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看到這篇文章,蕓菱不禁為小和尚老師豎起大拇指,寫的真好!其實,一直以來,蕓菱忘記告訴大家了,小和尚和郭威老師(就是那個周周給大家講經(jīng)方的老師呢~)都是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大夫呢!他們不僅謙虛而且好學,而且而且都是男神級別的暖男奧!話不多說,快來看文章吧! 閱讀小和尚老師的另一篇文章,點擊下方鏈接: 濕熱證,即濕與熱相合致病的常見病證,可分為外感引起的濕熱證,即濕溫病,與內(nèi)傷雜病中的濕熱證。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發(fā)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多有發(fā)熱的癥狀;后者四季皆可發(fā)病,不一定伴隨發(fā)熱。二者的共同點:都與脾胃關系密切,前者以脾胃為中心,彌漫周身,阻滯氣機,導致水液代謝失常,后者則常有脾虛濕滯的內(nèi)傷基礎,此其一也;發(fā)病過程有矛盾的癥狀,病邪有熱,但身熱不揚,口不渴或喜熱飲,不煩躁,大便數(shù)日不行,但不燥結(jié),脈不數(shù),或緩或滑,苔膩或白或黃,此其二也;病程長,濕邪粘膩,不能速除,纏綿難愈,此其三也。 濕溫病與內(nèi)傷濕熱證可相互影響,兩者大多伴有脾胃內(nèi)傷的基礎,反之又進一步影響脾胃的功能,如薛生白在《濕熱病篇》中說:“太陰內(nèi)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吳瑭在《溫病條辨》中也指出“內(nèi)不能運水谷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的發(fā)病機理。 1濕熱證的治療 開上:宣化上焦,上焦一般濕重于熱,用辛溫宣透,芳香化濕之品疏通肌腠,使腠理通達,氣機通暢,微有汗出而邪從汗解,此外,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diào)水道,通過宣肺,條達氣機,也有利于濕邪的排出。 暢中:運化中焦,中焦是濕熱證的病變中心,上下二焦的病變皆可伴見中焦的癥狀。濕熱在中焦,多用辛苦之品,辛能開郁醒脾,宣通氣機,苦能燥濕降濁,焦苦之物還能醒胃消導,根據(jù)濕熱的比重,酌加苦寒燥濕之品。 滲下:滲利下焦,濕熱在下焦當因勢利導,淡滲利濕,使?jié)駶釓亩闩懦觥?/p> 2寬胸理氣法的運用 1)經(jīng)典中的理法方藥——宣肺法 痰飲水濕本為一物,治法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秲?nèi)經(jīng)》有“開鬼門”的要旨,開鬼門即是宣肺發(fā)汗?!督饏T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也提出:“當發(fā)其汗”、“當發(fā)汗乃愈”,其所用發(fā)汗之物皆是辛溫宣肺之品。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焦篇》說:“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溫熱之一涼而退,故難速已……(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p> 由上可見,宣肺能宣透肌腠,使?jié)耠S汗出,又能宣通氣機,有利于濕邪的排出,故在濕熱證的治療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常用的藥物有麻黃(越婢湯、越婢加半夏湯、麻杏苡甘湯)、杏仁(三仁湯、杏仁滑石湯、三石湯)、藿香(藿樸夏苓湯、甘露消毒丹)。這些方子的治療主癥大多是兼見三焦的癥狀,所以應用這些較通用的開肺氣之品。 2)擴展運用——寬胸理氣 有了以上基礎,《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的“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就比較好理解,陳修圓“水行氣順不求奇”、“氣開結(jié)散勿遲疑”的總結(jié)甚是恰當!