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風雨也無晴”解“也無風雨也無晴”解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也無風雨也無睛”是蘇軾《定風波》的點睛句,是由自然風雨和雨后天晴景象生發(fā)出的人生感慨。從字面上講,意思是風雨天氣和晴朗的天氣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但這樣的解釋未免簡單了些,還需要深究。為何在蘇軾看來,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這自然要聯(lián)系“烏臺詩案”來說?!盀跖_詩案”是蘇軾人生的分水嶺,盡管有“起”,但多是“落”,而且是“大落”。先后貶黃州、杭州、惠州、儋州。黃州四年,是他的人生價值觀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的時期,他的人格精神得到升華,顯示出人生智慧的光輝,儒道佛三家的思想?yún)R融在他的生命里。 還是回到《定風波》中來講好些。詞的上闕,蘇軾借自然的“風雨“來道人生的“風雨”。面對“穿林打葉”的“風雨”,他“莫聽”“何妨”“吟嘯”“徐行”;面對人生的“風雨”,他答“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再艱難的日子,都要活著,過一輩子。穩(wěn)步前行,是人生的必然姿態(tài);從容樂觀,是生活的必然心態(tài)。 再看詞的下闕,雨后,雖有山頭初睛斜陽相迎,但仍有料峭春風相伴。人生的境遇會有多大的改變呢?還是選擇回家吧,還是退隱人生的江湖,駐守寧靜的心靈。 由以上對全詞的解讀,我們可以悟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以下豐富內(nèi)涵: 1、自然界有風雨,也有晴日;人生有挫敗,也有榮耀。要寵辱偕忘,超然物外。成功時不要太得意,失落不要太沮喪。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人生路上,時而“風雨”,時而“晴日”,無論怎樣,都是生活,需要從容面對,心境恬淡,隨遇而安。這種思想與人生態(tài)度,蘇軾在《獨覺》詩還用“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睛”來傳達。 3、人生有“風雨”,也有“晴日”,如夢一般,關鍵是生活的態(tài)度,要曠達、灑脫、樂觀。 4、于人生來說,無論“風雨”,還是“晴日”,都要活下來。在自然中,享用“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在社會中,做好地方官,造服于民,收獲大地給予的幸福與快樂。 由“一蓑煙雨任平生”到“也無風雨也無晴”,有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匯。 “一蓑煙雨任平生”,瀟灑鎮(zhèn)靜中不免帶些抗爭之心,這是一種生命的執(zhí)著,“也無風雨雨也無晴”更是生命執(zhí)著的升華。蘇軾此時“回頭自笑風波地,閉眼聊觀夢幻身”,似乎頓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態(tài)?,F(xiàn)在雨過天晴,一切都像什么也沒有發(fā)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他這才回到真我,體悟到生命的真諦。 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對蘇軾來說都無所謂,都是必須面對的生活??梢哉f他的“無晴雨”的人生哲學中包含了如下三個主題詞: 其一,“豪邁”。人生風雨何足懼,哪怕“竹杖芒鞋”,一樣可以“輕勝馬”。 活下去,活出精彩,“風雨”就是“晴日”, 其二,“ 隨意而安”。人生無常,或“晴”或“雨”,禍福易變,不如聽其自然,享受可擁有的自然與生活。 其三 ,“ 通達”。陰晴可以等同,盛衰榮辱,又何足掛齒?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滅。 正如有人說的, 與李白相比,蘇軾少了幾分桀驁不遜,多了幾分隱忍平和; 與杜甫相比,蘇軾少了幾分沉郁愁苦,多了幾分超然達觀。與辛棄疾相比,蘇軾少了幾分慷慨激昂,多了幾分淡定從容。“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他抵抗紛擾的世界的態(tài)度,而“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他淡定生活,獨守心靈的思想。 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觀,可以看出他是笑對人生風雨的達者,更是看破人生風雨的智者。他真真正正參透了社會與人生。 他的 “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觀,啟示我們:面對人生的風雨,可以如莊子“順適自然,則無物不可觀,無物不可樂?!边€可如白居易“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一句話,懂得心理調(diào)適,與生活和諧相處,擁有曠達的襟懷,不失生活下去的勇氣與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