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時候,第一次來到新市,給我的感覺是,新市她就像一個羞答答的姑娘,不愛張揚,小鎮(zhèn)很古樸,居民生活很悠閑,守著自己的這份靜謐怡然度日,是一個被人遺忘的古鎮(zhèn)。從此,便被她深深的迷住了。2016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再次走進詩意畫卷“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xiāng)新市古鎮(zhèn),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這種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麗之中,挖掘著他們絢麗的往昔。
古鎮(zhèn)入口處有一座吟仙亭,呤仙亭柱子左右有幅對聯:“憶昔真仙此煉丹佩清深夜下塵憲,自從跨鶴歸蓬島水滿寒潭月滿山?!?/div>
吟仙亭的左側便是明清直街,南連南匯街,北接陳家潭,全長80米,,明清至民國時期為新市主要商業(yè)街之一。
新市古鎮(zhèn)堪稱為古老之勝,是因為他的歷史悠久,至于他的歷史得從這座京杭大運河線上最大水運碼頭的起源,和一場傳說中的洪水說起。新市,其前身為陸市,古稱仙潭,據鎮(zhèn)志記載,晉永嘉二年(308)夏,淫雨一月,洪水大發(fā),陸市淹沒,人們在一個英雄的帶領下,開始了漫長的遷徙征途。終于,他們來到了一處河網如織,水煙漠漠,生滿蘆叢的汀洲之地。其時的汀洲是什么樣子,我們無從知道,我們只知道,當我們的先人和這一片四面環(huán)水的土地相遇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留了下來。他們在這里開荒種田,紡紗織布,生兒育女,然后為了紀念曾經居住的“陸市”,并寄托對全新生活的美好祝愿,他們把陸市改名為“新市”——這片土地,就是新市人最初的家園。
駕仙橋始建于明清,又名日暉橋,俗稱石灰橋,橋長17米,頂寬2.85米,拱跨6.7米,拱高4.5米,該橋小巧玲瓏,兩旁民房店鋪毗鄰。將古橋夾在其中,橋舍相映,古色古香,回味無窮。
水巷和街巷是新市古鎮(zhèn)整個空間系統(tǒng)的骨架。鎮(zhèn)區(qū)內明清建筑鱗次櫛比,街巷逶迤,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形成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獨特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xiāng)澤國”自然景觀和“店宅合一”的商貿特征。
鐘兆琳故居,清代咸豐末年,鐘兆琳曾祖父鐘桂溪開設鐘新泰醬園,現存八百平方二進廳堂, 鐘兆琳先生是中國電機工業(yè)拓荒者,任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電機系主任,平生從教六十余年,桃李滿天下。
新市名人很多,南宋狀元詩人吳潛,清朝畫家沈銓,著名神學家趙紫宸等都是新市人。
風格獨特的走馬樓,工藝精湛的磚雕門樓,飛檐翹角的屋脊,到處充滿著濃郁水鄉(xiāng)古鎮(zhèn)之韻味。
洪順絲行里展示出的絲綢品琳瑯滿目。古時商貿文化興盛,新市絲綢貿易極富盛名,是“絲綢之路”的發(fā)源地之一。
新市河埠群一帶就是陳家潭,陳家潭又稱神駕潭,位于西河口最南面,是新市三潭之一,因晉代著名道士陸修靜隱居于此,并在水潭步云升仙而得名。環(huán)繞陳家潭有三座古樸典型的石橋,潭東駕仙橋、潭西會仙橋、潭北望仙橋。駕仙橋為單孔石拱橋,會仙橋和望仙橋是單孔平橋。
陳家潭對岸的陸仙樓,以及新市文史館。
陸仙樓是為紀念南朝著名道教學者陸修靜而建??上г摌窃?970年填河時被毀。2007年5月,古鎮(zhèn)保護時,在陳家潭重建陸仙樓。座東朝西。樓身是飛檐翹角三間門面。
新市文史館是縣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駕仙橋過,沿河又經會仙橋,再沿陳家潭到望仙橋。兩岸店鋪仍保持著原來的面貌,古樸而原汁原味。
會仙橋始建于明前,明嘉靖、清嘉慶七年及2006年均有重建,橋上有碑記之年代,相傳唐代八仙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云游江南,相約在此會面,故日“會仙橋”。
回廊式建筑為人們遮風避雨,走過一段回廊,就來到了西河口中心景區(qū),這里是電影《林家鋪子》和《蠶花姑娘》外景地。此時,一幅水墨丹青圖呈現眼前,她如處子般靜靜地佇立,靜靜地河水,靜靜地人家,靜靜地小橋,漫步其間,感覺自己穿梭在時光隧道,與古鎮(zhèn)的先哲圣賢靜靜地交流。
走過望仙橋,橋邊店鋪上方有塊匾,上面書有《林家鋪子》四個字。1957年電影《林家鋪子》就是在這兒拍攝的。據【德清之窗】的介紹:“《林家鋪子》的原著是茅盾,編劇是夏衍,當時茅盾和夏衍是文化部正副部長,兩人都跟德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夏衍在德清讀過書,茅盾的姑媽從烏鎮(zhèn)嫁到新市西河口錢宅。茅盾小時候經常來姑媽家作客,耳聞目睹西河口兩岸店鋪林立、商貿發(fā)達的景象,留下了深刻印象,原著中好多地方能找到新市的影子?!?于是,就有了電影《林家鋪子》在新市的拍攝。
