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治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勞動人民在向疾病作斗爭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廣大醫(yī)務工作人員在為百姓服務的的過程中,努力發(fā)掘祖國醫(yī)學遺產,使這一療法獲得了進一步發(fā)展。 割治療法是在人體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切開皮膚,摘出少量脂肪組織,并對局部給以適當刺激,從而增強體內抗病能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手術刀 選好穴位,常規(guī)消毒,局麻。用手術刀縱行切開皮膚,切口長約0.5~1厘米,用止血鉗或刀柄伸入切口,輕輕滑動或輕夾皮下組織及肌膜,使之產生酸、麻、脹感后縫合,蓋上無菌紗布,膠布固定。二至三周割治一次。 割治部位及適應癥 一、手掌割治 掌一:在食指第一節(jié)掌面中心。主治支氣管哮喘。 掌二:掌側食指、中指根部聯合下0.5厘米處。主治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 掌三:掌側中指與無名指根部聯合下0.5厘米處。主治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 掌四:掌側無名指與小指根部聯合下0.5厘米處。主胃治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偏頭痛、胃腸病等。 掌五:大魚際肌尺側緣與并攏的中、食指間引線的交叉點上。主治支氣管哮喘(發(fā)作期)、小兒營養(yǎng)不良。 掌六:大陵穴向掌心方向1.5厘米處,此處不宜過深。主治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胃潰瘍、膽道蛔蟲癥、消化不良、節(jié)段性腸炎。 掌七:神門穴向無名指、小指間方向1.5厘米處。主治胃神經官能癥、胃潰瘍。 手掌割治部位示意圖 二、穴位割治 1、膻中:縱行切開,深至骨膜表層(不要損傷骨膜)。適用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 2、治喘:適用于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 3、上脘、中脘、脾俞、胃俞:適用于慢性胃炎及胃潰瘍。 4、鳩尾:注意勿傷腹壁上動脈、靜脈及肋間神經前皮枝。適用于頸前淋巴結結核。 鳩尾穴位置示意圖 注意事項 1、體質過于虛弱或過敏者,以及切口周圍皮膚有感染灶、過勞、過饑等不宜割治。 2、無菌操作,手術應細致,防止損傷重要血管及神經。 3、割治中應注意觀察病人的反應,如有頭暈、惡心、虛汗等應停止操作,并對癥處理。 4、局麻前應做普魯卡因過敏試驗,局麻不宜過深,以免影響效果。 平臺運營:卓信視媒 僅為傳達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贊同或支持,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