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綠茶, 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感受可能是:苦。
以至于有人喝到一口輕微甘甜、略帶雞湯鮮的綠茶時,大驚失色: “什么茶?怎么不苦?居然還有鮮味?” 苦味是清明過后、偏晚期的茶,或者是存放不當、過久、氧化了的茶。正常的綠茶,只要續(xù)水及時,即使偶爾澀感,也應(yīng)該迅速化開,很快回甘。 難道,你期待喝到一杯苦澀的綠茶嗎? (它是假綠茶……)
▼ 出生在一個綠茶產(chǎn)區(qū)的省份,我也算喝著綠茶長大,歷數(shù)過它的香,還有春天里不同地方的起承轉(zhuǎn)合。 比如狗牯腦就是苦,新茶也苦,但是它的苦味是讓人可以接受的,甚至喝久了讓人有點喜歡,苦至恰到好處的時候,讓你突然驚喜的回甘。就像一位老伯“望之儼然,接之也溫”,茶山里這種老靈魂覆蓋下面,有一顆天真童心的人,多了去了。 還有廬山云霧茶,它對我一直很神秘,雖然去過不下4次廬山,但喝到的幾率很少。 大多數(shù)人喝茶之前應(yīng)該很少喝茶吧,主要喝咖灰。 我很少喝各種奇怪的茶。都是了解完它們的情況之后,留到產(chǎn)地去喝。一邊看茶園和制作,一邊回想之前閱讀到的信息。 ▼ “天下名山,必產(chǎn)靈草。 江南地暖,故獨有茶?!?/strong>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綠茶是工藝精道,也最像樹葉原生狀態(tài)的茶。 六大茶類中,它出現(xiàn)最早,起于“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通‘茶’)而解毒”。5000年前,中國古人就把茶當成解毒的靈藥開始使用(提神、抗菌、保?。?000多年前的云貴高原、巴蜀川渝之地,就已將綠茶作為貢品,朝野上下彌漫著茶香。 中國人發(fā)現(xiàn)并開始制作茶1000年后,在埃塞俄比亞,一群山羊無意嗑了種暗紅色果實后興奮得難以入睡,牧羊人無奈之下求助于修道院,世界上最傳奇的兩種飲品,茶與咖啡,就此相繼誕生。
綠茶是中國茶產(chǎn)量最多的一類,全國19個產(chǎn)茶省、900個產(chǎn)茶縣,綠茶傳統(tǒng)產(chǎn)區(qū)主要集中在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后起之秀必須要說貴州,從2013年起就成為全國茶園面積最大的省份,截止2016年底已達到689.2萬畝,占全國茶園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 很多人喝綠茶,很多人亦喝不懂綠茶。 明代張源所著的《茶錄》中就提到:“投茶有序,毋失其宜。” 綠茶一來采摘不易,不少明前綠茶,一斤茶就是幾萬個芽頭,一般只取3克即可,要惜福。 二來因為普遍較嫩,更需注重沖泡水溫、方式與保存: 沖泡水溫,基本控制75-85℃之間 少數(shù)綠茶亦可沸水沖泡。另外有少數(shù)綠茶因品種或制作因素,久泡之后微澀。這不是茶的問題,應(yīng)在杯中存1/3水量的時候及時續(xù)水,且這種微澀應(yīng)該會很快在舌上化開。若一泡開就很苦的綠茶,那肯定不是上品。
