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端午節(jié)你吃粽子了嗎?其實,除了吃粽子,天津人還有很多民俗和講究,今天廣播君就帶大家漲漲知識,來看看那些屬于天津人的端午習俗!
各位小伙伴,端午節(jié)你吃粽子了嗎?其實,除了吃粽子,天津人還有很多民俗和講究,今天廣播君就帶大家漲漲知識,來看看那些屬于天津人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jié)始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又稱端五節(jié)、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夏節(jié)、五月節(jié)、菖蒲節(jié)、龍舟節(jié)、解粽節(jié)、粽子節(jié)等。端午節(jié)習俗眾多,其中尤以吃粽子和賽龍舟最為普遍。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但是關于粽子的源起,人們普遍認為是為了追念屈原。 戰(zhàn)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愛國為民,被讒言所害,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楚國人沿江苦尋屈原蹤影,又害怕江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用竹殼、竹葉包好糯米投入江中喂魚。由此風習相傳,人們?yōu)榫拺亚?,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并且賽龍舟來紀念他。 說起吃粽子,咱就先說一個和粽子有關系的習俗。所謂九子盤,又稱“攢盤”,始于明萬歷晚期,流行于清代民國,它是古人為婚喪嫁娶或重要節(jié)日款待賓客的一種實用器物。到了端午節(jié),天津人常用九子攢盤來擺放粽子,即角黍。粽子最早用菰葉即茭白葉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稱“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葉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棗子等餡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除了吃粽子,天津人端午節(jié)還要吃一樣東西,就是“五毒餅“,那講究可是多了去了。民謠說:“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倍宋绻?jié)不少習俗都和“避五毒”相關。貼五毒圖、戴五毒兜、將“五毒”形象剪紙做成門符貼在門上……在天津民俗文化學者張顯明老先生的印象中,吃“五毒餅”則是和“避五毒”習俗相關的“舌尖上的記憶”。 “五毒餅”的烤制溫度和時間必須嚴格控制,既要保持五種產(chǎn)品的顏色一致,不脹不裂,同時還得保證食物口感,不干不硬不生。如果說傳統(tǒng)意義上的酥皮“五毒餅”外皮具有“層酥層皮”的層次感,那么今天的這種混糖工藝則將面、雞蛋、糖、油等混合融為一體,口感更為豐富了。 內餡香甜 不可“以貌取餅” 如果追本溯源,過去真正意義上的“五毒餅”餡料就一種——玫瑰花餡兒。用天津衛(wèi)老吃主兒的話形容,“這種用玫瑰花做成的花醬,跟糖或蜂蜜一類的東西炒出來,很香。” 明明取名“五毒”為何偏用美麗花瓣做餡?難道要的就是這種強烈反差感?實際上,“五毒餅”相中玫瑰花做餡兒和季節(jié)時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罢眠@會兒是采摘玫瑰花的時候,像北京妙峰山在端午前夕就是摘玫瑰花的好時節(jié)?!睉獣r當令,“五毒餅”選擇玫瑰花做餡合情合理。 如今為了充分考慮現(xiàn)代人的口味喜好特點,有的“五毒餅”從原來單一的玫瑰餡變?yōu)槲宸N不同餡料——比如綠豆蓉餡(壁虎)、棗泥餡(蛤?。?、杏仁蓉餡(蜈蚣)、黑芝麻蓉餡(蝎子)、炭燒黃金薯餡(蛇)五種餡料,“盡量與五種毒物的顏色接近,更加象形,同時選擇適合端午期間食用的養(yǎng)生食材。” 在天津靜海一帶,端午節(jié)還有用柳葉水洗臉、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體健康的習俗。 戴搭拉,給孩子求吉利。天津人講究為孩子佩長命縷,也就是老人們口中的“老虎褡拉”,這種布藝制品用五色絲線縫制,內部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等辛香草藥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驅蟲避瘟作用。 