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壁圖書三尺劍,半肩行李一張琴”,這是古代書生的寫照。琴,作為舊時讀書人的主要文化修養(yǎng)之一,許多人都與它有著不解之緣。清末民初,揚(yáng)州冶春后社的詩人們,能琴、愛琴之輩也不在少數(shù)。民國揚(yáng)州小說家李伯通(1865~1938)在《叢菊淚》序言中說道:“揚(yáng)州之有冶春后社……,春秋佳日,每修禊紅橋瘦西湖,詩酒文會,無時或間。亦或千里百里,琴劍隨身”。 冶春后社詩人好琴,在李涵秋(1873~1923)的《廣陵潮》中也有描寫。
不少冶春后社詩人在作品中留下了有關(guān)古琴的吟詠。先請看以下幾首:
古琴 王德坤(1867~1937) 坋集人間世,何期見此琴。 幾曾知己遇,獨(dú)抱古時心。 桐爨經(jīng)灰劫,梅紋偃月陰。 寄情山水外,一室撫清音。
焦尾琴詠(二首) 王德坤 此生自分委灰塵,百尺高梧忽被薪。 安得知音遍天下,任教枯木也逢春。
大器從來一得難,忍聞爨下更摧殘。 殷勤節(jié)取中郎意,不與凡才一例看。
登古琴臺懷古(二首) 張曙生 古琴臺亦名伯牙臺,距漢陽北門二三里。為俞伯牙碎琴處,其旁有鐘子期墓。
沔州城外有琴臺,景物清幽隔俗埃。 郁郁楚山前峙亙,盈盈漢水遠(yuǎn)瀠洄。 縱橫粉壁留詩草,斷缺碑文蝕蘚苔。 太息鐘期今不遇,臨風(fēng)俯仰一尊開。
伯牙臺上氣蕭森,憑吊前人發(fā)醉吟。 古樹斜陽空寄慕,高山流水鮮知音。 千秋墓草埋黃土。一曲琴聲沒綠陰。 薄暮匆匆歸去也,何時攜酒再登臨。
題《琴邊買醉》畫幅 陳臣朔 如畫溪山新雨過,沸天歌吹晚風(fēng)前。 白頭吟苦朱弦冷,蜀難人歸已暮年。
題《柳塘抱琴圖》 汪二丘 皎皎水上月,清輝不染塵。 惜惜君子德,水月常相親。 抱琴坐巖石,窮音妙入神。 以此琴中趣,調(diào)茲物外身。 世無鐘子期,誰識夔與倫? 丹青寫空色,須眉盡天真。 同時諸老輩,筆墨相主賓。 令德唱高言,有和皆陽春。 茫茫百年來,跡往情猶新。 克家傳世澤,什襲探藏珍。 披圖一瞻仰,妙緒何紛綸。 遐哉太平世,邈矣無懷民。
題沈泊塵《新新百女圖》 張丹斧 欄邊聽雨對琴囊,紗幔休垂扇寄將。 別有喜心人未解,今宵定是早秋涼。
品讀冶春后社詩人所留下的詩篇,從中可以看出他們之中可能會彈奏古琴者。 其中有蔣貞金(1881~1954),他在《秋日雜感》中曾詠道“湘水月明彈《落雁》”,這里的《落雁》即是古琴名曲《平沙落雁》。蔣貞金與蕭畏之(1867~1931)二人是“琴樽結(jié)良契”(《哭蕭畏之》)的詩友,在蕭畏之去世后他只能“太息成連逝,清琴忍再彈!”。另有一位張官夔(約1880~1942),在《冬夜感懷》詩中嘆道“囊里清琴休再鼓”。 “高山流水征同調(diào),撫罷牙琴嘯太空?!边@是張曙生(1901~1969)《三十述懷》中的兩句?!秴簿諟I》的作者李伯通也曾“終日琴尊藉草停”(《叢菊淚》第十七回)。