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為肺病《素問·咳論》曰: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咳嗽一癥,雖可由其它臟腑病變引起,不僅限于肺,但其病位則在肺,其直接病機是由肺氣上逆所致。故 《醫(yī)學三字經·咳嗽》曰: “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離乎肺也?!薄毒霸廊珪た人浴芬嘣疲?“咳癥雖多,無非肺病?!蔽迮K各有其生理特性。肺主宣發(fā)肅降,調理全身氣機升降出入,人所共知。先生總結多年的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提出: 肺之宣發(fā),宣中有降; 其肅降,降中有宣。并引 《靈樞·決氣》“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之言,示肺宣而后降之理; 以 《素問·經脈別論》“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之論,明肺降中寓宣之機。宣降相因,則氣機通暢。因此,不論何因,一旦影響到肺之宣降,氣機壅滯,外不能達,內不能降,則生咳嗽。故經曰: “諸氣?;?;郁,皆屬于肺”,?;?;為氣逆咳喘,郁為痞塞不通。氣逆責之于肺氣不降,痞塞責之于肺失宣發(fā)。 二、治咳必辨內外先生認為: 臨證對于咳嗽的辨治,當首辨其外感與內傷??人噪m由肺失宣降而致,但失宣多由外邪所閉,不降常因內傷勞倦所為,故咳嗽分為外感與內傷兩端。究其治法,亦不外兩途: 外感重在宣發(fā),佐以肅降; 內傷重在肅降,佐以宣發(fā)。宣與降的側重,既應注意藥味的比例,又須留心宣降劑量的比例,還需根據(jù)肺失宣降的程度,酌配升降藥對、參以調理氣機的動藥,組成一方。據(jù)此先生明確提出了 “治咳之要在宣降” 之獨到見解。 (一) 外感宣為主,肺宣咳自平外感邪氣,不管屬寒、屬熱,多影響肺的宣發(fā)功能,氣不得宣,沖逆激蕩,即發(fā)為咳嗽。故治重在宣,一則以宣驅散外邪,一則借宣助肺之宣發(fā)。肺為相傅之官,助心治理全身,助脾腎行水,助肝調氣。外感六淫邪氣,從肌表皮毛口鼻而入,導致肺的宣發(fā)功能失常,氣機郁滯,則見鼻塞流涕,胸悶氣促; 肺氣上逆,故咳嗽; 外邪束肺,肺失宣散,津聚成痰,故咳嗽多有痰。由于外感咳嗽以肺失宣發(fā)為病機,故其治療當突出 “宣”字: 風寒咳嗽,治以辛溫宣肺,方選杏蘇散、華蓋散; 風熱咳嗽,宜辛涼宣肺,方用桑菊飲或銀翹散; 肺燥咳嗽,應清燥潤肺止咳,可用沙參麥冬湯。 雖六淫皆可影響及肺,而致咳嗽,但臨證所見以風寒居多,即如張景岳所云 “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 先生認為: 由于氣候的變化,時代的變遷,以及飲食條件、居住生活條件的改善,當今人們多體質壯實、陽盛有余。故外感風寒,多從熱化,而見發(fā)熱、咽痛,咳痰黃稠等癥。依據(jù)中醫(yī)學辨證求因的原則,外感咳嗽多屬風熱咳嗽,治以清熱疏風,宣肺止咳。先生根據(jù)多年臨床經驗,自擬“桑薄清宣湯” 一方,臨證加減,常獲神效。方藥組成: 桑葉9克,薄荷6克,牛蒡子6克,桔梗6克,炒枳殼5克,前胡6克,生白芍6克,紫菀6克,川貝6克,甘草3克。 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溫服。臨證加減: 咳甚,加炒杏仁; 痰多色白者,加陳皮、姜半夏; 痰黃色稠者,加青竹茹、青果; 干咳無痰者,加沙參、麥冬; 兼發(fā)熱者,加雙花、連翹; 兼惡寒、鼻流清涕者,加芥穗。