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斥巨資敗的玩具,玩十分鐘就變成了雞肋,而路邊的幾塊石子兒,撿起來和小朋友一起過家家,玩上一上午還嫌不夠。Why? 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探討的問題:玩具和玩伴哪個更重要? 這個問題真的一點都不圖樣圖森破,因為很多父母的確意識不到玩伴的重要性,他們總是用大量的玩具填補孩子的空閑時間,而不是花時間花心思給孩子創(chuàng)造結交玩伴的機會,帶他和小朋友一起玩。 對此,小編真的好想問一句:玩具能陪孩子玩過家家么?玩具能陪孩子跑來跑去、玩鬼捉人么?玩具能陪孩子倒地裝死然后一起爆笑么?玩具能陪孩子一起跳房子么?玩具能陪孩子一起把蛋糕啪地拍在臉上然后一起傻樂么? ▌玩具再炫酷狂拽叼炸天,也代替不了玩伴 洪蘭老師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為什么會這樣?答案很簡單。 電動火車只有一個玩法,而玩過以后新奇感自然就沒了,可是紙箱子就不一樣了,紙箱里可以變身為火箭,也可以變身為阿里巴巴大盜的山洞。 所以,對孩子來說,有變化的不局限于一種玩法的玩具比那些電動玩具更適合他們,而童年的伙伴又比這種玩具更勝一籌,因為和任何玩具比起來,小伙伴可以隨時隨地和你互動,你可以和小伙伴隨時隨地變換新的游戲。 所以,任何玩具都代替不了同年齡的玩伴,因為玩具只有一個玩法,可是同年齡的玩伴他那個是變化無窮的。 玩具僅僅是孩子進行游戲的物質基礎,它再高端大氣上檔次,炫酷狂拽吊炸天,它也終究是個玩具,它也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無法替代玩伴與孩子之間的交流,給孩子買玩具沒有錯,但是讓玩具完全承載父母或者玩伴的陪伴責任則會給寶貝的成長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玩具可以沒有,但是玩伴沒有就會造成心理缺失 是的,我們的父輩小時候并沒有什么玩具,他們的游戲就是過家家、跳房子、踢毽子,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成為一個有社交能力的人,因為他們的童年時光是有小伙伴陪伴的,友誼對他們心理的滋養(yǎng)并沒有缺失。 小朋友總在尋找那些能為他們帶來鼓舞和認同,能夠分享樂趣和提議的伙伴。對于小一點的孩子來說而言,“我”是他們的世界圖景的中心,“我現(xiàn)在想吃糖,如果你是我的朋友,就給我一些……” 之后,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孩子開始練習給予和接受,并且尋找沖突的的解決方案。“如果我把我的皮球給你,你能把你的小汽車給我嗎?”,“這個討厭的寶塔總是倒掉,你有什么辦法嗎?”,“如果你不和我一起玩,你就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對嗎?” 所以,和玩伴在一起玩,這不僅對孩子的社交和情緒發(fā)展非常重要,而且還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因為要和別人談判,就必須把自己的意思明確地表達出來。因此,一起的玩伴同時也是“語言老師?!?/p> 與他人交往,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基本心理需要。一個人的個性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通過與他人的交往逐步形成的。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們的成長都離不開玩伴。 所以,重點來了!還等什么?趕緊把孩子放出家門,和小伙伴一起瘋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