沖泡方式,可用上、中、下投法 上投法 先倒水后投入茶;條索細嫩的茶如碧螺春、恩施玉露一類都適合上投法,而松散型或毛峰類茶葉則不適合,會使茶葉浮于表面; 中投法 倒入1/3的水量后投茶,再將杯中水加入到7分滿;對茶類的選擇不強,又解決了綠茶沖泡時水溫過高的問題; 下投法 先放茶后倒入水;通常適合條形舒展或制作時間中晚期的綠茶,容易更快泡出茶味。 也可增加搖香,即以熱水溫?zé)岜缀?,投入干茶,搖晃杯子,讓茶香溢出后沖泡。 春秋季喝綠茶適合中投,夏季適合上投,冬季適合下投的方式。 茶性易染,0-5℃冷藏,密閉保存 常溫下,綠茶的多酚類、維C和不飽和脂肪酸物質(zhì)容易氧化,從而使得湯色變黃、變褐,失去鮮爽滋味。 針對這種情況,家庭儲存綠茶簡易方式是采用干凈無味的樂扣保鮮盒裝綠茶(茶性易染,密閉空氣為最佳),存放進入0-5℃冰箱內(nèi)。與其他茶類、或散發(fā)氣味之物盡量隔開,盡量單獨存放。 更進一步是使用單獨的小冰箱存放綠茶為妥。才能享受到綠茶之美。 ▼ 有些人不愛喝綠茶,認為苦澀 如果把這個問題去問制茶師,他會反過來問:“難道你們喝的綠茶都是苦的嗎?”在他看來,鮮爽甘甜,才是綠茶應(yīng)有之味。 茶葉“鮮”的味道來自于氨基酸 對上等綠茶滋味的評定,歷來有“雞湯鮮”的俗稱,也有人說喝到“肉湯感”,下意識舌頭木木的,卻不會覺得嘴干(但吃味精會嘴干,它的成分是谷氨酸,兩者口感近似),這是氨基酸的鮮度在起作用。 綠茶就是喝的嫩、鮮、香。綠茶的鮮爽嫩香,是任何茶類都無法替代的。
綠茶的苦澀 由大量不同類型的多酚物質(zhì)決定 多酚類物質(zhì)在鮮葉中的含量是100%,而在綠茶制造過程中會因改變而減少,它們決定了綠茶的色、香、味高低。 例如:多酚物質(zhì)中的酯型兒茶素因水、熱作用會發(fā)生水解,生成簡單兒茶素和沒食子酸。酯型兒茶素苦澀味重,而簡單兒茶素先苦后甘,較為爽口。將酯型兒茶素適量減少,就有利于綠茶滋味醇和爽口。 所以,存放過久的綠茶會苦,那是茶多酚在氧化;采摘季節(jié)過晚或工藝制作不當?shù)木G茶也會入口即苦,則是制作中有利于甘甜度的多酚物質(zhì)沒有及時轉(zhuǎn)化或保留下來。
很多人認為綠茶“性寒”其實是誤讀 綠茶通過高溫殺青(可以理解為茶葉從生到熟的過程)來中止酶的反應(yīng),殺青溫度過高,容易燒焦變質(zhì),形成黃片(制茶上一般將最低殺青的葉溫要求在80℃以上,而炒青鍋溫大致160-360℃之間,蒸汽殺青要求100-110℃)。 時下追求外形和湯色之美,不愿殺青太重,這樣導(dǎo)致溫度過低,殺青不夠不透,容易形成“青草氣”。 正常的綠茶,應(yīng)是清香,而非青草氣。不僅不會帶來綠茶的保健功能,反而對胃黏膜有傷害,這就是綠茶性寒說法的客觀原因。 好的綠茶,不是性寒,而是花果清香、并帶有鮮爽的適當涼性。 (除了綠茶,生普、白茶也都是性涼的茶,適合氣候炎熱地帶或體質(zhì)偏熱的人喝)
小結(jié): 對茶的體會,是一種逐漸形成的經(jīng)驗,它需要時間的滋養(yǎng)。 很多人越來越追求喝貴的茶,而不是考慮結(jié)合時節(jié)與體質(zhì),去喝一些當下適合的茶。連主流的中產(chǎn)階層,很多時候,對茶的看法觀點都被綁架了。構(gòu)筑品位的基石,是為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而活著。 對于綠茶,我們誤會很深。 (文中部分內(nèi)容信息來自《茶葉生物化學(xué)》,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第三版。茶葉從來都是農(nóng)業(yè)的一部分,然后才是人文社科的延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