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光機 食物中的當代微觀小史 一直認為,我最有食堂經驗了。從小學開始,除了寒暑假,基本沒在家吃過午飯。我因此認為,長這么大,廚藝很差,沒學到母親的好手藝,也是這個原因。 小學的時候,前三年在一個大廠的子弟校念書。 母親工作太忙,沒時間照顧我兄妹。加上我們上學要經過一條鐵路,她很不放心我們交通安全,就讓我們在學校吃飯。 那個時候,學校沒有食堂,只有一個鍋爐房。鍋爐房有一個大型的蒸柜,可以提供蒸氣服務。 每天,我都帶兩只飯盒上學。一只是長方形的鋁制飯盒,一只是圓形的鋁制飯盒。 長方形飯盒里有小半盒米,我會在學校用水淘一淘,再裝半盒水。 圓形飯盒里是母親準備的菜。 兩只飯盒用一只塑料網兜裝起來,放到蒸柜里,中午放學,小心翼翼地拎出來,到教室坐下,就是一餐午飯。 ▲ 鋁制飯盒 哥哥比我高三個年級。我一年級的時候,他四年級。他從一年級開始,就在學校吃飯,當我入校的時候,是他教我,怎么淘米,怎么加水。 很小的時候,哥哥在我心中,簡直無所不能。他極聰明,動手能力強。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動手做電動船和顯微鏡。他一年級的時候,學校開運動會,他把我?guī)У剿嗌稀K嗌系耐瑢W好喜歡這個妹妹,女同學就像在玩布娃娃,給我梳頭,扎辮子,傳來傳去,說,這是“潘冬子”的妹妹呢。 哥哥小時候長得機靈好看,有點像電影《閃閃的紅星》的主角潘冬子,但顯得更秀氣白凈聰明。老師也喜歡他,但又覺得他太淘氣,于是給他安了一個職位,想收服他。這個職位便是全校的體育委員,主要負責每天課間操的時候,站在高臺上,為全校領操。 我入學的時候,也常聽到別人講,這是“潘冬子”的妹妹呢。我心里真是得意非常。 但他除了淘氣,還粗心。我終于認識到,原來,萬能的哥哥也有局限。 不止一次,到了中午,我拎著我的飯盒回到教室坐下,就看到哥哥出現在我面前。 他拎著他的飯盒來的。他打開給我看,里面是一盒干米。 他忘記給米加水了。 我把飯分一半給他,兩人相對而坐,高高興興地吃完。 吃得雖然少一些,但是跟哥哥對坐吃飯,可以一邊吃一邊說話,比一個人吃要有意思多了。 他有時拎來的飯盒,不是干米,而是稀飯。他把水加太多,米在飯盒里煮成了粥。當然也溢出了很多,這對于一個好動的男生,就太不夠了。 我們分享我盒里的干飯,也分食他盒里的稀飯。 ▲ 影視劇里的潘冬子形象 那些年,父母處境很不如意。母親的學校停課很久,教師再無用武之地,便被分派到各地,做一些其它工作。我們跟隨母親在一個小鎮(zhèn)的火車站旁邊生活。她被派到這里上班,一個人承擔一所郵局的工作。父親因政治原因,大學畢業(yè)就被分配到鐵路建設一線工作,長年在最偏僻的山區(qū),跟母親和我們一年只能相聚十幾天或一個月。 小孩子感覺不到這些辛苦,但卻因為家里的這種狀況,兄妹感情比旁人更好一些。 我小學的前三年,七十年代末期到八零年,在那個川西小鎮(zhèn),人們的消息只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廣播,一個是報紙。報紙的消息比廣播更含意豐富。那個年代的人們,習慣從報紙上解讀各種字面之下的東西。這間小小的郵局成了人們最喜歡聚集的地方。 好些人每天在這里等待報紙和郵件到來。人們在這兒,焦急地盼望遠方的消息,小心翼翼地揣度上層風云,以及這風云對自己的影響。有些時候,等了一天,報紙都沒到,人們更是議論紛紛。有幾個知青,開始是經常來等家人的信件包裹,后來更著急,是等待回城的消息。 除了分發(fā)報紙,收寄發(fā)送信件、匯款、包裹,這里還有一部手搖電話。這邊有人要打電話還簡單,手搖到鎮(zhèn)上總機,再由總機轉接。麻煩的是有人打電話過來,要找某某人。母親便只好站到門外,對著某一個方向大喊:“紅星公社某隊某某某聽電話”,或者“供銷社某某某聽電話”,遠處有人聽到,便接力地喊下去。 ▲ 手搖電話 每天下午,母親還要去一趟銀行,錢不能放在柜臺里過夜。銀行在廠區(qū)里,離郵局挺遠。來回要兩個小時。 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不知那幾年,母親是怎么應付過來的,當然,也更能理解,母親那時,還要照顧兩個孩子,著實不易。 母親有時忙起來,沒辦法給我們準備中午帶到學校的菜。我當即表示,這太好辦了,我?guī)c白糖就好。 在那樣的日子里,除了米,我就用紙,包一小包白糖。 把水稍加多一點,飯就蒸軟一點。中午,趁熱把白糖撒進米飯,攪拌一下,就是好吃的白糖拌飯。 本來就愛吃甜食的我,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妥。 只是有一天中午,被我的班主任明老師發(fā)現了。 那天中午,我拎著我的午飯回到教室,明老師還沒走。我打開我的飯盒,她很驚訝,說:“菜呢?”我開心地說:“我媽太忙了,我?guī)Я税滋?!?/p> 明老師說:“到我家來吧!”我便拎著飯盒,去了老師家里。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明老師家里的樣子,記得明老師打了兩個雞蛋,燒了熱油,把雞蛋倒進油鍋,雞蛋受熱,一下子膨脹起來的樣子。 明老師笑咪咪地看著我就著米飯,吃掉這兩只香噴噴的炒雞蛋。 下午回家,我得意地跟母親講,明老師給我做了菜,明老師做菜太好吃了。 我是唯一吃過明老師的菜的學生呢,那時便認定明老師是我的好朋友。 1980年,母親的學?;謴徒虒W,母親和其他教師,終于回到崗位。我和哥哥也跟隨母親回到成都。我到了一所大學的附屬小學念書。轉學之后,各種不習慣,包括班上同學欺負新人。我還發(fā)現新學校的幾個老師都會找花農家的小孩索要每季的鮮花,非常震驚。十分想念明老師和以前的同學,就給明老師寫了好些信。 但這里有一點好,就是我終于吃上真正的食堂了。 附小沒有食堂,但附小設在大學里面。在學校吃飯的小學生,第四節(jié)課后,便搖著裝著叉子的飯盒,叮叮當當地,跑向大學里的各個食堂。跟大學生擠在一起。那一刻,覺得自己就已經是大人了。 成年以后,認識一些那所大學畢業(yè)的大朋友,一對時間,我讀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他們正在那里讀大學。于是,我便樂呵呵地告訴他們,我跟你們同學過呢。把原委告訴他們,他們也笑嘻嘻地當我是同學。 但我猜想,當年,他們這些恢復高考之后的頭幾批大學生,當過知青,下過鄉(xiāng),感受過饑餓,下課后也生怕買不到好飯菜,但年齡又比較大了,有的上大學已經三十有余,看著這幫小學生,不守規(guī)矩,吵鬧,插隊,一定會覺得無可奈何、哭笑不得。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