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煉石補天 女媧與伏羲一起是傳說中人類始祖,中國遠古女帝。《資治通鑒·外記》胡注:“包犧氏沒,女媧氏代立,號女帝,是為女皇,蛇身人首,作笙簧。張云幕而枚占神明”。而在鳧山地區(qū)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伏羲、女媧一律畫作人首蛇尾,尾交其上,就是說女媧氏族是代伏羲而立,承伏羲之號,以龍蛇為圖騰的風(fēng)姓部落。美麗動人的“女媧煉石補天”的傳說,在濟寧、棗莊、日照等魯南地區(qū)廣為流傳。 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伏羲女媧故事 傳說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發(fā)生了一次地震,把擎天柱撞斷了,地天向西北傾斜,太陽、月亮、星星也錯位了,地向東南降低,山水河水向東南傾注,世上到處是廢墟,地出裂縫,洪水浩蕩不息,于是女媧帶領(lǐng)人們進行頑強的抗災(zāi)斗爭。女媧暮年為三才,在鳧山大洪套設(shè)爐征煉鳧山環(huán)里,黃山、青山、白山、染山、紫山之五彩石以補天缺。她斬斷鰲魚的腿足撐住天的四角,殺掉為害冀川的黑龍,用煉石的蘆灰筑挑堤壩,止住了洪水。于是扶正了天地,洪水退去,冀川撫平,人民得以安樂生活,女媧把補天剩下的石子撒向東方,形成了嶧山。 鄒城嶧山奇石 女媧補天傳說,在《列子·湯問》《淮南子·覽冥訓(xùn)》《山海經(jīng)》上均有記載?!痘茨献印ぬ煳挠?xùn)》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痘茨献印び[冥訓(xùn)》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鄒城嶧山奇石 值的注意的是《淮南子·天文訓(xùn)》的記載,共工與顓頊爭帝位的戰(zhàn)爭,女媧族是不是第三方,還有待進一步探討。但此傳說描述的地理環(huán)境,正符合魯南,“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有資料顯示,在遠古河北白洋淀地曾經(jīng)有過天體墜落,大面積鄖石雨下后,而造成這里遠古文明毀滅,而這一地區(qū)正是魯南的西北方向,波及魯南,這里也出現(xiàn)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災(zāi)害。“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四瀆八流中唯有泗水過濟寧而東南流,而百川正符合魯南山川之地貌。 中國最早的伏羲廟——微山伏羲廟 對于女媧的生地、陵墓及遺跡。漢《元和郡縣志》曰:“相傳女媧生于承雀山,下有女媧廟”。女媧陵在任城縣東南三十九里。承雀山即東鳧山主峰,東鳧山西北到濟寧任城即三十九里。因此說,女媧是從鳧山中走出的,死后安息在鳧山之麓獨山湖畔。供奉伏羲的廟祀同時供奉女媧,女媧廟及其遺址在鳧山百里范圍內(nèi)就有很多處,如嶧山女媧洞、嶧城女媧冢、鳧山煉石臺、染山圣母池,泉林鎮(zhèn)、長直集、爺娘廟村,染山、陳莊伏羲廟,棗莊伏里村、日照天臺山等處,都有女媧廟及遺跡,這在全國是罕見的。據(jù)有關(guān)資料,祭祀女媧、伏羲的祠廟及遺跡比較有規(guī)模和影響的,除魯南地區(qū)還有其他大片若干廟祀。甘肅天水市北卦臺和市內(nèi)西街有伏羲廟,河南淮陽重修新建現(xiàn)代廟宇,河南上蔡有伏羲廟,山西省芮城、洪洞地區(qū),河北邢臺地區(qū)。傳說不是歷史,而是歷史的影子,是人們代代相傳而無記載的歷史記憶。(圣風(fē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