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歷史上,名將常有,而名將世家卻不常有。 可以這么說,父子兩代同為名將,這在歷史上已經(jīng)很少見,而祖孫三代都是名將的就更為鮮有。但是,在秦就出現(xiàn)了這么一家子,祖孫三代均為秦之名將。是哪一家子呢?且聽慢慢道來~ 說到大秦之戰(zhàn)將,相信很多小伙伴們首先會提到的是:一代"戰(zhàn)神"白起~~,不錯,但是還有那么一個將領(lǐng),他與白起幾乎同一時代,都曾效忠于秦昭襄王,隨主將白起赴長平之戰(zhàn),數(shù)次掛帥出征,也是戰(zhàn)功赫赫的將軍。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子、其孫都是秦赫赫名將。 這位將軍,何許人也?---大秦蒙驁將軍。司馬貞《史記索隱》,曾曰:“蒙氏秦將,內(nèi)史忠賢?!苯袢?,來說一下大秦之名將世家:蒙氏諸將。 蒙氏秦將第一代:蒙驁(méng)(ào) 生年不詳—公元前240年,《戰(zhàn)國策》作蒙傲 ,戰(zhàn)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lǐng),官位和爵位達到上卿。蒙驁出生年月不詳,早年的經(jīng)歷史書上記載也很簡單,只知道他原是齊國人,在秦昭襄王時投奔秦國,他在秦昭襄王時期和秦孝文王時期的經(jīng)歷也沒有具體的記載。蒙驁歷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四朝,數(shù)次率軍出征,屢立戰(zhàn)功。 主要功績 奪韓二城,設(shè)立三川郡; 奪魏二十城,設(shè)立東郡; 奪韓二城,設(shè)立三川郡 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蒙驁擔任將領(lǐng),奉命率軍攻打韓國,韓國割讓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鞏二城給秦國,秦國設(shè)置三川郡(今河南洛陽東北)。(而《史記·蒙恬列傳》則記載,是蒙驁奪取韓國成皋、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二城而設(shè)置三川郡。) 秦國設(shè)置三川郡后,其疆界到達魏國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 奪魏二十城,設(shè)立東郡 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秦王政得知魏無忌去世后,于是派蒙驁再次率軍攻打魏國。蒙驁奪取魏國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河南延津東北)、虛(今河南延津東)、長平(今河南西華東北)、雍丘(今河南杞縣)、山陽(今河南焦作東)等二十座城池,設(shè)置為東郡(今河南濮陽西南)。 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蒙驁去世,時年約七十多歲,死因:戰(zhàn)死沙場。公元前240年,名將蒙驁統(tǒng)帥秦軍,北出太行,攻打趙國的龍(今河北行唐)、孤(今河北行唐北)、慶都(今河北行唐附近),試圖切斷邯鄲周圍地區(qū)與北方代、雁門的聯(lián)系,防止李牧南下救援邯鄲。此戰(zhàn)最終被龐暖派兵埋伏于太行山密林深處,亂箭射殺,秦軍亦大敗。 蒙驁,可以說是秦國蒙氏家族的開創(chuàng)者,為蒙氏家族在秦國的立足開創(chuàng)了非常好的基礎(chǔ)。其子蒙武、孫蒙恬、蒙毅等都相繼為將,顯然都與蒙驁的赫赫戰(zhàn)功是分不開的。蒙驁在其僅被史書記載的九年時間里,幾乎每年都作為主將帶兵出征,共攻克七十余城,這在秦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蒙氏秦將第二代:蒙武 蒙武(生年不詳—約公元前219年),名將蒙驁之子,蒙恬與蒙毅之父,戰(zhàn)國時期秦國將領(lǐng)。 主要功績:與王翦率軍滅亡楚國 斬將滅楚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命蒙武擔任副將,派遣蒙武跟隨主將王翦率領(lǐng)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秦與楚在蘄地交戰(zhàn),秦軍大敗楚軍,追擊到蘄地南部時,斬殺楚國軍隊將領(lǐng)項燕,楚軍因此潰敗逃亡,秦乘勝奪取楚國一些城鎮(zhèn)。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與王翦率領(lǐng)軍隊攻打楚國,秦軍擊敗楚軍,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攻占楚國全境,滅亡楚國 ,并在楚地設(shè)置楚郡。 關(guān)于蒙武亡楚之后的事跡,史記不詳。 蒙氏秦將第三代:蒙恬+蒙毅 蒙恬 (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秦名將蒙驁之孫,蒙武之子,出身于名將之家,也是秦著名將領(lǐng)。自幼成長于蒙氏武將之家,深受家庭環(huán)境熏陶,胸懷大志,立志沖鋒陷陣,報效國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逐漸培養(yǎng)了較高的軍事素養(yǎng)。