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原名施夷光,浙江諸暨人,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后裔生活在浣紗溪畔。
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于溪,故又稱浣紗溪。在當(dāng)年西施浣紗之處。系一巨大方石,古樸蒼褐。上鐫“浣紗”二字。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筆。南北朝劉宋孔靈符《會稽記》云:諸暨苧蘿山,有西浣紗石?!遁浀刂尽?、《十道志》、《嘉泰會稽志》亦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苧蘿山賣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紗石”。歷代文人學(xué)士喜作歌驪之行,唐大詩人李白《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云:“西施越溪女,明艷光云海……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浣紗石現(xiàn)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吨袊麆俎o典》列有條目。1964年原《人民日報》社社長范長江,游覽苧蘿后時,寫有“浣紗石上留蹤跡,越女英名傳四方”長律一首。如今在浣紗石上方,重修了古色古香的浣紗亭,又修建了游步道和棧橋,還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西施浣紗處”摩崖。
人物生平
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山村。同范蠡同卒于陶(定陶)。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zhì)。當(dāng)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fù)國。在國難當(dāng)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于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xiàn)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后西施隨著吳王而去。因那時西施已愛上吳王。
施夷光世居越國苧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苧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zhì),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tài),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yún)菫橘|(zhì)。釋歸后,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shè)計:“得臨浦苧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于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tài)。”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fā)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xùn)練禮節(jié),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yǎng)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tài)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后,又給她制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筑大池,池中設(shè)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筑“響屐廊”,用數(shù)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于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結(jié)局
