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鵬程 1.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嚴肅的事,容不得半點的馬虎大意,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次“單程旅行”,是不可逆的,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機也就錯過了孩子最佳的成長發(fā)展期,由此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fā)展。 2.雖然,我們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煞費苦心、絞盡腦汁,可是似乎我們的教育效果并不那么明顯,為什么?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3.對于“教育”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但到底什么才是“教育”呢? 4.東漢的語言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教育”是這樣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所以說,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我們將孩子“丟”給各種各樣的老師,讓他們去傳授他知識就算完成了。最重要的教育,應該是我們自己的“上所施”,讓孩子“下所效”,從而“使之作善”。也就是說,我們要給孩子做個好樣子,讓他去效仿。 5.在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看來,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功效,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時時、處處、事事都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孩子人生的好榜樣。 6.另一位英國教育家洛克也主張,在教育孩子時,與其讓孩子記住規(guī)則,還不如給他樹立榜樣。他強調示范和環(huán)境的教育作用,反對單純的說教。他說:“無論給孩子什么教訓,無論每天給他什么樣的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的行為能發(fā)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是他監(jiān)護人的行動榜樣?!?/strong> 7.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認為,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要讓孩子進一流幼兒園和一流學校,但更重要的是必須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從父母那里學到的品質、人格、習慣和處世態(tài)度,對他一生的發(fā)展都會產生極大影響。 8.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時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9.我國古代家訓教化中也非常注重父母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父母正身率下,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家庭成員,不得偏私。只有父母能夠以身立范,孩子才能真正得到良好的教育。 10.早在25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也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本意是說,如果管理人員本身品行端正,那么即便不發(fā)號施令,他人也會以其為榜樣去做;但如果其本身品行尚不端正,即便是強硬地命令他人,他人也不會聽從。這就是身教榜樣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11.可見,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樣,就是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最好的示范。 12.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身教,也就是榜樣的作用,比任何老師包括父母自己對他的說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好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比那些座右銘的影響要更為深遠。 13.所以,要想孩子怎樣做,我們先要做出來;要想孩子養(yǎng)成怎樣的習慣,我們先要具備那樣的習慣。“上行”為善,“下效”自然也會為善,我們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就不需要教了。 14.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帶頭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作出好的表率。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藝術,是最重要、最高超的教育藝術。事實上,對孩子來說,父母本身是一種教育因素,這種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在無意中發(fā)揮的,但這種影響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這也足以說明,對孩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為重要的就是父母的率先垂范,要給他樹立好榜樣。 15.我們如果能夠時時、事事、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一言一行就會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效仿的榜樣,我們起到的示范作用是應該是全方位、立體化的。 魯鵬程,家庭教育專家,中華文化傳播者、推動者。著有《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系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媽媽怎么辦?》《學好<弟子規(guī)>教出好孩子》《孩子優(yōu)秀是教出來的》《3歲叛逆期,媽媽怎么辦》等暢銷書,圖片來自網絡。 弟子規(gu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