方中以桑葉、薄荷清肺疏風、宣散風熱為主藥; 桔梗宣肺止咳,炒枳殼降肺下氣,兩者相配,宣中有降,共同燮理氣機升降,以復肺之宣降之職; 配伍牛蒡子清熱利咽,前胡清熱降肺化痰,紫菀、川貝止咳化痰共為輔藥; 佐生白芍清熱養(yǎng)陰,且扶陰而不斂邪; 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此方加減治療外感咳嗽,不分長幼,多兩三劑咳止病愈。如先生曾治一小兒,女,6歲,1997年10月14日就診。小兒因外感,先發(fā)熱后咳嗽,曾服用諸止咳藥及應用諸抗生素,發(fā)熱退,咳嗽不止,晨起及睡前為甚,夜間不咳,痰少色黃難以咳出,伴咽喉色赤腫痛,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 四診合參,證屬外感風熱、肺氣不宣,治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以桑薄清宣湯加減。服藥一次,咳嗽減輕,夜眠安定,一劑咳嗽大減,痰量明顯減少;二劑而咳嗽止,諸癥愈。 (二) 內傷降為主,氣降咳自愈內傷咳嗽可由痰濕阻肺、肝火犯肺、肺陰虧虛、腎水上泛等引起。但臨床最多見的是痰濕阻肺,常見于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肺為貯痰之器”,肺的肅降功能失常,氣機不降而上逆,故見胸悶憋氣,肺氣上逆,則咳嗽氣喘,痰隨氣逆,則咳痰量多。治療內傷咳嗽立足 “降”字: 采用清熱、養(yǎng)陰、化痰止咳等法,選用瀉白散、百合固金湯、三子養(yǎng)親湯等加減治療。 先生認為: 臨床所見內傷咳嗽多為痰濕阻肺。遵《金匱要略》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之法,溫中化痰,降逆止咳。方選二陳湯加減: 姜半夏6克,橘紅9克,云苓9克,炒白術9克,五味子6克,桔梗6克,炒枳殼6克,前胡6克,紫菀6克,川貝6克,甘草3克。方中以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化痰止咳; 白術健脾祛濕,消其生痰之源; 前胡、紫菀、川貝化痰理氣宣肺止咳; 加五味子養(yǎng)陰斂肺止咳; 甘草健脾化痰、調和諸藥。 諸藥共奏燥濕化痰,降肺止咳之功。若痰粘難咯者,加竹瀝或炒杏仁; 痰黃粘稠者,加山梔; 兼喘者,加旋覆花; 兼氣虛者,加人參或黨參; 喘急伴水腫者,加葶藶子; 久咳及腎者,加沉香。如一患者,女,70歲,某事業(yè)單位職工,素有咳喘病史30余年,每于冬季加重或因外感而誘發(fā),應用抗菌消炎藥及止咳藥,療效不佳,于1997年11月20日求治于先生。診其咳嗽陣作,痰多色白質稀,伴胸悶時喘,納少倦怠,舌淡苔白滑,脈弦弱。證屬痰濕阻肺,肺失肅降,治以燥濕化痰,降肺止咳,二陳湯加味,水煎溫服。3劑后咳嗽減輕,咯痰明顯減少。繼服6劑,咳嗽大減,咳痰少,納食好轉,身覺有力。繼服6劑,痰祛咳止,諸癥皆消。后以此方加健脾藥和蜜為丸鞏固之。兩年后,患者因胸痛來診,詢其咳嗽之病,基本未再復發(fā)。 總之,咳嗽之癥,病位在肺; 臨證之時,首辨外感、內傷; 其治療,外感咳嗽以宣肺為法,內傷咳嗽則以降肺為治。但應注意肺之宣發(fā)與肅降是相反相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因此,治咳之時,宣肺勿忘降氣; 降肺注意宣散,宣降相合,升降相因,以復其職。此即先生用藥中非常注重“桔?!?與 “枳殼” 之升降配伍原因之所在。 |
|
來自: 看盡世態(tài)冷暖 > 《咳嗽,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