還有“對山空撥四條弦”(《補(bǔ)和曙生仁兄元韻兼述鄙懷》)的魏毓芝(1904~1965)、“廣陵奏罷,難尋斷緒”(《瑞龍吟·和清真》)的周樹年(1867~1952)、“焦桐綠綺憑誰賞”(李伯通《詠冶春后社諸子》)的潘棟臣(1883~1961)、“琴遇知音堂上鼓”的林作霖(1874~1953)(《奉和曙生仁弟原韻》)、“宴坐調(diào)素琴,無弦生遠(yuǎn)音?!保ā而D莊》)的陳臣朔(1892~1960)、“滑稽搜索到焦桐”(錢省三《題劉介春〈藝壇點(diǎn)將錄〉》)的劉介春(1896~1962)、“謫仙詩酒伯牙琴”(《題小影》)的程蘭生(1878~1941)、“琴棋書畫漫相求”(《六秩述懷》)的黃養(yǎng)之、“兩好原始鼓琴瑟”(《敬和曙生仁兄〈三十述懷〉原韻》)的李汝聰(?~1942)“舍北琴書聊自遣”(《逋齋以重游舊京詩寄示,次韻和之》)的巴澤惠(1877~1953)等幾位,他們都是有可能會彈奏古琴的詩人。
喜歡彈琴,必然收藏古琴,詩人巴澤惠不但彈琴,他還以“琴劍常為伴”(《題棲廠繪墨菊》)。陳含光(1879~1957)家中亦有藏琴,他在《過舊園賦并序》一文中說道: “余去羊巷故宅別居,今才七載。城破,寇寓兵其中,……徹我墻垣,毀我薪木?!蒽バ庇陲L(fēng)雨,幾狼籍乎書琴?!?/p> 金平寄(1883~1955)在《悼亡詩并序》中也寫道: “嗚呼,行年五十,已嗟老鬢繁霜;歷劫三千,堪嘆流光似水。破琴冷露,故劍埋煙。忍痛行吟,斷腸寫草?!?/p> 其實,收藏古琴不一定都要會彈奏,就像書生佩劍,不一定都要舞弄。孫犢山(1860~1930)一生是“琴鶴隨身幕府宜”(李伯通《詠冶春后社諸子》),戴般若(1902~1969)中年仍是“琴劍倚然百里行”(《寄揚(yáng)州詩友》),凌鴻壽(1853~1932)晚年則是“琴鶴載歸頭已白”(李伯通《詠冶春后社諸子》);詩人之中藏琴者肯定也不在少數(shù)。趙倚樓“四壁琴書白屋貧”(李伯通《詠冶春后社諸子》)、趙葆元(1862~1941)“琴鶴隨身豈偶然”(李伯通《壽趙心培七十》)、王景琦(1879~1960)“名園無恙琴書在”(《挽魏仲蕃》)、周嵩堯(1873~1953)“相隨陋室理琴書”(《悼亡八首》)、倪寶?。?869~1934)“琴劍依人怯”(《公園呈戴受于》)、吳邦?。?890~1954)“飄零琴劍逐風(fēng)塵”(《次陳含光〈甲申元旦試筆〉原韻》)、桂邦杰“壁上青琴弦巳弛”(《外祖母殯中哭述》),這些詩句都透露出詩人藏琴的信息。
費(fèi)新我《諫果軒聽琴圖》描繪冶春后社詩人聽劉少椿彈琴 喜歡聽琴,在冶春后社詩人中則比較普遍,其中有“適從郢市聽陽春”(李伯通《題召封詩帙》)的吳恩棠(1864~1926)、“綠酒青琴更幾回”(李伯通《贈馬伯梁》)的馬伯梁(1847~1919)、“卷簾飛出瑤琴”(《有懷》)的常懷?。?858~1918)、“桐下古琴邀月聽”(聯(lián)句)的嚴(yán)紹曾(1875~1958)、“琴樽深愧故人忙”(《同人招飲大圣寺有感而作》)的王振世(1877~1954)、“聽琴輒有高山想”(《上巳后三日,同寒匏、棲廠、閑軒出城,憩香影廊》)的董玉書(1869~1952)、“悲傷尼父龜山操”的方澤山(1873~1927)、“絕頂琴聲來縹緲”(《偕季棠弟及次兒孝詠,登靈巖絕頂,歸舟賦此》)的梁公約(1864~1927)幾位。