本篇所論胸痹心痛短氣多為痰飲為病,既然杏仁能通過宣肺理氣達到行水去濕的目的,而肺居上焦,為水之上源,那宣通上焦胸肺的氣機是否也能達到這種效果呢?特別是本有痰濁痹阻胸陽,氣機阻滯的情況,便可一箭雙雕。 3)瓜蔞薤白半夏湯在濕熱證中的應用 方中瓜蔞滌痰散結(jié),寬胸利膈,薤白宣通陽氣,散寒化痰,半夏化痰降逆,三藥合用,共奏化結(jié)聚之痰濁,宣郁遏之陽氣的功效,為治療胸痹的常用方劑。此外,瓜蔞,歸肺、胃、大腸經(jīng),尚有清熱滌痰,潤燥滑腸之效;半夏,歸肺、脾、胃經(jīng),還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薤白,歸心、肺、胃、大腸,還有行氣導滯之用,小陷胸湯治“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可見瓜蔞、半夏也為中焦脾胃之常用藥,四逆散中陽氣郁遏,瀉利下重加薤白,可見薤白也為胃腸之要藥。 綜上,筆者認為瓜蔞薤白半夏湯不僅適用于胸陽為痰濁痹阻而發(fā)胸痹之證,還適用于濕濁壅遏陽氣,漸次化熱,濕熱交混,氣機呆鈍之證,故筆者將本方多次試用于濕熱證以中上二焦為主的病證中,效果尚滿意。 3病例舉隅 案1 黃某某,女,50歲。初診:2016年8月19日。外科住院病人,雙上肢麻木、腰痛、右下肢發(fā)脹,診斷為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邀我科會診以求針灸治療?;颊呱杏幸话Y甚是苦惱,時值季夏,劍突以上汗多、下無汗,不分晝夜,心煩,略有氣短,小便覺燙,無尿痛,余無不適。舌暗略紅苔薄白膩,脈寸弱關尺滑。思及仲景所言之“但頭汗出,余處無汗,齊頸而還”皆是熱與邪結(jié)(大陷胸湯、茵陳蒿湯)或熱郁于內(nèi)(梔子豉湯),不得外發(fā),陽熱上蒸所致。 本患者小便燙、舌偏紅,有熱無疑;脈得之陽微陰弦,雖無明顯胸痹心痛短氣,其略有氣短也符合茯苓杏仁甘草湯“短氣”之胸痹輕證,舌苔膩亦為痰濕之征。故辨證為痰濁痹阻,陽郁化熱,心火下移小腸,濕熱上蒸,故治療以開胸滌痰,行氣利水為法,佐以開郁瀉熱,導熱下行。 藥物:瓜蔞(打碎)20g,薤白6g,法半夏(打碎)10g,杏仁(打碎)10g,茯苓20g,炙甘草6g,炒梔子10g,淡豆豉10g,生地黃15g,川木通10g,竹葉10g,丹皮10g。3付。 二診:2016年8月22日。上方服3付,上半身汗多、氣短、小便燙均愈。今晨眼干澀,口苦。舌暗苔薄膩,脈寸沉關尺滑。舌脈未平,上方繼服以資鞏固,加桑葉10g、菊花10g、酒黃芩10g清肝明目。3付。 案2 李某,女,62歲。初診:2016年8月27日。心內(nèi)科住院病人,患者因常年失眠請我科會診。床邊查看病人,患者背著Holter,問其心悸氣短、胸中憋悶等癥皆無,入睡困難10余年,入睡后亦容易驚醒,睡眠差之次日則乏力,平時體力尚佳,偶有胃脘脹滿,無口干口苦,無頭暈頭痛,二便亦尚可。舌暗,苔膩黃白相間,脈滑,尺脈稍弱。癥舌脈結(jié)合,辨為痰熱內(nèi)擾,予溫膽湯。 思之,患者因偶發(fā)心律不齊而行動態(tài)心電檢查,反復追問,平時確無心悸氣短、胸中憋悶疼痛等癥,脈亦未見結(jié)象,寸脈也平,不符合胸痹診斷;但有瓜蔞薤白半夏湯用于中上二焦?jié)駸嶙C的想法,遂合入方中:陳皮10g,法半夏(打碎)15g,茯苓12g,炙甘草6g,竹茹6g,枳實12g,炒薏仁18g,瓜蔞(打碎)20g,薤白5g,生姜5片。3付。 次日一早,患者從病房來我科門診說昨夜雖未快速入睡,但睡眠“踏實”,今晨起也覺胸中舒暢,反問其昨日回答無心悸氣短、胸中憋悶疼痛等癥,為何有舒暢之感?答到“可能以前已經(jīng)習慣,沒覺得那樣有什么不舒服,今一對比,才有這樣感覺”;并且今晨食欲也較以前好,且食后無胃脘脹滿。溫膽有效在意料之中,一付就有此變化倒覺驚喜。后又本方服1周,失眠、乏力、胃脹等基本已愈;舌苔尚薄膩,右關明顯較寸尺兩部滑,再以二陳湯加味調(diào)治兩周,癥狀未再發(fā)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