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nèi)史 ,深得秦始皇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 主要功績:大破匈奴,收復河套地區(qū);修筑長城,防御匈奴 秦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 (今內(nèi)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nèi)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shè)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jù)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后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nèi))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藉著天險,設(shè)置要塞,有力遏制了匈奴南進。后受遣為秦始皇巡游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nèi)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蒙恬曾駐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jù)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fā)者,也是古代開發(fā)寧夏第一人。 蒙毅 生年不詳―公元前210年,秦名將蒙驁之孫,蒙武之子,蒙恬之弟,秦之大臣。蒙氏家族三代仕秦,攻城略地,出生入死,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 蒙毅、蒙恬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蒙恬管軍事在外統(tǒng)兵,蒙毅掌朝政在內(nèi)輔佐秦始皇,官拜上卿。蒙毅深受秦始皇親近,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車,居內(nèi)則侍從秦始皇左右。 得罪趙高,終被冤殺 可惜蒙氏兄弟二人一代風流人物,最終卻命喪小人趙高之手。 是這樣的:蒙恬對秦王室忠心耿耿,熟讀律法,賞罰分明,就算對待皇帝身邊的人也絲毫不留情面,執(zhí)法嚴格。內(nèi)臣趙高犯了法,他也將趙高收監(jiān)判刑。秦始皇親自為趙高求情,得到蒙恬的許可后才恩赦了趙高。 趙高耿耿于懷,一直找機會除掉蒙恬。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殺死扶蘇,趙高深恐蒙氏對己不利,執(zhí)意要消滅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于是囚禁并殺死蒙毅,又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蒙恬長嘆"“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其后為保清譽,吞藥自殺。 那么至此,蒙氏一族有沒有第四代呢? 關(guān)于蒙恬此人是否有后代,在歷史的記載里面,是沒有寫的,也就是說歷史并沒有記載,但是有記載蒙恬的妻子。蒙恬在歷史記載里面的妻子,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卜香蓮。她出生在一個平靜的鄉(xiāng)村,但是有一門獨家手藝,就是制作毛筆。 后世評: 司馬貞:“蒙氏秦將,內(nèi)史忠賢。長城首筑,萬里安邊。趙高矯制,扶蘇死焉。絕地何罪?勞人是稥。呼天欲訴,三代良然?!?/p> 蘇軾:“蒙恬將三十萬人,威振北方,扶蘇監(jiān)其軍,而蒙毅侍帷幄為謀臣,雖有大奸賊,敢睥睨其間哉?不幸道病,禱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謀?!?/p> 小史個人愚見: 縱觀蒙氏三代,其實可以看出整個蒙氏家族的命運都是緊緊的跟秦王朝的興衰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秦始皇的突然暴斃,蒙氏家族的命運也就產(chǎn)生了大逆轉(zhuǎn),最終被陰謀篡位的胡亥送上斷頭臺。當然,此時秦帝國的命運也已經(jīng)走向尾聲。 蒙氏家族一門三代秦將,即使是在漫漫歷史長河里也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墒?,堂堂顯赫、榮寵至極的蒙氏兄弟居然也逃脫不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的歷史怪圈兒。是忠于君權(quán)還是忠于皇權(quán),歷史總無定論! 讀史明志,珍惜和平~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