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地處理遺體 遠古時期的人們在處理遺體時,往往采用“棄之于壑”的做法。十分顯然,此時的人類還處于蒙昧時期。當人們能“事之以禮”時,也表明了對遺體處理的非隨意性,這是符合科學的。從確認死亡,到入殮、出殯、安葬的全過程,事實上是一個處理遺體的過程,既改變了“棄之于壑”的隨意,又防止了長期置于居室中可能發(fā)生的危害。這樣處理遺體的作用,既可以防止死亡的誤判,又可減少疾病、瘟疫的傳播,是十分有意義的。盡管古人不懂科學,但在葬禮中,有很多慎終的做法是具有科學性的。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親人的逝世,令人悲痛,撕心裂肺。有效地表達這種悲戚感情,既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心理反映,又是一種心理自我保護的有效途徑。通過葬禮讓逝者親屬的悲痛心情得到宣泄,內(nèi)心的巨大壓力得到有效的釋放,是防止因之而產(chǎn)生嚴重心理障礙的一種方式。古人不懂心理學,但所創(chuàng)造的葬禮中的許多做法是符合心理學原理的。 對先人的敬和孝是傳統(tǒng)社會中極為重要的倫理規(guī)范,使人際關系得以和諧,社會秩序得以維系,社會發(fā)展得以發(fā)展。葬禮中采用各種禮節(jié)以表達敬意,是對逝者的尊敬和敬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生命的尊嚴和對生命的敬畏。孝是傳統(tǒng)社會中極為重要的倫理表現(xiàn)。古時有“百德孝為先”的理念,這也充分表現(xiàn)在葬禮中,從而使葬禮成為了尊敬逝者,緬懷先人的重要儀式。 對于逝者和祖宗,古時人們都有“福蔭子孫”的祈愿。人們希望逝者和祖宗能進入天國,享有美好的生活,或是投身上帝的懷抱,從此沒有了苦難(如基督教);或是成仙成佛,用享天年(如道教、佛教)。同時,又希望先人保佑子孫和家人消災避難,渡過難關,得到幸福。這種祈愿通過喪禮的形式充分地表達出來。 古時,家族的力量是抵御外來的入侵和欺凌,確保族群生存的主要力量。不斷提高家族的凝聚力,是一個家族能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問題。為此,當在家族中的一個成員逝世后,通過葬禮,對于教育同族人員,加強親情團結,提高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舊時的族長十分重視運用葬禮的形式,用來強化封建家族的統(tǒng)治。在今天,人們運用葬禮,則是為了進一步融洽人際關系,增進和諧,提高社會凝聚力。 |
|
來自: 好心態(tài)有好心情 > 《殯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