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導(dǎo)讀 ] 近日,央視一檔名叫《朗讀者》的綜藝節(jié)目引起了網(wǎng)友們的熱切討論。其中“賺足了觀眾眼淚,俘獲了一票迷妹”的當屬翻譯大師許淵沖先生。圖為《朗讀者》節(jié)目畫面生于1921年4月18日,現(xiàn)今96歲高齡的許先生,已從事文學翻譯60余年。其主要成就在古詩英譯方面, ...
近日,央視一檔名叫《朗讀者》的綜藝節(jié)目引起了網(wǎng)友們的熱切討論。其中“賺足了觀眾眼淚,俘獲了一票迷妹”的當屬翻譯大師許淵沖先生。 圖為《朗讀者》節(jié)目畫面 生于1921年4月18日,現(xiàn)今96歲高齡的許先生,已從事文學翻譯60余年。其主要成就在古詩英譯方面,翻譯了包括《詩經(jīng)》、《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等名著。 為你筆芯 在許老家書桌的正上方,懸掛著一幅老友寫給他的字: “譯古今詩詞,翻世界名著,創(chuàng)三美理論,飲彤霞曉露?!?/p> 下面,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大神的作品吧: 【古詩】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賞析】 許老的譯文FISHING IN SNOW用詞極其簡單,卻將原詩的韻味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真正凸顯了中國古詩“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意。 譯者以工整對仗的手法將前兩句譯作“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每每讀到此處,都能感受到這種寒涼與孤寂?!皬囊蛔降搅硪蛔健保皬囊粭l路到另一條路”,這個背景廣大遼闊,無邊無際,可在這樣的背景下,卻看不到一個人,甚至一只鳥也看不到,“孤寂感”油然而生,這種譯法非常符合本土化的審美取向,試想如果將“千山”譯作“thousands of mountains”,而將“萬徑”譯作“thousands of paths”會是什么樣的效果呢? 其中在翻譯 “鳥飛絕”和“人蹤滅”時,譯者將其處理為兩個省略句:“no bird (is) in flight”和“no man (is) in sight”——結(jié)構(gòu)相稱,前后押韻。譯者用雙生詞“flight”與“sight”達到了音美與形美的高度統(tǒng)一,也體現(xiàn)了譯者超強的駕馭詞語的能力。 后兩句重點立于“孤”與“獨”,譯者準確地將其用“l(fā)onely—afloat—lonely”表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了高遠深沉的意境。具體來看,后兩句描述“蓑笠翁釣(寒江)雪”這一事件,即“A fisherman is fishing snow”;“孤舟”實為“蓑笠翁在孤舟中釣(寒江)雪”,故處理為地點狀語“in lonely boat”;“獨釣”即“獨自垂釣”,意在描述蓑笠翁的狀態(tài),故將“獨”處理為前置定語,用“A lonely fisherman”體現(xiàn);值得一提的是,許先生增譯了“afloat(漂浮著)”一詞,作fisherman的后置定語,既深化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一形象,使詩中畫面躍然紙上,又強化了詩的韻律感。 總體來看,許先生的譯本真正保持了原詩的精髓,做到了情景交融,借用一位網(wǎng)友的評價,“讀起來真是滿滿的畫面感啊,不僅音美,意美,更充滿節(jié)奏感!” “世間至美是語言”——多掌握一門語言,就多領(lǐng)略一處美景。 如果有一天,你是為了欣賞更多美景而學英語,那么我想,一切英語考試于你而言,都不在話下…… (此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tycboo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