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邢襄文化是華夏始創(chuàng)文化之一。 上古三皇五帝時期,邢臺便是華夏先祖的重要活動區(qū)域,黃帝氏族曾居于邢臺軒轅崗,教民‘鑿井筑邑’,后蚩尤和黃帝曾九戰(zhàn)于大陸澤,成為氏族融合形成華夏族的重要地域,此后堯都柏人,并于堯臺禪讓于舜,為禪讓制的根源,大禹治水導九河于邢臺大陸澤,邢臺大地再次留下先祖重要的足跡,至今仍有鯀堤、丹朱墓、堯山、堯臺、象城、柏人城、干言崗等華夏氏族的遺跡,這個時期邢襄文化處于萌芽狀態(tài),距今4000-5000年。夏商初期,邢臺是井方氏、有蘇氏的活動地域,商代第二代先公昭明長期活動于邢臺汦河流域,商祖乙九祀擇沃野遷都于邢,“祖乙遷邢”是邢襄文化體系的起點,距今3500年。自此邢地歷五王,為商都138年之久,此后井方之女婦妌出嫁武丁,邢地成為商王室重要的諸侯國,商代末期,紂王升邢伯為邢侯,并擴建邢地的沙丘苑臺,邢臺成為商代畿輔之地、掣肘之國。周朝滅商后,周公東征邢地,周王室大規(guī)模的封邦建國,應運而生的邢國,成為70余個侯國之一,邢國封建無疑是邢襄文化形成獨立完備的文化體系的時間標點,至今3100年。由此可見,邢襄文化的形成時間再距今3000-5000年前,是作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參與了華夏民族的融合、華夏文化的創(chuàng)建和形成,因此是華夏始創(chuàng)文化。 第二,邢襄文化的根源是中華正統(tǒng)。 從邢襄文化的形成階段來看,邢襄文化的萌芽起源直接來自三皇五帝在邢地的活動,名垂青史的堯禪讓舜、大禹治水等無疑都是三皇五帝時期的正統(tǒng)歷史,在商代邢臺是商王室的定都之地,祖乙遷邢使商朝中興,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就是為邢臺的女兒婦妌所造,祖乙遷邢、紂營沙丘是商代的重要史實,在周代邢國是周王室的姬姓封國之一,是按周禮所建的禮儀之邦,作為當時尊貴的王室正統(tǒng),因此才有“邢侯搏戎”載美于諸侯,“齊桓公救邢”被稱作救中國,衛(wèi)國滅邢被稱作“春秋無義戰(zhàn)”之說,這些無不體現(xiàn)了邢襄文化的正統(tǒng)性。 從西周時期邢國與燕國、中山國、魯國、齊國、衛(wèi)國、趙國的關系來看: 1.邢國和燕國是同一時期封建的姊妹之國,燕國為召公之嗣,邢國為周公之嗣,是河北省在西周時期的兩大侯國和文化源流,其中邢國尤是姬姓封國。邢國與燕國的封建比燕趙文化中的趙國早建立六百多年。 2.邢國與魯國是一對兄弟之國,皆為周公的嗣國,魯國為周公長子伯禽代父封國,邢國是周公四子靖淵的封國,周公創(chuàng)建禮制,其嗣國魯國、邢國是嚴格按周禮之制建立的國度,是禮儀之邦的典范。 3.邢國與齊國是世代聯(lián)姻的盟國,邢國是周公的嗣國,是王室姬姓的封國,齊國是太公的嗣國,是姜姓封國,兩國地域相鄰,隔河而望,為世代姻國和歃盟之國,關系親密,歷史上既有齊桓公為救邢而大戰(zhàn)中山國之事,也有邢侯為了齊國而開戰(zhàn)衛(wèi)國的記載,并且親桓公救邢在歷史上被稱作“救中國”,可見當時“中國”這個詞的內(nèi)涵核心就包含了邢國在內(nèi)。 4.