冶春后社許多詩人愛好音樂,如詩人何賓笙去世,陳懋森(1872~1942)在其《墓表》中寫道:“君喜為詩歌,善丹青,妙解音律?!苯?870~1933)擅長詩畫音樂,精簫笛。他將“詩畫醫(yī)音融一爐”曾經(jīng)在“禹王宮里辦新學(xué),作曲擅歌教音樂?!保ń瓨浞濉稇浉敢鳌罚?。謝無界(1877~1954)經(jīng)常與詩友流連于瘦西湖上,“直教絲竹兼觴詠”(《湖上聞歌》);郭堅忍(1871~1940)也曾“故弄銀箏不思?xì)w”(《欄桿萬里心》);王景琦能夠“白雪陽春歌郢市”(李伯通《詠冶春后社諸子》);包榮翰(1863~1927)“玉簫吹澈銅弦搊”(李伯通《丹徒包素人詞卷》);方澤山也能操弄“夜月銀箏念五弦”;張丹斧曾經(jīng)“從人學(xué)彈箏,曲曲廣陵散?!保ā吨星镩L夜歌》)。這些詩人雖然不能斷定他們會彈奏古琴,但是與古琴一定有些緣分。
冶春后社詩人的交游廣泛,他們周圍不乏古琴演奏高手。 惜余春的駝翁高乃超(1873~1933)生有二女三子,其次子憲安( 1905~1978),字治平,雅好音律,為廣陵琴社重要成員。 爽齋主人張曙生的胞姊張文秀是一位才女,不但琴彈得好,詩書畫皆能,曾作有《調(diào)琴》詩,這一點(diǎn),筆者從張曙生之子工藝美術(shù)家張寬哪里得到過證實。 吳恩棠的好友謝石溪是一位畫家,也擅長彈奏古琴,石溪畫了一幅《尺鷗館讀書圖》,吳恩棠在圖中題詩,說石溪“中年陶冶惟絲竹”。 揚(yáng)州重寧寺的雨山和尚是廣陵派著名琴僧,藏有明代古琴和廣陵派五大琴譜琴譜,他與吳恩棠亦有過從,以下兩首詩即是他們交往的記錄:
《重寧寺九月白牡丹開,雨山和尚索詩》 吳恩棠 浮云富貴等閑看,九月開來白牡丹。 七寶莊嚴(yán)清世界,霜天一鶴下高寒。
《清晨雨山和尚見訪》 吳恩棠 隔籬犬吠疑生客,鄰寺憎來袖有詩。 聞?wù)f定中吟更苦,松窗晴旭坐移時。 謝馥春后人謝無界的長女謝平正(1898~1968),字清如,幼承庭訓(xùn),琴棋書畫皆工。謝無界與詩僧還元禪師亦常相過從,禪師愛好古琴,藏有一床明代程濟(jì)的遺琴,這事董玉書的《蕪城懷舊錄》中?!肚跇I(yè)堂詩》中有《冒雨尋梅,與還元詩僧閑話,兼讀其〈詠梅〉近作(二首)》:
春雨如膏正及時,紅梅早放綠梅遲。 此中消息分濃淡,不在南枝與北枝。
老僧足跡遍天涯,說到梅花興已賒。 庾嶺孤山都見慣,未將眼福向人夸。 本文轉(zhuǎn)自邗上社翁偶爾讀書齋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