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網(wǎng)上出現(xiàn)了許多關(guān)于清朝預(yù)備立憲的假說,有很多人認(rèn)為清末的中國是很有可能會實施君主立憲制的,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不了了之。 而提到立憲制度,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英國,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而在此之前英國一直都存在議會的。 大約在13世紀(jì)的時候,英格蘭出現(xiàn)了一個混賬皇帝——約翰一世。這個約翰一世把英國在歐洲大陸的老本幾乎全丟了,打不過還要打,結(jié)果引起了貴族的不滿,貴族逼迫他簽訂了《自由大憲章》,這算是英國第一次對王權(quán)進(jìn)行的書面制約。 約翰一世 不過光靠一部法律來限制國王的權(quán)力還是不夠的,約翰一世死后幾十年,英國又出現(xiàn)了議會。議會剛開始還是起了一點作用的,不過時間長了以后國王還是該干嘛干嘛。 之后的英王甚至還多次解散了議會,使議會制度變得形同虛設(shè)。到了查理一世的時候,國王與議會之間的矛盾激化,形勢一度達(dá)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這時候出來一個克倫威爾,克倫威爾祖上算是名門望族,不過他們家那一支由于不是嫡子,所以等到了他那一輩兒的時候也就混了個“下議院”議員。 后來蘇格蘭人民起義,議會和國王打起來了??藗愅柧图尤肓俗h會軍,他組建的“鐵騎軍”屢建戰(zhàn)功最終把英王都處死了。 處死英王后,由于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后盾,克倫威爾在國內(nèi)做起了“護(hù)國公”,成為了軍事獨裁者。他死后,英國政局再次陷入了混亂。 克倫威爾 為了穩(wěn)定人心,議會請回來了在法國避難的老皇帝的兒子即后來的查理二世。本來請之前說的好好的,你得承認(rèn)革命的成果,回來不能搞獨裁了。 小皇帝表面上答應(yīng)的倒是挺好的,可回來后沒幾年就又搞起專制來了。 由此可見英國第一次革命的力度還不如咱們后來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最起碼袁世凱想要再復(fù)辟當(dāng)皇帝是行不通了。 查理二世死后,他弟弟詹姆士二世即位,詹姆斯二世在位不到三年就又被推翻了。不過這次議會沒有處死他,他像他哥哥一樣跑到了法國。 由于詹姆斯二世跑了,沒有發(fā)生流血事件,所以這次革命也被稱之為“光榮革命”。 議會迎回了他的女婿和女兒到英國執(zhí)政,這倆無嗣,所以死后就又由詹姆斯二世的另一個女兒即位。 也許是老天要斷他們這一脈,這個女兒也無后。她死后英國皇位竟然陰差陽錯地落到了一個有斯圖亞特王朝血統(tǒng)的德國貴族身上。 這個德國人就是喬治一世,會說法語和德語,但就是不會說英語??梢?,議會也是很有心眼兒的,找本地人不好控制,找你一個外來戶總可以讓我們把控了吧。 果然,喬治來了之后,由于大臣們不會說德語,喬治不會說英國,大家只好用當(dāng)時的外交語言——法語交流。 就是利用這種交流上的不便,議會很快的控制了政權(quán),喬治一世本身就不認(rèn)同自己是英國人,所以也就愛理不理了。 所以也就是在喬治一世時期,英國完成了從二元君主制向議會立憲制的過渡。到這個時候,英國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喬治一世 而清朝這邊兒呢,光緒搞了半天變法,雖說是損害了一些人的利益。但是朝廷中還是有識大體的人的。 就說李鴻章吧,雖然他代表清廷簽了那么多條約,但是他也并不是沒有羞恥心,他也知道丟人。所以在光緒變法期間,李不止一次地幫助過維新派,這種幫助甚至到了包庇的地步。 有人說,變法失敗后,李鴻章還違抗慈禧太后的旨意,保了地方上的一批維新派,可見李個人最起碼是不反對變法的。 光緒皇帝,那更不用說了,因為迫切地想拿回屬于他的權(quán)力,所以才聽信了康梁的學(xué)說,搞起來變法。 我們可以設(shè)想一下,變法如果最后能成功的話,也許清朝就可以建立一種類似于大明內(nèi)閣或者英國早期的議會制度了。 不過這也只是一種假設(shè),我們前面說了,英國雖然有過多次革命,但是最后議會立憲制能夠建立還是因為國王不管事兒了。 清朝這邊兒,你讓光緒稍微放一下權(quán)或許還好說,但你想要慈禧太后放權(quán),那可是萬難啊。 光緒駕崩的時間只比慈禧早了一天,早前有人就猜想過,可能是慈禧怕自己死后光緒掌權(quán),所以才先下手為強的。 這種說法一直沒有證據(jù),直到前幾年考古界通過對光緒辮子的化驗,檢測出了里面有砒霜的成分,這就一下子坐實了“光緒中毒身亡說”。 我們沒聽說過光緒皇帝有煉丹的癖好,所以他能接觸到砒霜那就一定是有人給他的的膳食中加入了這個東西。 別人不敢也沒必要加,所以那肯定就是慈禧太后派人加的了,光緒死后,慈禧又立了年僅三歲的小皇帝宣統(tǒng),當(dāng)時朝中并不是沒有適齡的宗室子弟,慈禧臨死還想著把控小皇帝,可見這個女人的權(quán)力欲的確是超乎常人。 慈禧太后 說完這些,我們再來看一下中英之間的區(qū)別。 英國首先繼承制度和我們就不同,他們的皇帝可以不是本國人,只要有血統(tǒng)就行。就好像英王詹姆斯一世,他之前在蘇格蘭當(dāng)王時是詹姆斯六世。后來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后,才當(dāng)?shù)挠⑼酢?/p> 這種傳統(tǒng)就使得,可以當(dāng)皇帝的人有很多,各種勢力之間抗衡,就不至于形成皇室一家獨大的局面。而且這種制度和剛開始的議會也挺像的,剛開始的議會制不也是挑人嘛,說到底還是貴族把持,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使得參與的人變得更多了。 而清朝卻不同,中國古代是中央集權(quán),權(quán)力都在慈禧手上。光緒皇帝改革的動力就在于奪權(quán),這就與立憲的分權(quán)原則相悖。 中國適合立憲的時代應(yīng)該是實行分封制的朝代,那時候諸侯爭霸,誰也不服誰,倒是也可以實行委員制,共治天下的吧。 (喜歡小編這篇文章的請點一下右上角的訂閱,同時也感謝你們看到文章的最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