吳王在姑蘇自刎后,西施也一頭撞在了吳王身邊的巖石上,昏絕了過去?!?/font>
個人缺點
西施大腳。素有“沉魚”之譽的西施雖然美麗,但是腳卻比一般人的大,于是她想方設(shè)法地掩蓋這個缺點,因為她喜歡跳舞,所以她經(jīng)常穿長裙,又為自己特制了一雙木屐,結(jié)果因為鞋子高了一塊,不但看不出來腳大,還因為走路時左右搖擺,加之長裙飄飄,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風(fēng)姿。
臨浦古跡
14處古跡群流傳千年的西施民俗
臨浦集鎮(zhèn)往東北走2公里,有一座苧蘿山。山的西邊有一條長約2.5公里的浣沙溪。這條溪的兩岸,分布著西施廟、苧蘿亭、范蠡廟、起埠廟、浴美施閘等14處西施古跡群。至今,浣沙溪邊的粉紅建筑西施廟里仍保留一塊清代光緒皇帝的御旨石碑。在古代地名和歷史文獻中,“苧蘿村”、“施家渡”等地名和西施緊密相連?,F(xiàn)在,在臨浦鎮(zhèn)北部,就有一個施家渡村,這個村子里大多是施姓家族,相傳是西施的出生地。臨浦當(dāng)?shù)匾灿卸鄠€有關(guān)西施的民俗活動。每年農(nóng)歷七月的最后一天,橫一村一年一度的荷燈節(jié),為紀念西施和她的姐妹鄭旦而舉辦的,
這一習(xí)俗已流傳了近900年。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傳說是西施生日,這一天,不光是臨浦,有來自蕭山各地、紹興等地的香客來西施廟進香,至今不衰。
四大美女還有一說是褒姒,西施,妲己,楊玉環(huán)。并成為:“笑褒姒
病西施
狠妲己
醉楊妃”。
西施與珍珠
珍珠被人類利用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傳說她是西施的化身。
西施本是月宮中嫦娥的掌上明珠,她奉玉帝之命,下凡來拯救吳越兩國黎民百姓脫離連年戰(zhàn)亂之苦,珍珠便是她的化身。
原來嫦娥仙子有一顆閃閃發(fā)光的大明珠,十分逗人喜愛,常常捧在掌中把玩,平時則命五彩金雞日夜守護,唯恐丟失。而金雞也久有把玩明珠的欲望,趁嫦娥不備,偷偷將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宮的后面玩賞起來,將明珠拋上拋下,煞是好玩。但一不小心,明珠從月宮滾落下來,直飛人間。金雞大驚失色,為逃避責(zé)罰,也隨之向人間追去。
嫦娥得知此消息后,急命玉兔追趕金雞。玉兔穿過九天云彩,直追至浙江諸暨浦陽江邊上空。正在這一天,浦陽江邊山下一施姓農(nóng)家之妻正在浦陽江邊浣紗,忽見水中有顆光彩耀眼的明珠,忙伸手去撈,明珠卻像長了翅膀似的徑直飛入她的口中,并鉆進腹內(nèi)。施妻從此似有了身孕。
一晃十六個月過去了,女子只覺的腹痛難忍,但就是不能分娩,急得她的丈夫跪地禱告上蒼。忽一日只見五彩金雞從天而降,停在屋頂,頓時屋內(nèi)珠光萬道。恰在這時,只聽哇的一聲,施妻生下一個光華美麗的女孩,取名為西施。故有“嘗母浴帛于溪,明珠射體而孕。”之說。
西施長大后,化解了吳越兩國的仇怨之后,就化作珍珠留在人間,為黎民百姓的健康長壽、養(yǎng)顏美容繼續(xù)做出貢獻。自此諸暨變成了世代養(yǎng)殖珍珠之鄉(xiāng)而馳名中外,這一傳說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間的歷史。
西施賣相
據(jù)說,當(dāng)年越國選美,西施名列榜首。在進京途中,行人爭相圍觀,結(jié)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難行。護送西施的越國相國范蠡,見此盛況,心生一計,索性叫西施住進路旁旅社的一幢華麗小樓,而后四處張榜:欲見美女者,付金錢1文。
告示貼出,四下轟動。西施登上朱樓,憑欄而立,飄飄然似仙女下凡。觀賞者排成長龍,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兩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厭。3天下來,范相國所得金錢無數(shù)。進京后,他把這些錢都交到國庫。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兩人遂結(jié)為生死之交。范蠡的舉措,不折不扣地為后代的“美女經(jīng)濟”開了先河。
相關(guān)考證
西施與鄭旦
西施故里蕭山區(qū)歷史學(xué)會副會長史文慧認為:西施鄭旦,實為一人。
越國美女西施,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春秋》、《左傳》、《史記》等均未載其人其事。先秦諸子雖有言及西施者,也僅為片斷:
“是故,……西施之沉,其美也;”(《墨子·親士》)
“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孟子·離婁》)
“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
……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只提到西施一人。
《越絕書》、《吳越春秋》把西施說得來歷分明,但古籍是沒有標點的,后人把兩書中的“西施鄭旦”判為二人,誤傳至今。
南朝梁史學(xué)家劉昭引古本《越絕書》移注于《后漢書·郡國志》“余暨”條下,云:“余暨,西施之所出。”
北宋歐陽忞編寫地理總志《輿地廣記》云:“緊,蕭山本余暨縣……越人西施,出于此縣。”
《紹興姒氏世譜》中,有越王勾踐“事吳以珠玉,奉以西施。”的記載。
是譜成書于北宋之前,尊大禹為第1世,勾踐為44世。卷首有北宋名臣范仲淹(知越州事)和南宋狀元王十朋(越州僉判)寫的序,十分稀見,非常珍貴。
北宋丞相韓琦曾孫、端明殿大學(xué)士韓膺胄在《三溪忟》中說:“相國范少伯訪西施之家,得采薪者之女,姓鄭名旦字夷光者(父姓鄭,母姓施),入選吳宮……”
明朝中期,施東曙為了“訪西施之懿徽”,“追范蠡之嘉猷”,自富陽漁山“轉(zhuǎn)徙蕭然山苧蘿,卜筑于斯,聚族于斯。”東曙為什么不遷別地而遷蕭然?因為蕭山是西施的生地,她們是西施這一族的后裔。
長期經(jīng)營諸暨“西施殿”的晚清舉人陳蔚文(諸暨人)說:“西施鄭旦實為同一人。因西施母姓施,父姓鄭,乃施家之贅婿。”(鄭逸梅《藝林散葉》)。由上征引所知,西施鄭旦,實為一人。
吳國滅亡
說吳越爭霸,不可不提西施;說勾踐從奴仆到霸主的曲折而又輝煌的奮斗史,也不可不提西施。這倒不是西施為勾踐滅吳獻上了什么錦囊妙計或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而是因她乃勾踐實施文種亡吳九術(shù)中的一件重要工具,并且是個名滿天下,流芳百世的絕色美女。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而西施又名列四美之首。其實,這四個姑娘,既未留下照片,也未留下畫家寫真,別說她們美到什么程度,連鼻子眼睛嘴巴是啥樣兒,都沒誰見過。咱們對這幾位美女的認識,全靠后世文人墨客的文字描寫,或一些畫家憑借自己的想象所作的四美肖像。西施等人之美,其實已經(jīng)成為一個符號,成為一個中國人公認的美的名牌。
桑榆先生以為,這四位超級美女之所以艷名百代不衰,皆因其卷入了國內(nèi)外政治斗爭的漩渦,并且上了帝王老爺或亂世梟雄的床也,而其美貌,卻不一定就是古代之前四名。
讀者閣下試想,王昭君若不是被漢元帝誤當(dāng)作一般宮女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成為漢朝緩和國際關(guān)系的一枚棋子,很可能默默無聞,老死宮中;楊玉環(huán)嫁給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李瑁之后,若不是被公爹橫刀奪愛,又與安祿山有一腿,且于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被縊死于馬嵬坡,恐怕也不會有多高的知名度;西施姑娘若不是被范蠡發(fā)現(xiàn),仍然在小山村中靠浣紗度日,恐怕只能嫁給一個山里小伙終其一生。至于貂蟬,是和西施一樣不見于正史的人物,若不是與三國英雄呂布鬧上了戀愛,恐怕只是漢宮中的一名宮女或董卓的一名侍婢,最后無名而終。
中國幾千年來,美女何其多哉,而因時乖運騫終被埋沒者又何其多哉!可見,她們的千年不衰的艷名,并非僅靠超絕當(dāng)代的美色博得。
西施未被儒家學(xué)派或冬烘文人列入施妺喜、妲己等禍水的行列,實在是天大的幸運。
施妺喜與妲己,都是被是帝王老爺搶去,當(dāng)作縱淫泄欲的工具,她們在未上桀王和紂王的龍床之前,并未有誰向她們托付什么復(fù)仇救國的使命。再說,夏王朝并非被施妺喜的祖國所滅,而是被諸侯國商國所滅;商王朝也并非被妲己的祖國所滅,而是被諸侯國周國所滅,因此推翻暴政,創(chuàng)立新朝,或復(fù)仇滅敵的功勞,她們一點也沾不上光。而西施則不同,只因吳國終被越國所滅,而且西施是被越國派往吳國的,她肩負著讓吳王夫差荒淫腐敗沉湎色欲與刺探吳國政治軍事機密的光榮使命,因此,被后世贊之為巾幗英雄、愛國女杰……然而,若勾踐復(fù)仇并未成功,吳國乃為晉、齊、魯、楚等國所滅,西施恐怕就不會有上述美名,而很可能被正統(tǒng)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打入“禍水”的行列。
