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語·泰伯》中尋找君子氣象
2017-05-06 03:15 來源: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黃樸民(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近年來,君子人格、君子氣象成為熱議話題,安徽合肥、浙江杭州等地召開過頗有影響的君子文化研討會。日前,湘皖蘇三地君子文化研究形成合作共識,希望共同發(fā)揮君子文化在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積極作用。 君子是中華文化獨有的道德人格概念,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但源頭既遠,波瀾也闊,對于君子和君子人格的理解,難免有時候模糊不清。要回到源頭去了解君子氣象的內(nèi)涵,不妨從《論語·泰伯》中尋找答案。 《泰伯》是《論語》的一篇,其主旨不像《論語》其他諸篇那么顯著和明確。在這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主要是曾參)或通過對著名歷史人物的評價,或借助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大丈夫精神的謳歌,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內(nèi)心深處的基本是非原則與鮮明價值取向。 所謂“大丈夫精神”,說到底是一種光明正大、仁慈淳厚、博大寬廣的君子人格?!熬又嘛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人格之所以難能可貴,就是因為君子是道德的表率,即所謂“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首先,君子為“仁”,能厚德載物,包容謙讓??鬃颖頁P泰伯,認為泰伯人格高尚、無與倫比,堪稱道德楷模,“可謂至德也已矣”。而泰伯之所以能達到“至德”的境界,就是能寬容、謙讓,“三以天下讓”?,F(xiàn)實中,更多的人是為了蠅頭微利而爭奪不止,為了身外之物而爾虞我詐。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培養(yǎng)博大包容的襟度,必須提倡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 君子能“謙讓”,緣于君子能“虛心”,從不自滿、大度隨和,如曾子所言,“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薄?梢姡搼讶艄?,方可以有為無;內(nèi)斂低調(diào),方可以實為虛。 其次,君子睿智,能圓融豁達,進退合宜。孔子認為,君子為人處世,知道判斷,懂得選擇,能夠做到收放自如,進退合度。在孔子看來,把握“度”的要義是應該以“禮”為節(jié)。換言之,“禮”是睿智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以“禮”為度,就可以防止走極端、走偏頗,所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恭”“慎”“勇”“直”等本來都是優(yōu)秀的品行,但是如果沒有“禮”來節(jié)度,那就“過猶不及”。 最后,君子取“義”,能剛毅正直,勇于擔當。君子睿智,但不投機取巧;君子識度,但不茍且附和。君子可以外圓,但一定內(nèi)方;君子可以權(quán)變,但一定守經(jīng)。用曾子的話來說,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樣的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梁,才能成為民眾的表率,才是民族振興的力量之所在。 能謙讓、有睿智、敢擔當?shù)木尤烁竦脑炀?,離不開自身的無私和襟懷的坦蕩。正如《孫子兵法》所言:“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闭嬲铝τ凇皟?nèi)圣”的境界,這是孔子及其儒門的凜然正氣,也是《論語·泰伯》篇的永恒啟迪。 [責任編輯:白麗克孜·帕哈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