為何老虎的形象會在兒童身上出現(xiàn)?傳說老虎是百獸之王,各種害蟲也怕老虎?!袄匣⒋罾本褪怯貌伎p制的一些手工藝品,以紅線穿成一串,最上端是繡著“王”字的黃色布老虎,最下端是裝有香草的紅色葫蘆,中間有多種小飾物,如大蒜、大蔥、豆角、辣椒、餃子、面粽(像糖三角)、粽子、掃帚、簸箕等,非常可愛。有的人家還有給孩子穿虎鞋、五毒衣的講究,這些物件的作用是提醒大人和孩子,端午節(jié)后毒蟲出沒,要防止被咬著。 @我shi楠楠:再過一個月就端午節(jié)了。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這個東西。 @風中之園:清明節(jié)剛過,端午節(jié)還遠嗎!新買的老虎耷拉,等到端午節(jié)給孩子背背上。 @咕咕啾啾:路過白堤路、鞍山西道附近的童鞋們如果看到這位老奶奶記得買個老虎褡褳!連著幾年了三四月份都會在附近看到她,老奶奶沒勞保,耳朵也聾,這么大歲數(shù)還出來賣自己做的老虎褡褳!端午節(jié)買個回家給孩子祛病辟邪! 端午節(jié)也稱“浴蘭節(jié)”,除了戴搭拉,佩香囊也是一項端午習俗。中藥香囊具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將具有芳香開竅效用的中草藥如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藥末,裝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也可以掛在車里、家里。我國民間自古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 此外,過去婦女過端午節(jié)還會佩戴石榴花和五色絲線。五色絲線是吉祥的象征,可驅瘟病,除邪、止惡氣,目的也是為了避免各種害蟲的侵襲。 在天津,比較普遍的一種端午民俗就是插艾草,天津人叫蒿子。買到家里,用紅布條拴上,綁在大門的門把手上。過去人們大多住平房,艾草一般都掛在大門的門環(huán)上?,F(xiàn)在艾草的懸掛方式倒沒有特別的講究,在門上哪好插就插哪,一般都插在一米以上比較高的地方。趙光宸在《津門歲時記》中提到:“初五日曰端陽節(jié),有龍舟戲,居戶門貼葫蘆門符,插艾蒲?!?nbsp; “懸掛方式倒沒有特別的講究,在門上得插就插哪,一般都插在一米以上比較高的地方?!碧旖蛎袼孜幕瘜W者張顯明老先生去年端午插在家門口的艾葉便是鄰居送他的。紅葫蘆一樣是取其辟邪之意,張老先生老伴兒以前每年做老虎褡褳時也會拴一個布的小紅葫蘆,“里面填進好多花椒粒讓它鼓起來,因為花椒粒的氣味也有驅除蟲子的效果。咱天津衛(wèi)講究‘媽媽例兒’,老太太們信這個。” 上世紀30年代河北《滄縣志》中:“五月五日,門插艾枝,剪紅紙葫蘆粘門楣?!笔聦嵣详P于掛葫蘆的象征意義在天津民俗中同樣舉足輕重。很多文獻資料中都曾提到掛葫蘆的講究,一種是在紅紙上刻上或畫上葫蘆,還有一種就是掛上真葫蘆,葫蘆里面有的還會擱點花椒,用香味辟邪驅蟲。所謂“門首貼葫蘆,用紅紙剪成,雕鏤金璽”,有時甚至會把五毒畫在葫蘆里面,證明葫蘆把五毒收走了。 有一說認為艾葉菖蒲因自身具備的特殊氣味能夠令害蟲避之不及,因此插在門口便可免除害蟲騷擾。不過驅蚊之說還尚未達到“用過都說好”的顯著效果,更有老中醫(yī)表示,直接用艾葉驅蚊有些徒勞無功,艾葉掛于門上更多還是辟邪、吉祥的意味。 雖說驅蚊效果莫衷一是,可年年端午節(jié)前后都賣艾葉的花店店主田文華倒感覺艾葉的藥用價值不容小覷,“在老家,艾葉其實就是一種中藥材?!比绻麖闹兴幗嵌戎v,艾葉屬溫性,善走下焦,常為婦科用藥。關于艾葉有個非常著名的方子——膠艾四物湯。四物為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加上阿膠、艾葉,可以溫經(jīng),治療經(jīng)寒、痛經(jīng)等。另外,艾葉放干了做成絲,還可制成艾棒用于“灸”療。 艾葉有殺菌消毒等藥用價值,更頗具辟邪求福的象征意義,而在天津端午習俗中,菖蒲被提到的次數(shù)則似乎少之又少。事實上,菖蒲的葉子尖而鋒利,就像劍一樣,也有香味,掛在門上同樣有斬除妖邪的寓意。 菖蒲更興于南方,是水中的一種小草,“像蘆葦一樣,南方多見,溱湖邊生長,分節(jié)的植物。”最好的菖蒲叫九節(jié)菖蒲,也叫節(jié)菖蒲,清代陳仁山《藥物生產(chǎn)辯》中記載:“又有一種名外菖蒲者,即九節(jié)小菖蒲”。劉大夫介紹,菖蒲在中藥里入心經(jīng)、胃經(jīng),可以用來開胃、化痰,有開竅醒神作用,“跟遠志一起可以祛痰強心。”一般藥用的為石菖蒲,相較于上品九節(jié)菖蒲它更普通一些,“論噸生產(chǎn),效果當然也不同,但無非是用藥時量多量少的問題。” 