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吳屯鄉(xiāng)的瑞巖寺,始建于唐朝廣明庚子年間的古道場,建筑奇異,氣勢雄偉,名聞遠方,更因“扣冰辟支古佛” (法號藻光)的住持而聲名日隆。掘載,藻光法師三十七歲入寺定居,焚香誦經(jīng),時常云游大江南北,宏施法力,廣播慈威,所到之處,消災(zāi)滅病,遇旱降雨,祛除賊匪,拯救萬民,并以直言奉勸閩王延鈞:勿多殺害。示寂后建塔于瑞巖寺,后立塑像,世代百姓奉若神明,香火不絕,至今依然德化萬眾。 寺門口有千年古樟樹和紅豆杉,樹大十圍,枝葉繁茂。寺后有一口龍泉井,冬暖夏涼,能浮硬幣,洗手運來,飲之祛病。再往底看,神木一截千年萬日不腐爛。相傳建廟時,如《濟公傳》描述般,有圓木從井隨霧而出,飄落遍地。我們掬手飲泉,甘冽可口。寺主法師招呼我們進屋吃茶。房內(nèi)供有扣冰古佛一尊,是件文物,拙樸古雅,憨態(tài)可掬,禮拜之后,坐定吃茶。 法師年輕有為,為恢復(fù)古道場不辭辛勞,且用功辦道,深為四眾弟子擁戴。飲茶之道在于水,有如此清冽的甘泉,浸以古神木多年;再有山深之處古佛道場的清幽;法師又取出武夷山天心巖茶村斗茶賽上獲銀獎的名叢,更顯得這一期一會是“千年等一回”了。七碗茶香余興未足,法師將一小瓶斗茶得金獎的名叢送給了我,頗具禪意:永遠不去追求那個極致,平淡就好。正在盛開的花好,花開過了綠葉淡然搖動也好。取舍分別心,失去了我們的本來。寺前法師與我們合掌作別,吟出“瑞巖泉”一偈: 瑞應(yīng)寒泉澈石流,源源不竭幾春秋; 當(dāng)年洗缽人何在,巖卞空遺水一甌。 瑞巖寺位于武夷山吳屯鄉(xiāng)百花巖下右側(cè)瑞巖山麓,距市區(qū)28公里。唐朝廣明元年(公元880年)武夷山籍高僧藻光和尚(扣冰古佛)擇地創(chuàng)建瑞巖院。北宋名人彭珰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重建。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神宗皇帝賜名“壽圣”,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孝宗皇帝賜名“瑞巖”。所以人們稱其為瑞巖壽圣寺,歷代迭有增建。 1921年因戰(zhàn)亂焚毀,1937年由地方士紳主持重建?!拔母铩逼陂g,佛像被毀,僅剩三寶殿。寺后古樟林亦被盜伐。1979年古佛殿、觀音殿、古佛亭又被火毀。1984年由鄉(xiāng)民集資重建古佛殿,祀扣冰僻支古佛。1986年重建觀音殿。1988年對外開放。1990年新建客堂。2002年5月被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總占地面積1175.2平方米,建筑面積4064.74平方米,擁有山林300余畝。廟前有胸圍7.1米的千年古銀杏樹一株,堪稱福建古銀杏之王。該寺還有三株古樟樹。一進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禪意十足的對聯(lián),上書:扣禪扉,動心弦,萬法仙宏開覺路;冰壺影,靜澄懷,剎那靈山映瑞巖。聯(lián)中嵌入“扣冰”、“瑞巖”,概括了扣冰古佛生前創(chuàng)建瑞巖寺的功德。寺前有溪澗,溪上建有百米長的可供遮風(fēng)避雨的古建筑廊橋,橋上琉璃蓋頂,雕龍刻鳳,栩栩如生。橋下溪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shù)。相傳當(dāng)年藻光和尚冬天曾在此溪扣冰而浴,故名扣冰溪、扣冰橋。寺后有瑞應(yīng)寶塔,安奉扣冰古佛遺骨。瑞巖寺背倚大山,依勢而建,布局巧妙,錯落有致。寺中有“龍井”,能浮銅幣,人稱井水“飲之祛病”。傳說建寺時,所有木材均由井中浮出,取之不竭?,F(xiàn)井中尚余一截,千年不腐。該寺有山、水、巖、洞、塔、橋、亭、閣、樓、殿之勝,古樹崔巍,蔚為大觀。朱熹的老師,南宋理學(xué)家劉子翚對扣冰古佛創(chuàng)建的瑞巖寺情有獨鐘,曾寫詩贊道:尋師捫壁入仙源,萬澗冷冷佩玉喧。繞座銜花來白鹿,聽經(jīng)獻果下玄猿。千林紅葉新霜染,一霎腥風(fēng)嘯虎蹲。說與世人渾不信,個中別有一乾坤。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古寺創(chuàng)建的事跡和傳說,表達了他對扣冰古佛的仰慕之情。曾任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參知政事的趙抃,在任崇安縣(武夷山市舊稱)縣令時瞻仰該寺,寫下七律一首:寶界香園接翠微,此焉空寂遠塵機。寒冰扣曉人無垢,古劍藏秋谷有輝。水石潺湲迷客徑,松云灑落護禪扉。我來笑彼名韁鎖,斜日匆匆策馬歸。大儒朱熹也厚愛此寺,曾題詩九首,例《奉陪彥集克父同游瑞巖謹次莆田使君留題之韻》:踏破千林黃葉堆,林間臺殿郁崔嵬。谷泉噴薄秋逾響,山翠空濛畫不開。一壑只今藏勝概,三生疇昔記曾來。解衣正作留連計,未許山靈便卻回。 瑞巖禪寺系扣冰古佛在中年之時已譽滿七閩之際所創(chuàng)建,規(guī)模宏麗,香火鼎盛,堪稱一方名剎,世稱其可與天臺、曹溪并峙。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為該寺題匾“瑞巖禪林”,這是對該寺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的真實寫照。 轉(zhuǎn)載文章請注明來源『武夷山旅游資訊網(wǎng)』并做好鏈接,謝謝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