西施入?yún)呛?,夫差被她迷得神魂顛倒,春秋宿姑蘇臺,冬夏宿館娃宮,整天與西施玩花賞月,鳴琴賦詩。靈巖山上有一眼清泉,夫差常讓西施對泉水梳妝,他親為美人梳理秀發(fā),想那為西施梳理秀發(fā)的鏡頭,恐怕與周潤發(fā)、劉德華做的“百年潤發(fā)”洗發(fā)膏的廣告相似。他又與西施泛舟采蓮,或乘畫船出游,或騎馬打獵,總之沉醉于美色,以姑蘇臺、館娃宮為家,把國家大事丟在腦后。伍子胥求見,往往被拒之門外,惟太宰伯嚭常侍左右。因此他所能聽到的,皆阿諛奉承之聲。無數(shù)史例證明,大家伙一旦到此地步,也就離垮臺不遠矣。
西施既然與夫差形影不離,對于吳國的政治斗爭、軍事機密,也就無所不知,且伺機向越國傳遞她所得到的情報,以致被今天一些精于考證的史學(xué)家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的頭號色情間諜。她挑撥吳國的君臣關(guān)系,特別是夫差與伍子胥的關(guān)系,只要稍微吹一吹枕頭風(fēng),殺傷力比伯嚭說上一大堆讒言譖語不知大上多少倍。夫差賜劍令伍子胥自殺,恐怕也少不了她一份功勞。勾踐的大軍能長驅(qū)直入,直抵吳國都城,讓夫差無還手之力,與西施小姐把夫差迷得暈頭轉(zhuǎn)向荒廢軍政密切相關(guān)。因此可以說,西施是勾踐滅吳雪恥的功臣之一。明代西施祠有楹聯(lián)云:“越錦何須衣義士,黃金祗合鑄嬌姿。”便是對西施在越國滅吳中的功勞的肯定。
然而,當(dāng)勾踐滅了吳國,夫差被逼自殺之后,西施這位中國古代第一美女,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而她的下場,比文種還要悲慘。
西施的英雄事跡或曰傳奇經(jīng)歷,正史不載,故越國滅吳后,西施的下落,只能從其他史籍中尋得蹤跡:
《墨子·親士》稱:“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
裂,其事也。”
《吳越春秋·佚文》稱:“吳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以終。”
《吳地記》稱:“(嘉興)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于路與范蠡潛通,三年始達于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言,因名語兒亭。
《越絕書》稱:‘西施亡吳國后,復(fù)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東周列國志》稱:“勾踐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越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于江中,曰
:‘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
桑榆先生將五部書按作者所處時代順序,集中排列,是為了讓讀者一目了然。四部書中,唯唐人陸廣微所著《吳地記》,說西施隨范蠡私奔,后世文人也據(jù)此寫出了許多戲劇、小說,或影視劇,說范蠡初識西施,兩人就動了情矣;或說勾踐為了使西施能夠身在吳國心在越,時刻不忘為國復(fù)仇的神圣使命,特地將她許配給范蠡,以栓住她的芳心。如此一來,吳國滅亡后,西施與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也就成了一個才子與佳人的愛情故事,并且有了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jié)局,也是景仰英雄愛慕美人的大眾所最愿意看到的喜劇。
然而,《吳地記》這段文字卻經(jīng)不起推敲。吳越兩國的首都,相距僅數(shù)百里,范蠡奉勾踐之命,送西施入?yún)牵谷蛔吡巳?,并且在途中生下一子,而且在孩子長到一歲能說話時,才走到嘉興縣南一百里處。若如此,范蠡豈不拿國家大事當(dāng)兒戲?生過孩子的西施是否還有把夫差迷倒的魅力?范蠡回國如何向勾踐復(fù)命?而“西施滅吳后,復(fù)歸范蠡……”一語,也不見于《越絕書》,作者不過是假托此書,編自己的故事。可見作者是根據(jù)民間傳說,一廂情愿地解釋“語兒亭”這一地名的來歷而已。《史記》與《吳越春秋》均稱,范蠡出逃時連妻子都未帶走,若他卻帶著西施“同泛五湖而去”,也未免太不近情理。
其余三書,都稱西施沉江而死,只是兇手將她沉江的手段有所不同。
