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從條文入手,對比《傷寒論》和溫病學(xué)著作時,會發(fā)現(xiàn)許多相同的地方。 本文,時教授帶著我們一起回顧傷寒與溫病的重要條文,看看傷寒和溫病是怎樣完美地碰撞在一起的!相信你會有更清晰的認識,歡迎交流討論~ 臨床表現(xiàn)上的統(tǒng)一 傷寒學(xué)和溫病學(xué)在臟腑經(jīng)絡(luò)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更重要的是,它們在癥狀上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對比著條文,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 1. 太陽病——上焦肺——衛(wèi)分 《傷寒論》 12條:“太陽中風(fēng),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fēng),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span> 35條:“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p> 《溫病條辨》 上焦篇4條:“太陰風(fēng)溫,溫?zé)?、溫疫、冬溫、初起惡風(fēng)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發(fā)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p> 上焦篇5條:“太陰溫病,惡風(fēng)寒,服桂枝湯已,惡寒解,余病不解者,銀翹散主之;余證悉減者,減其制。” 時按:以上幾條說明太陽屬寒水而主表,肺合皮毛亦主表;太陽主皮膚營衛(wèi),肺亦主衛(wèi)。故初期不論風(fēng)寒、風(fēng)溫,皆在太陽、上焦肺、衛(wèi)分。 2. 太陽病——上焦肺——氣分 《傷寒論》 63條:“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溫病條辨》 上焦篇7條:“上焦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時按:以上幾條,可以看作是在肺的氣分,吳鞠通認為太陰溫病,如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浮洪,是邪在肺經(jīng)氣分。 因此凡邪在太陽或上焦肺,又有汗出、口渴者,則屬邪入氣分,需用石膏以清氣分之熱,但仍有肺的癥狀(如喘),仍在太陽;如無肺的癥狀則屬里,在氣分,即傳入陽明矣。 3. 陽明病——中焦胃——氣分 《傷寒論》 219條: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 215條:“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爾,宜大承氣湯下之?!?/p> 《溫病條辨》 中焦篇1條:“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者,傳至中焦,陽明溫病也。脈浮洪躁甚者,白虎湯主之,脈沉數(shù)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p> 時按:以上幾條可以看出陽明病與中焦胃的氣分證是一致的。 4. 少陽病——膽及三焦——氣分 《傷寒論》 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癥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p> 《外感溫?zé)崞?/strong> “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里之半,此則分消亡下之勢,隨證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zhàn)汗之門戶,轉(zhuǎn)瘧之機括?!?/p> 時按:少陽病服柴胡湯后,可以戰(zhàn)汗而解,三焦?jié)駸幔瑲鈾C通達,亦可戰(zhàn)汗而解。所謂轉(zhuǎn)瘧者,指其蒸蒸而振,發(fā)熱汗出似瘧而言。 5. 太陰病——中焦脾——氣分 《傷寒論》 273條:“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p> 386條:“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p> 《溫病條辨》 中焦篇44條:“足太陰寒濕,痞結(jié)胸滿,不饑不食。” 中焦篇51條:“濕傷脾胃兩陽,既吐且利,寒熱身痛,或不寒熱,但腹中痛,名曰霍亂。寒多,不欲飲水者,理中湯主之。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p> 時按:以上幾條,可以看出太陰病與中焦脾的氣分病是一致的。 6. 少陰病——下焦腎——氣分 《傷寒論》 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p> 305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p> 《溫病條辨》 下焦篇43條:“濕久不治,伏足少陰,舌白身痛,足跗浮腫,鹿附湯主之?!?/p> 下焦篇44條:“濕久,脾陽消乏,腎陽亦憊者,安腎湯主之?!?/p> 時按:以上幾條可以看出少陰病陽虛證,與下焦腎的氣分證是一致的。 7. 少陰病——下焦腎——營分 《傷寒論》 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主之?!?/p> 《溫病條辨》 下焦篇11條:“少陰溫病,真陰欲竭,壯火復(fù)熾,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p> 上焦篇15條:“太陰溫病,寸脈大,舌絳干,法當渴,今反不渴者,熱在營中也,清營湯去黃連主之?!?/p> 時按:以上幾條可以看出少陰病陰虛證,因內(nèi)熱亢盛,與下焦腎的營分證是一致的。 又因腎陰不足心火亢盛,少陰屬腎也屬心,可與上焦心的營分證相類。 8. 少陰病——下焦腎——血分 《傷寒論》 293條:“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p> 294條:“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p> 《溫病條辨》 下焦篇20條:“時欲漱水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黃湯主之?!?/p> 時按:以上幾條說明少陰病陰虛證,如熱甚則可迫血妄行,可用犀角地黃湯以清下焦血分之熱。少陰病陰虛迫血妄行與下焦腎的血分證是一致的。 294條是少陰轉(zhuǎn)屬厥陰,熱甚迫血妄行,可看作屬厥陰、下焦肝的血分證。 9. 厥陰病——上焦心包——營血分 《傷寒論》 335條:“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yīng)下之,而反發(fā)汗者,必口傷爛赤?!?/p> 《溫病條辨》 中焦篇6條:“陽明溫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則通體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脈沉伏,或并脈亦厥,胸腹?jié)M堅,甚則拒按,喜涼飲者,大承氣湯主之?!?/p> 中焦篇17條:“邪閉心包,神昏舌短,內(nèi)竅不通,飲不解渴者,牛黃承氣湯主之?!?/p> 下焦篇2條:“溫病誤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強神昏,宜復(fù)脈法復(fù)其津液,舌上津回則生,汗自出,中無所主者,救逆湯主之。” 下焦篇14條:“下焦溫病,熱深厥深,脈細促,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者,三甲復(fù)脈湯主之?!?/p> 上焦篇16條:“太陰溫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而汗不出者,必發(fā)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神昏譫語者,清宮湯主之,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亦主之?!?/p> 時按:以上幾條可以看出,《傷寒論》中熱厥因癥狀記錄甚簡,宜與溫病合參,熱厥多伴有神昏,可以認為是熱入心包。 《溫病條辨》中熱入心包而神昏者,一般治療宜清心開竅。 伴有中焦腑實者可用下法,或清心開竅與通腑泄熱合法;伴下焦肝腎陰虧者,兼以滋養(yǎng)肝腎,或先清心開竅,后滋養(yǎng)肝腎。 如《溫病條辨》下焦篇13條:“熱邪深入,或在少陰,或在厥陰,均宜復(fù)脈。” 下焦篇18條:“痙厥神昏,舌短煩躁,手少陰證未罷,先與牛黃紫雪輩,開竅搜邪;再與復(fù)脈湯存陰,三甲潛陽,臨證細參,勿致倒亂。” 由于熱入厥陰心包,還可出現(xiàn)斑疹。因此厥陰病熱厥可與上焦心包和營血分證相一致。 10. 厥陰病——下焦肝——營血分 《傷寒論》 294條:“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span> 《溫病條辨》 下焦篇16條:“熱邪久羈,吸爍真陰,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疭。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欲脫者,大定風(fēng)珠主之?!?/p> 時按:以上兩條說明熱入厥陰,可以迫血妄行,或肝風(fēng)內(nèi)動。因此厥陰病與下焦肝的營血分證也是相一致的。 下節(jié)預(yù)告: 三種辨證方法在熱病傳變上的統(tǒng)一。 注:本文選自《時振聲傷寒發(fā)揮》,本書由肖相如整理,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本公眾號僅用之于學(xué)術(shù)交流,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