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的由來乾隆皇帝把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視為三件希世之寶, 將其珍藏于養(yǎng)心殿內的西暖閣,此閣原名溫室,因藏此三寶,易名“三希堂”。 他親筆書寫的“三希堂”匾額,至今還懸掛在墻上,匾額兩側有對聯(lián):“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詩文著作。 “三希堂”內部照片 乾隆皇帝胸懷古今、博覽群書、勤政親賢。他曾說:“吾今之名此堂,謂之為希賢、希圣、希天之意”。愛賢,重德,順法天地自然的治國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闭嬉?。 《三希堂法帖》268年前,即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從內府收藏的歷代名家書法中,精選名帖,聚集眾工,將其模勒上石,鐫刻成帖。因為帖中有三王之作,故稱《三希堂法帖》,又稱《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所謂“法帖”,即是把名家書法集而成冊, 供他人效法之帖。 帖中的字,是如何傳神的鐫刻在石頭上呢?刻碑要先書碑,古代書碑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書丹,就是用筆蘸朱砂,直接在石頭上寫字以備鐫刻。 故宮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另外一種就是模勒上石,《三希堂法帖》制碑就是用這種方法。首先用透明的紙,附在原帖之上,鉤勒出字的輪廓,再在鉤好的紙的背面,用朱砂再次反鉤出輪廓,故稱為雙鉤。然后覆于備刻的石頭, 以紙數層疊放于摹紙上,永石均勻砑磨,使朱砂粘于石面之上,據此鐫刻,而書家的原墨跡也得以完整保留。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巨制。制作過程,非能工巧匠不可勝任。完成后,乾隆皇帝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可見對其愛憐之至。 故宮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其后,乾隆十七年,又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選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始成完璧。但直到清末,才廣為流傳。目前,《三希堂法帖》原石共495方,均嵌于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壁上。 閱古樓外景 閱古樓平面為半月形,上下兩層,中間是天井。我剛剛去過,在那里沒有見到原碑,只看到在天井四周陳列的一些拓片。工作人員說:“原碑不讓參觀?!?/span>
北海公園對此重要古跡的管理確實乏善可陳,尚不及乾隆時期的萬分之一。去北海公園的網站看看就明白了,還真替這些古碑擔憂。乾隆皇帝倘若知道當年精心打造的稀世珍品落得如此,估計定會“御駕親臨”。 《三希堂法帖》內容法帖共分32冊,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書法從帖,集歷代書法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晉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大家的作品,以歷史順序編纂,囊括了當時宮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跡珍寶。
可以說研讀完《三希堂法帖》,對于了解中國書法歷史,就有了比較全面的基本認識。 澤鄰 于京 2015/10/15 下一期,你將會看到時年38歲的乾隆皇帝為《三希堂法帖》親筆所書的《特諭》?;蛟S讀了《特諭》,你會感嘆,“出身真是不能選擇的,乾隆一生下來,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