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詞教學,或許可以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 ——古詩學段融通教學中文化的傳承思考 初中古詩詞教學,或許可以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 ——古詩學段融通教學中文化的傳承思考 “知人論世”是孟子提出來的一個文學批評主張,《孟子·萬章下》這樣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span> 這其實跟所謂“詩言志”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每一首詩其實都是詩人所生活時代、詩人的境遇、詩人的知識背景以及詩人的人生觀的綜合反映。到了初中,許多孩子已經(jīng)開始思考“我到哪里去”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在初中的古詩教學中讓孩子們感到古詩作為一門藝術所產(chǎn)生的這樣的傳統(tǒng)。所謂“知人論世”,其實在某方面也實際形成了中國的某種傳統(tǒng)文化。 在上次初中朋友發(fā)來教學設計中,將“知人論世”作為單獨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能便有這樣意思在里邊。但是如何做呢? 我覺得這個可能讓孩子自己動手比較好些,因為現(xiàn)在網(wǎng)絡非常發(fā)達,數(shù)據(jù)搜索已經(jīng)十分便捷,因此我們不妨讓孩子們成立“王之渙”研究小組,分別在網(wǎng)上盡可能多的搜集王之渙的資料。然后,讓孩子們對王之渙做一個評價。 因為歷史的東西經(jīng)常是沒有定評的,所以,完全可以讓孩子們根據(jù)自己搜集的資料,確立觀點,然后自圓其說即可。 接著,便要讓孩子們在古詩中尋找能夠反映詩人人生觀點的證據(jù)。比如,詩人的視野為何如此開闊,這跟他遠大的抱負有關系,詩人為什么會悟出后兩句,這跟他努力向上的積極態(tài)度有關系,然而,作者卻又用了“ou”音作韻腳,其實也反映了詩人憂愁的情緒。教師可以出示王之渙的另一首《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來驗證。本首詩雖然以“an”為韻腳,但因為有“怨”“柳”等字,也增添了憂愁的氣氛,然而雖然有憂愁,也仿佛并沒有失去希望。 這或許是能夠給孩子們一些啟發(fā)的——人生確實會有不順,但也總不會完全失去希望。當然,當孩子們從詩歌中尋找到了有關王之渙的人生態(tài)度的證據(jù)后,還可以推理,王之渙的這一態(tài)度,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產(chǎn)生了這樣的互動呢?王之渙為什么會遭人誣陷呢?王之渙后來閑散自得的生活態(tài)度好不好呢?這些完全可以讓孩子做一個判斷。 說到知人論世,當然就要提到“以意逆志”,這也是孟子的觀點,《孟子·萬章上》這樣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币馑际?,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觀點和詩人的觀點進行一個交流碰撞,或者會有新的想法。 好朋友的教學設計也有讓孩子聯(lián)系生活來談談對古詩后兩句看法的環(huán)節(jié)。這便是一種“以意逆志”的做法了。首先,孩子們可以回憶自己當前的生活和學習狀態(tài);然后談談如何站得高?第二個問題可以讓孩子多多地談,這個設計到了方法論的問題。其次,這首詩里流露出了詩人的一些憂愁,如果你是詩人,看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會不會有其它的想法?這時可以出示后來的詩人寫鸛雀樓的詩,讓孩子加以對照。孩子應該會有所理解,由于心境的不同,看到的和寫出來的有時候會各不相同。 總之,在初中,我們可以讓孩子繼續(xù)感受“詩言志”的功能,讓孩子們發(fā)揚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的文化傳統(tǒng),這樣,古詩中的社會人文的氣息便能與孩子的當下生活形成視域融合,從而讓孩子獲得啟發(fā),在“我要到哪里去”的思考方面獲得進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