津沽舊時端午節(jié)時,人們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古人認為雄黃“善能殺百毒、避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于小孩不便飲用雄黃酒,所以,在端午節(jié)這天,大人們就用雄黃酒涂在孩子們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并在其額頭上畫一個“王”字。 端午節(jié)民間習俗的流變、傳說大都源于我國南方,印象中,端午節(jié)在南方似乎也總是更隆重一些,慶祝活動多種多樣,寓意豐富的講究也五花八門。其實說起來,咱天津人過端午自古以來也有過不少熱鬧場面。 競渡表演 皇帝御賜金餅黃帶 天津本無端午賽龍舟的傳統(tǒng),相傳乾隆下江南途經(jīng)天津的時候曾短暫停留小住海光寺,恰巧趕上端午節(jié),天津官員們想來想去也找不出什么節(jié)目能讓皇上在節(jié)日這天高興點,著實犯了愁。有操船業(yè)的船家建議:咱們不如效仿賽龍舟的形式,“作競渡之戲”,在船上表演精彩的節(jié)目。于是選出十個“梨園中擅武技者”,十位功夫不錯的武生穿上彩衣,輪流在船上做種種武技表演。船本身制成龍形而被稱為“龍舟”,至于表演,就是在船上拴一些皮條、秋千之類的東西,“兩根皮條有點類似現(xiàn)今體育賽事中的吊環(huán),但是沒有環(huán),只是將皮條纏在腕子上用手攥著,能夠在空中翻跟頭,秋千也是兩根繩,下方有一根橫棍,好像單杠一樣,表演者在棍子上也是翻跟頭,多少有點雜技性質?!?/p> “賽龍舟”的表演就在海光寺前的河中進行,乾隆當時看了覺得很不錯,心情大好,非常高興,于是賞表演者每人一塊馬蹄金——約幾兩重的馬蹄大小的金餅子,每人一條黃帶子——像腰帶一樣的緞帶。從乾隆時起,“競渡之戲大盛”,自此“奉旨競渡”的習俗便流傳下來,形成了一個天津端午的新民俗。 光緒年間 丟了項鏈停了表演 后來的表演不再請唱戲的武生,而演變成為民間組織表演,基本都是有錢的富家子弟每逢端午出來做戲表演競渡。舉出上面寫有“奉旨競渡”的大旗,插在船頭,表演者不論是誰每人都扎上一條黃色的腰帶,上面拴一個“金餅子”——其實是用木頭片制成,上了點金漆,用以象征皇帝御賜的“馬蹄金”。不過表演者之中,會游泳的是少數(shù),不會游泳的占多數(shù),因此每年競渡都有掉到水里“遭滅頂兇者”,這樣就招致官府出面禁止比賽,但是“賽龍舟”的組織者、表演者以旗子上受過皇封的“奉旨競渡”為由抵抗,雖有禁令,每年表演照舊進行。 海河之上 全民競賽 天津衛(wèi)自古就被稱為“九河下梢”之地,豐富的河流資源為龍舟活動提供了天然的比賽場所。雖說如此,天津民間的龍舟運動發(fā)展在以前卻一直不溫不火,2000年以前,龍舟比賽多集中在塘沽、漢沽等地。到2000年以后,隨著海河綜合開發(fā)提升改造工程的啟動,海河的水質不斷提升,許多龍舟比賽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把海河選作比賽場地。 但真正在海河上舉行大型龍舟比賽還是在2010年,第一屆中國海河龍舟節(jié)在金灣廣場開幕,這可以說是天津民間龍舟運動的轉折,當時天津市內機關、學校、部隊、社區(qū)、社團、農(nóng)村等一共組成60支隊伍,上海、遼寧、湖北、山東等省市大學也組織了代表隊,還有來自馬來西亞、俄羅斯、新加坡、美國、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大學生龍舟隊,一共有800多人參加了比賽。此后每年的端午期間都會在海河上舉辦“海河龍舟節(jié)”。 現(xiàn)在,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外,許多舊的端午習俗已逐漸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符合時代特點的新習俗,如利用端午小長假出游,好好放松一下,或陪家人一起動手洗葦葉、和餡、包粽子。其實,無論是什么節(jié)日,對于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價值莫過于一家人團團圓圓。端午節(jié)到了,祝每一位朋友身體健康,和美快樂!多吃點粽子哦~ 編輯 | 于婧 綜合 | 今晚報、每日新報、河北工業(yè)大學(i學生ai學工)等 天津廣播新媒體編輯部獨家出品 歡迎分享轉發(fā) 轉載須注明來源天津廣播(ID:audiotj) 廣告投放請致電 022-23601290 |
|
來自: 天津實誠人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