新市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古鎮(zhèn)被水分割成18塊,又由50余座橋梁連成一片。新市的街道相當古老,早在晉朝即以形成市井,當時有街巷施家巷(宋朝更名西廟弄),宋明時老街稱坊、街、巷,東南西北的市河上還建有木柵,晚上柵門一關水路中斷,古鎮(zhèn)在夜夢中沉睡了。
西河口,是新市一條千年老街,南始陳家潭北至朱家橋,清波粼粼的市河緩緩地淌流著,將老街一劈為二,分朝東朝西街。河西歷代為靠街樓,下雨下雪不濕鞋不撐傘,基本保存明清水鄉(xiāng)老街之特色。古樸優(yōu)雅的石庫墻門,精美的磚雕民居,風格獨特的封火圍墻石砌堤岸河埠,使人贊嘆回味無窮。西河口自古即是一條商業(yè)街,居民亦大都從商,自明清至民國曾開設近百家頗有特色的店鋪。
錢宅,為吳越王錢繆后裔在新市主要居住地,是清代中晚期建筑,二千余平方米,茅盾姑媽于晚清嫁入錢宅。
西河口是必到的地方,西河口水街基本保持清末民初水鄉(xiāng)老街的特色。曾是電影《林家鋪子》、《蠶花姑娘》的外景地。
凡是游覽過新市的游客,都會感嘆它不愧是名副其實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這里河道縱橫,漾蕩棋布,橋弄交錯,沿河店鋪林立,駁岸河埠原汁原味。
新市茶糕是一種正方形略薄的糕點,餡是用醬油等調料腌制而成的碎豬肉,放入蒸籠蒸制而成,口感糯而不黏、豬肉咸香微帶甜味,十分可口,搭配咸豆?jié){或普通的鮮豆?jié){搭配茶糕作為早點,既美味又容易填飽肚子。
小鎮(zhèn)很古樸,居民生活很悠閑,守著自己的這份靜謐怡然度日。
老房子是新市一道古宅的風景線,這種老宅大都建于清代與民國,充滿著濃郁水鄉(xiāng)古鎮(zhèn)之韻味。
太平橋,是橫跨在新市鎮(zhèn)西河上的一座單孔石拱橋,始建于晉朝。最初,它只是一座無名的木橋。經過南北宋、明、清時期多次改建,才成了石拱橋。1895年,新市鎮(zhèn)人鐘選青發(fā)起募捐再次重建“太平橋”,之后“太平橋”就以這個樣子保留至今。古鎮(zhèn)人說,走太平橋,是古鎮(zhèn)上小孩子滿月那天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那天,孩子的舅舅要抱著孩子,撐一把紅傘走過太平橋。走在橋上,也要注意,不能回頭看,不走回頭路。這個習俗,具體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已經記不清了。長輩們通過這樣的一個習俗,是希望孩子能夠鴻運當頭,一生順遂平安。
沈銓(1682—1760),字衡之,號南蘋,德清縣新市鎮(zhèn)人,清代著名宮廷畫師。少時家貧,隨父學扎紙花。20歲左右,從事繪畫,并以此為生。其畫遠師宋代黃家畫派,近承明代呂紀,雍正九年(1731)應日本天皇之聘,偕弟子鄭培、高鈞等東渡日本,歷時3年,形成“南蘋派”寫生畫,深受日人推崇,被稱為“舶來畫家第一”。
西河口的朝西街上,有座2000余平方米的大宅院,其封火圍墻高8米左右,甚為森嚴,周長約200米,高大的石庫墻門流溢出古樸厚重之感,宅院為不規(guī)則的多進深,青石鋪地,建筑相當精致,為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建造,于今已近200年歷史。在清同治年間,此宅為湖州府南潯鎮(zhèn)富賈劉家所有,并開設當鋪叫“德源當”,為新市現存典型的明清建筑代表作之一。
羊肉是新市一寶。新市羊內的制作方式十分考究,原料選自一年生湖羊,用文火加醬油、網油、紅糖、飴糖等數十種調料燜煮一整夜。其特點是肥而不膩,酥而不爛,乃秋冬兩季營養(yǎng)滋補佳品。新市每年冬季還會舉行羊肉黃酒節(jié),引得周邊眾多食客蜂擁而至。古鎮(zhèn)的羊肉面店屬“張一品”名氣最大。18塊一碗的羊肉面配上些許黃酒,已然讓人十分滿足。
寺前弄為居民住宅區(qū),南通司前街,北接寺前橋,弄長60米,寬3米,因在千年古剎覺海寺前故曰寺前弄。
寺前橋,又叫迎圣橋,與千年古剎覺海寺相接,從選料、式樣、風格上都滲透著濃郁的佛教文化藝術風格。該橋古樸典雅,橋西側有四只威武的石獅,人們望著這活靈活現的造像,無不贊嘆造橋人的獨具匠心。北宋時,迎圣橋曾被改成石平橋,一直到明代才又恢復成拱橋的結構,之后也經歷了多次重修,才以現在的樣子保存下來。迎圣橋原名叫做“福地橋”,在南宋紹興年間,宋高宗趙構被金兵追殺遷都臨安,宋高宗的車架經過新市時走的就是福地橋。據說當時新市鎮(zhèn)上的官兵、百姓都紛紛跪在福地橋的兩邊,恭敬地迎接皇帝圣架的到來。于是后來,當地人就把“福地橋”改成了“迎圣橋”。
新市的民俗文化中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當屬蠶花廟會。相傳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自會稽往姑蘇送蠶花,途經新市鎮(zhèn),看見十二位采桑姑娘在其轎前翩翩起舞,西施為之所動,遂將絢麗多彩的蠶花分贈眾女。從此,新市蠶桑豐收,物阜民豐。為追念西施,每逢清明節(jié),新市人便會在古剎覺海禪寺舉行蠶花廟會,祭拜“蠶神”和“蠶花娘娘”。
小貼士:
新市古鎮(zhèn)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古鎮(zhèn)新北路。
進古鎮(zhèn)不用買票,古鎮(zhèn)內景點聯票50元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