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橘帖》為唐代根據(jù)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雙鉤廓填的摹搨本。2行,12字。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奉橘帖》行文看,文義可連屬《何如帖》后。又,褚遂良《右軍書目》“行(草)書部五十八卷”第六卷載有一帖,曰:“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如何,五行?!比魧⒋颂c《何如帖》相合,正五行。推想唐時是將現(xiàn)在的《何如帖》與《奉橘帖》合為一帖。此帖“奉橘”二字損,尚可辨識,第二行第一字損半,且模糊,似為“可”字。 釋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名帖精解 《奉橘帖》:此帖雖聊聊數(shù)字,但各各不同,有的方折,峻棱畢現(xiàn),有的圓轉(zhuǎn),圭角不露,視若輕盈,實則厚實,墨色湛潤,神閑態(tài)濃,中鋒、側(cè)鋒并用,聊聊數(shù)字,令人回味無窮。 《奉橘帖》二行,是王羲之行書的主流風貌,點畫的行態(tài),靈活多變,意趣豐富,且書風坦然清純,字字挺立,體態(tài)舒朗,結(jié)體的縱橫聚散恰到好處,其造型大多是圓潤的橢圓形,有輕靈之感。 王羲之尺牘中,多有“羲之白”、“羲之頓首”、“羲之報”、“不具”這樣的客套格式,沒有這些字樣的,應該是更加隨意的信函,正如現(xiàn)在所說的“便條”。這三百枚橘子,應該是“奉”給關(guān)系親近的親友的,所以這寥寥十二字,寫得洋洋灑灑,翰逸神飛。與“平安三帖”中的《平安帖》、《何如帖》比較,不難看出它們迥然不同的面貌。這令人不能不佩服王羲之的創(chuàng)造力。書法有成熟的風格面目,當然是高境界,在有風格的基礎(chǔ)上,一件作品一個面目,正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是更高的境界。 《奉橘帖》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寬松。王羲之的字,一般中宮是緊密的,也就是比較瘦,但也不全是。比如《姨母帖》中宮就較寬。因為《姨母帖》是前期作品,隸意較多,所以結(jié)體平正。而《奉橘帖》結(jié)體不取平正,而是左低右高。左低右高比較符合人的視覺習慣,看起來順眼?!斗铋偬方o人的另一個感覺是活脫?;蠲摰母杏X,除了與上述中宮寬、略傾斜有關(guān)外,更來于筆致的豐富和結(jié)字的巧妙之處。筆致的變化往往不可言傳,大體上說,主要有輕重提按的變化和轉(zhuǎn)筆調(diào)鋒的變化。轉(zhuǎn)筆調(diào)鋒尤其重要,所謂八面出鋒,關(guān)鍵就在于此。 如果以“塊”、“面”的眼光去看,“奉橘”兩字的緊密,與“三百枚”三字的疏朗,就形成強烈的反差?!胺铋佟眱勺值男涯渴谷俗⒁庵啵叭倜丁敝g的空白,頗值得玩味。另外,“可多得”三字又用極輕靈流動之筆,與右行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些反差也就是作品內(nèi)涵的豐富性。如果從單字看,比如“三”字,雖全用短橫,而右端形成一個弧形;三橫在書寫時,筆與紙之間的角度都不一樣,所以姿態(tài)各異。再如“得”字,可以看到留白的天成,筆畫中的無處不曲,“寸”字調(diào)轉(zhuǎn)筆鋒的微妙等;特別是最后一點,出人意料,又覺得只有這樣是最好的。這些微妙之處,當然不是經(jīng)營安排的結(jié)果,正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但凡絕妙之跡,處處可學,亦處處不可學,書畫在法,而其妙在人也。 管敬澤單字講解視頻: 單字講解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