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前半期,蘇聯(lián)托卡列夫手槍(又稱TT30/33)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手槍之一,該槍發(fā)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全長196毫米,空槍重0.85千克,槍管長116毫米,初速420米/秒,使用8發(fā)彈匣供彈,有效射程50米。 特點:一是結構緊湊。該槍在吸收勃朗寧手槍優(yōu)點基礎上,創(chuàng)新了一套近似模塊化的內部設計,包括擊錘、阻鐵、擊錘簧、阻鐵費等,使槍的整體結構更加緊湊,二是威力大。 雷奧洛夫軍用手槍蘇聯(lián)制造 1922年式勃朗寧 1935A型法軍制式手槍:戰(zhàn)爭開始前不久才為法軍所采用,雖然設計先進但是7.65mm的口徑太小(與德國9mm手槍相比較)。1938年,A型的簡化版;由Saint-Etienne武器制造廠生產,。 發(fā)射模式:半自動彈藥:7.65x22mm長彈射速:20發(fā)/分鐘彈倉:6發(fā)精度:一般有效射程:100米重量:730克(S型為790克)長度:196mm(S型為188mm)初速:304m/s 南部十四年式手槍是1925年(大正十四年)由南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陸式手槍作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手槍,發(fā)射同為由南部麒次郎設計的8×22mm南部手槍彈。工作方式:半自動 結構:槍管短后坐,卡鐵擺動閉鎖方式 口徑:8 mm 尺寸:全槍長230mm,槍管長117mm 重量:0.91公斤 彈夾:8 發(fā) 彈頭初速:317米/秒 槍口動能:332焦耳 有效射程:50米 德國1932年式7.63毫米毛瑟手槍: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fā)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fā)和連發(fā),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fā),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廣泛流傳于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zhàn)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 M1911柯爾特:口徑:0.45英寸(11.43mm),彈藥:0.45英寸(11.43mm)柯爾特手槍彈,7發(fā)彈匣供彈,彈頭初速247m/s,有效射程為50m,槍全長218mm,槍管長128mm,瞄準基線長160mm,槍全重1.1kg。 魯格P08是一戰(zhàn),二戰(zhàn)最具有代表性的手槍,它作為德國軍人的一種榮耀,影響著那一個特殊的年代。魯格P08是喬治。魯格在1900年研制的博爾夏特手槍的改進型。該槍的射擊諸元:使用槍彈 9x19mm手槍彈,自動方式,槍管短后坐,閉鎖方式 肘節(jié)式,全槍長 220mm,全槍質量(空彈匣) 890g,槍管長102mm,供彈具 彈匣8發(fā)。彈鼓32發(fā),瞄準基線長 196mm。 美國史密斯-韋森公司(S&W)生產的著名手槍。這種口徑11.176毫米的左輪手槍具有彈膛大的特點,彈膛內可裝6發(fā)槍彈。采用哈夫拉格設計的槍管也是史密斯-韋森公司的典型設計。槍管顯得很厚,槍口部加工很精致。它的準星呈斜面形,而且?guī)в屑t色插片。擊錘上沒有擊針,擊針移到槍底把里。它的握把用彈力橡膠材料制成,表面有防滑光紋,前面還有手指防滑槽,便于握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意大利軍隊普泊裝備的自衛(wèi)武器是德制瓦爾特PP式手槍,為了換裝本國武器,意大利伯萊塔公司于1 934年設計定型了M1934手槍.并于,1937年裝備愈大利軍隊。伯萊塔M1934式9毫米手槍的設計具有很大的不同,該槍具有結構簡單、堅固、動作可靠和制造成本低等特點。在采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和外露式擊錘方面,與PP、PPK式手槍有共同點。 沃爾特PPK手槍 :與早幾年推出的瓦爾特PP、PPK手槍相比,伯萊塔M1934式9毫米手槍的設計具有很大的不同,該槍具有結構簡單、堅固、動作可靠和制造成本低等特點。在采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和外露式擊錘方面,與PP、PPK式手槍有共同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