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音福建南音是曲藝的一種,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福建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編輯摘要概述/福建南音 編輯 福建南音的演繹現(xiàn)場圖冊
福建南音(south-music of Fujian )屬于中國傳統(tǒng)器樂絲竹樂的一種。由清唱與器樂兩部分組成,亦稱“南曲”、“南樂”、“南管”或“弦管”等,流行于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香港及南洋群島(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華僑旅居地區(qū)也很盛行。南音所用的樂器,主要有洞簫、琵琶、二弦、三弦、拍板等。洞簫共9節(jié)、長1.8尺(約59厘米),與唐代的竹制管樂器尺八規(guī)格一致;琵琶、拍板等也與唐代垂拱二年 (686)建造的泉州開元寺拱梁上飛天女伎手捧的樂器相似;琵琶至今仍橫抱彈奏,有如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琵琶彈奏姿勢。南音中之諸多曲名,有曾見之于漢、唐文獻記載中的《摩訶兜勒》、《陽關(guān)》、《漢宮秋》、《后庭花》、《三臺令》、《梁州曲》、《甘州曲》、《婆羅門》、《太子游四門》等,及宋詞曲牌的《沁園春》、《念奴嬌》、《浪淘沙》等,故南音有“唐宋遺音”之稱。 南曲在民間流傳,有賴于社團組織的傳承和傳播。清代以來在泉州、廈門和晉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團成立,并有專業(yè)的教師傳藝。建國以來,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會。還建立了專業(yè)的南曲音樂團。 起源/福建南音 編輯 福建南音圖冊
一般認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據(jù)文獻記載: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他們帶去了唐代“大曲”傳播于民間。大曲與當(dāng)?shù)孛耖g音樂的相互影響和吸收,從而產(chǎn)生了別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樂器琵琶的演奏姿勢是斜抱著彈奏。所用筒簫嚴格規(guī)定為一尺八寸。這兩件樂器的演奏姿勢與形制與唐舊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稱有不少與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稱相同。如《摩訶兜勒》《子夜歌》、《清平樂》、《梁州曲》、《婆羅門》等。 (4)宋代“南戲”五大名?。骸肚G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和《琵琶記》,南曲也演唱這些劇目。 成因/福建南音 編輯南樂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閩南語泉音為主,始于何時,民間有種種傳說,未見歷史文獻記載。但從南樂的音階、曲牌、樂器等分析推斷,它可能起源于唐代之 福建南音圖冊
前。泉州南音同其他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樣,有著深厚、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它是從中原傳到閩南來的,與歷史上的三次南遷大移民有關(guān)。一是晉永嘉衣冠南渡。晉江原名南安江,南渡后晉人沿江而居,生息繁衍,故改稱晉江。幾年前,南安豐州廟下晉代古墓葬出土發(fā)現(xiàn)部曲印章,可見當(dāng)年入泉的士大夫連他的部曲都遷來了,也就是說他們帶來了中原文化。二是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王審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設(shè)招賢院,招賢納士,中原士人紛紛南遷。三是北宋覆亡。宋都南遷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趙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自臨安遷來泉州。士大夫南遷帶來的中原音樂,這些音樂同閩南地方音樂互相滲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來。南唐顧閎中的傳世之作《韓熙載夜宴圖》即可印證。 分類/福建南音 編輯 福建南音圖冊
南曲音樂包括“指、譜、曲”三類: 樂器/福建南音 編輯 福建南音樂器圖冊
樂器方面,南樂所用的南琶,腹大頸細。橫抱彈奏姿勢,與豎抱的北琶迥然而異,卻和泉州開元寺內(nèi)的飛天樂伎及敦煌壁畫上的飛天造型十分相似,只有從古畫和出土的陶俑中才能看到,唐代《韓熙載夜宴圖》中人物彈琵琶的姿勢就是這樣。琵琶在唐代的樂隊中有指揮整個樂隊的作用,而南樂的琵琶在南樂中也同樣有指揮整個樂隊的作用。唐初洞簫為一尺八寸長,現(xiàn)在其他樂隊中洞簫均是二尺多,沒有統(tǒng)一規(guī)格,而南樂的洞簫卻嚴格規(guī)定以一尺八寸為標準,又稱“尺八”,十目九節(jié),其長0.6米,延用唐代洞簫規(guī)制,聲韻渾厚深沉。南音的拍板與唐以前的“節(jié)”相同,二弦與魏晉“奚琴”相似,三弦由秦漢時代的弦樂衍變而成。 樂隊/福建南音 編輯洞簫圖冊
南曲的樂隊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兩種。 影響/福建南音 編輯南樂是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塊“活化石”,被稱為“晉唐遺音”。音樂界權(quán)威人士曾得出結(jié)論:“中國的音樂是全世界最古的音樂,而中國音樂之中,則以南音為最古。”南音的基礎(chǔ)是唐代“大曲”,在中國音樂史上,唐代的宮廷音樂是中國封建社會貴族音樂發(fā)展的最高峰。隨著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戰(zhàn)亂,貴族、官宦和地主紛紛南遷,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形成的“大曲”,被帶入福建,為南曲起了催生的作用。后來在廣泛流傳和演唱過程中,南樂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陽腔、佛曲和地方戲曲的影響,豐富了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內(nèi)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