東漢范曄所著《吳越春秋》稱:“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而去。”鴟夷,是皮革制成的口袋。當(dāng)年夫差派人送屬鏤劍,令伍子胥自殺,伍子胥于自刎之前對執(zhí)友說:“我死后,你一定要在我墳頭種上梓樹,等樹長大后好做棺材;再挖出我的雙眼,掛在吳都東門上,我要看著越人入都滅吳!”夫差聞之大怒,把伍子胥的尸體裝進皮袋,投入江中,拍掌笑曰:“這下你可就什么都看不到啦!”越國處死西施的手段,與其相似,也是將她裝入皮袋,投入江中,令其在江濤中漂流直到沉沒。至于是將她縊死后裝進皮袋,還是活活塞進皮袋投入江中,范曄未作交代。
西施既是絕色美女,又是越國滅吳的功臣,沒有勾踐之命,越國的文臣武將是不敢隨便將其處死的。勾踐為何要處死西施?也許是因他覺得為達到復(fù)仇目的而使用美人計,過于下作,要殺人滅口;也許是因為本國的絕代佳人被夫差占有,而自己卻不能享受,心懷嫉妒;也許是西施知道吳越之間的秘密太多,不殺恐留后患;也許是范蠡與西施確有舊情,滅吳后,西施將重新回到范蠡的懷抱,勾踐覺得作為一國之君,自己得不到的,他人也別想得到……
清代蔡元放所著《東周列國志》的記述,就不僅僅是處死西施的手段,而是蘊含著令人想象的故事情節(jié)了。
勾踐早在范蠡將西施從苧蘿山載回都城時,就垂涎她的美色,但為了雪恥滅吳,只好強忍色欲,讓夫差那小子占便宜啦。而吳國已滅,夫差已死,大仇已報,也就可以大張旗鼓地把美女接回來,供自己享受。假設(shè)西施被送往吳國時十八歲,接回時不過三十八歲。西施身為吳國王后,整天喝各種滋補養(yǎng)顏的高級口服液、使用各種美白去皺的高級化妝品,一定保養(yǎng)得很好,美色不減當(dāng)年。反正西施既是越國派往吳國做地下工作的愛國女青年,又是越國的戰(zhàn)利品,無論怎么說,都應(yīng)該把她接回祖國。
她怕干掉了老公的心頭肉,以后不好交待,便打出愛國的旗號,發(fā)表告老公及滿朝文武書:“這種亡國的禍水,還留著她干啥?”她一把干掉情敵的行動上升到關(guān)系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不但勾踐先生干瞪眼,滿朝文武也干瞪眼矣。
《東周列國志》畢竟是歷史演義,蔡元放先生又是清朝人,居戰(zhàn)國時代太遠,所述故事雖然順理成章,但西施是否被勾踐的太太所殺,卻缺乏有力的史證。而墨翟先生則生活于戰(zhàn)國末期,勾踐滅吳后數(shù)年,又把國都遷至瑯邪(今山東省諸城市),墨翟先生對吳越爭霸的歷史應(yīng)有很多的了解,書中所言,更有權(quán)威性。他將西施之死與比干、孟賁、吳起并列,以證他們都是因為自己過人的美德、才干、長處而死,而西施的慘死,是因其美貌所致。
文種死后,勾踐為了做表面文章,還為他造了高規(guī)格的巨墓,而西施卻被沉于江中,死不見尸,連她為之獻身效命的祖國的一抔黃土都不占有,因此她的下場,比文種更加悲慘。
存在質(zhì)疑
學(xué)者榮歡指出西施可能不存在。
《國語》、《左傳》、《史記》等正史并沒有記載勾踐貢獻美女西施給吳王夫差以亂其政一事。正史比較嚴肅,一般不會隨便記載街頭巷尾不可靠的八卦新聞。
依據(jù)文獻記載,“西施”只是天下美女的通稱或代名詞。也就是說,凡是美女,就可以稱作“西施”。《莊子?齊物論》有“厲與西施”,郭象《莊子注》解釋為“厲丑而西施好”?!豆茏?/span>?小稱》:“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韓非子?顯學(xué)》:“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墨子?親士》:“西施之沈,其美也。”高誘《淮南子》注:“西施、毛嬙,古好女也。”《孟子》一書稱西施為“西子”:“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西施與舞蹈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也是人們所熟悉的著名美人計的主角。但是大家并不一定知道西施同時還是歷史上著名的舞蹈家。
西施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時期著名的宮廷舞蹈家。越王勾踐為了顛覆吳國的政權(quán),設(shè)計把美麗的西施姑娘當(dāng)作禮物送給了吳王夫差。
吳王首先為西施的美貌所傾倒,當(dāng)知道西施擅長舞蹈時,命人將御花園的一條長廊的地下挖空,然后放進大缸(如同現(xiàn)代的共鳴箱),上面再鋪好漂亮的木板。西施在裙邊綴滿了小巧的鈴鐺,穿上木屐,每當(dāng)她的木屐在地板上跺步時,腳下就會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叮叮塔塔”的回聲,裙邊的小鈴鐺也會跟著響起“叮叮鐺鐺”的清脆悅耳聲音,加上她的美貌和優(yōu)美的舞姿,迷倒了吳王。吳王擁著美人,把西施跳的舞蹈稱為“響屐舞”,并把這個長廊命為“響屐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