邢國與中山國是世代的敵國,早在邢國封建初期,周王便有以邢國為紐帶,聯(lián)絡燕齊、屏藩戎狄之意,因而特賜邢侯王命,肇建邢侯之臺,統(tǒng)領周邊諸侯,在黃河之西、太行之東有開征伐戰(zhàn)事之權(quán),西周至東周時期,邢侯以一己之力,數(shù)次打敗戎狄,與狄人抗衡數(shù)百年,得到諸侯的廣泛贊譽,很好的屏藩了周邦,東周末期,邢國衰落,狄人多次伐邢,邢國被迫遷都夷儀,成為邢國的恥辱。 5.邢國與衛(wèi)國關系復雜,由于同為姬姓封國,又同為齊國的聯(lián)姻之國,也都得到過齊國的救助,邢國還曾收留衛(wèi)國的太子,助其登位,長期以來兩國關系密切,后來因衛(wèi)國與齊國反目,當時已經(jīng)衰落的邢國毅然選擇了站在齊國這一邊,并曾在邢陪都夷儀城與齊國歃盟謀衛(wèi),使得衛(wèi)國懷恨在心,并處心積慮,派去間諜入邢,最終滅掉了邢,然而邢衛(wèi)反目的結(jié)果,固然使得邢國國滅,卻也使得衛(wèi)侯背上了滅同宗的罵名,史稱“衛(wèi)滅同宗,春秋無義戰(zhàn)”,開啟了一個很不好的沒有正義可言的中國混亂時代,衛(wèi)侯也得到了“毀”這個中國歷史少有的幾個否定性的謚號之一。 6.邢國封建比趙國早640年,雖然趙國建立時,邢國已滅,但是邢地對于趙國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首先趙氏孤兒曾藏匿于邢地,沒有邢地的存孤就不會有后世的趙國,其次趙襄子、趙簡子也是依靠太行之西的晉陽和太行山之東的邢臺作為跳板,南取邯鄲,北戰(zhàn)柏人,東收夷儀,西逐代北,才奠定了趙國之初的基本版圖,而趙襄子在邢臺定都經(jīng)營三十多年,不僅在邢臺被尊為開國之侯,歷史上也將趙襄子元年定為趙國起始之年。同時邢地對于趙國的發(fā)展強盛和存亡也都有重要的關鍵的作用,趙魏之戰(zhàn),邯鄲失守三年,趙國正是以信都(邢臺)為根據(jù),同仇敵愾,奮力戰(zhàn)爭,才迫使魏國與趙國簽訂漳水之盟,使得趙國不割地而收復國都,趙成侯立邢為信都,魏獻椽木,乃建檀臺,檀臺比叢臺早建一百多年,早在趙成侯時期就成為趙成侯雄心和趙國強盛的象征,趙與中山的鄗之戰(zhàn),鄗(邢臺柏鄉(xiāng))差點失守,趙武靈王乃痛下決心胡服騎射從而迎來了趙國的空前強盛,及至趙王靈王病死邢地沙丘,趙國也逐漸衰弱,趙國后期,邢地柏人李牧成為趙國唯一支撐全局的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說。 作為西周文化的正統(tǒng),邢國歷時400年,是西周文化全盛時期周禮之制的試驗地、發(fā)祥地和樣板地,公元前480年孔子以為禮制在魯國等國已經(jīng)毀壞,曾專程過黃河來邢地尋求周禮,足見邢襄文化在西周文化中的正統(tǒng)地位。這種正統(tǒng)性在邢襄文化的發(fā)展階段內(nèi),通過影響和鑒證中華歷史進程的一些科技、文化、人物、事件等得以全方位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例如巨鹿大戰(zhàn),黃巾起義,秦始皇病死沙丘、劉秀登基、李唐祖籍、義和團起義等事件,例如魏征、宋璟、劉秉忠、郭守敬、柴榮、李世民、僧一行、扁鵲等人物,例如商代制陶技術(shù)、周代井田技術(shù)、漢魏冶鐵技術(shù)、隋唐宋白瓷技術(shù)、金元天文水利技術(shù)等。 |
|
來自: 大陸澤文化 > 《大陸澤文化藝術(shù)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