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包頭剪紙) 2003年1月5日,國家郵政部門發(fā)行2003-1《癸末年》特種郵票1套2枚,其中第2枚“三羊開泰”為包頭剪紙大師劉靜蘭的剪紙作品(見圖)。包頭剪紙于2011年作為剪紙的擴展項目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Ⅶ-16,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申報。 包頭剪紙是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一。包頭是一個全國各地人口移民而成的地區(qū),包頭剪紙最初主要來源于晉陜,所以,包頭剪紙體現的原來的根就是晉陜地區(qū)的特色。從晉陜傳承過來的文化,進入包頭當地人的生活以后才有了包頭的剪紙藝術,故而被形象地稱之為“一部活著的中西部草原文化發(fā)展史書”。 從包頭市九原區(qū)麻池鎮(zhèn)、召灣鎮(zhèn)、西壕口鎮(zhèn)等地漢墓中出土的用金箔剪制各種動物形貼飾分析,這些貼飾雖然不是用紙剪成,但一樣是人類共有的洞穿意識的延續(xù),因此,包頭剪紙至少有2000年歷史了。 包頭剪紙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生活氣息,有著漫長又復雜多樣的傳承渠道,但并非孤立地存在著,而是與周邊的地域互相影響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生存信仰的圖騰符號化民間剪紙,又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符號化傳統(tǒng)民間剪紙,更有表現蒙漢文化結合的活態(tài)民俗事象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 |
|
來自: 老劉tdrhg > 《1、剪紙/年畫/蠟染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