了重病,臨終時口述奏章說:“……應(yīng)該防備宮廷中那些像猛鷹般的兇悍大臣。要選拔一些親王主持封國,執(zhí)掌軍權(quán),形成據(jù)點,以鎮(zhèn)壓奸邪,安定朝廷,輔佐皇室。皇天并不親愛某一個人,只幫助有德行的人。凡是百姓歌頌贊美的,皇天就福祐他永享天下,凡是被百姓怨恨悲嘆的,皇天便停止他的福祿,把福祿授給賢能的人。由此看來,天下國家,是天下人共同享有的,并不是皇帝獨享的?!泵鞯劭戳俗嗾潞?,親自寫詔書慰問高堂隆。
智者不為小利移目,不為意似改步,時可而后動,數(shù)合而后舉。
(錄自《資治通鑒》第七十七卷)
原文:
是時,維數(shù)出兵,蜀人愁苦,中散大夫譙周作《仇國論》以諷之曰:“……夫民之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諺曰:‘射幸數(shù)跌,不如審發(fā)?!枪手钦卟粸樾±颇浚粸橐馑聘牟?,時可而后動,數(shù)合而后舉?!惫蕼⑽渲畮煵辉賾?zhàn)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
白話:
當時,姜維屢次出兵征戰(zhàn),蜀人愁苦不堪,中散大夫譙周作《仇國論》以諷諫說:“……百姓的疲勞是產(chǎn)生不安的前兆,在上位的驕慢,在下位的殘暴,就會出現(xiàn)土崩瓦解的形勢。諺語說:‘射箭如果屢次不中,不如慎重瞄準之后再發(fā)射?!虼擞兄侵\的人不為蠅頭小利而動心,不為似是而非的情況改變常態(tài),時機成熟以后再行動,形勢適宜以后再舉兵。所以,商湯、周武的軍隊不用再次戰(zhàn)斗就能取勝,這是因為重視人民的勞苦狀況,而能審時度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