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級別彌漫性星形細胞瘤 星形細胞瘤的主要特征為細胞分化程度高、生長緩慢、侵犯鄰近腦組織,這些表現(xiàn)符合WHO良惡性分級的Ⅱ級,該腫瘤有可能進展為惡性,低級別纖維型星形細胞瘤常見于兒童和20一40歲成年人,主要發(fā)生在大腦半球白質區(qū),常侵犯鄰近皮質。癲癇是其常見臨床癥狀。 [影像與病理對照] 由于腫瘤具有浸潤性,因此顯微鏡下觀察腫瘤的邊界模糊,受累解剖結構發(fā)生擴大、變形,但是沒有結構破壞。 低級別彌漫性星形細胞瘤 A.MRI矢狀位T1加權像顯示額葉低信號;B.MRI軸位T2WI示額葉白質內高信號.C.大體標本冠狀面示額葉邊界不清腫塊,新皮質模糊不清且伴有局灶出血;D.同層面組織學檢查示白質內髓鞘染色減少,皮質細胞密集且彌漫浸潤生長。 間變性彌漫性星形細胞瘤 間變性星形細胞瘤是一種浸潤性腫瘤,有局部或散在的間變及增生傾向。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可以從低級別星形細胞瘤發(fā)展而來,但也可以直接發(fā)生。該腫瘤的WHO良惡性分級III級,核異型和核分裂活躍為其兩種主要的組織學診斷標準,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發(fā)病年齡比低級別星形細胞瘤稍大(平均41歲),并多見于男性(男、女比例為2:1),臨床癥狀類似低級別星形細胞瘤,但是病史相對較短。 [影像與病理對照] 大體標本無法區(qū)分低級別彌漫性與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由于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的細胞密度高,切面觀察可見邊界清楚的腫塊,與周圍腦組織容易區(qū)分,而低級別彌漫性星形細胞瘤則沒有該特點。肉眼觀察腫瘤內部常見囊腫和顆粒狀、不透明的堅固的區(qū)域在CT圖像上腫瘤表現(xiàn)為不均勻混合密度占位病灶,除低級別星形細胞瘤惡變外,通常病灶內部很少見鈣化,增強掃描病灶不均勻強化,偶爾由于病變周圍水腫,可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環(huán)狀強化。 MRI的T1加權像和T2加權像均顯示病灶信號不均勻,在T2加權像上通常為高信號、周圍環(huán)形等信號,其外圍可見血管源性水腫所致的高信號(圖A)。增強掃描病灶顯著不規(guī)則環(huán)狀強化(圖B),不強化部分可能是間變組織。間變性星形細胞瘤也可以播散至室管膜、柔腦膜和腦脊液。 間變性星形細胞瘤 A.MRI橫軸位T2WI顯示左側腦室周圍高信號,側腦室枕角受壓;B.MRI增強橫軸位T1WI顯示半環(huán)狀強化;C.大體標本顯示腫瘤與周圍腦組織分界清楚,病變累及尾狀核、胼胝體和側腦室。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由分化較差的星形細胞所組成,伴有血管增生和/或壞死,是惡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細胞腫瘤。主要發(fā)生在成年人,位于大腦半球。腫瘤可以由低級別星形細胞瘤或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發(fā)展而來(繼發(fā)性膠質母細胞瘤)(圖),但大多數(shù)為原發(fā)(原發(fā)性膠質母細胞瘤),臨床病史很短。它屬于WHO良、惡性分級的IV級,膠質母細胞瘤有3種或4種組織學特征性改變:核異型、核分裂活躍、微血管增生和(或)壞死。 低級別星形細胞瘤進展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A.MRI軸位T2WI示高信號,增強后沒有強化;B.C.2年后進展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影像與病理對照] 膠質母細胞瘤常位于大腦半球,尤其額顳葉和頂葉。大體觀察其邊界不清,切面觀察腫瘤內部的顏色各異,腫瘤周邊緣為灰色,因包膜破裂可引起黃色壞死,而不同時期出血則引起紅色或棕色的斑條。90%以上的腫瘤出現(xiàn)中心區(qū)壞死,也可見腫瘤內部囊變,囊腔內含腫瘤組織液化壞死形成的渾濁液體。腫瘤通常位于一側大腦半球,如果病灶位于胼胝體,也可向對側侵犯(圖)。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A.MRI軸位T2WI示腫瘤中心壞死高信號,周圍白質內可見血管性水腫(箭頭)B增強冠狀位T1WI顯示中心壞死,周圍厚壁的不規(guī)則環(huán)狀強化,可見明顯占位效應C.大體標本可見額葉腦室旁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病變中心位于腦白質,表面呈顆粒狀,可見局灶囊狀壞死。 膠質母細胞瘤大多位于腦實質的白質中心區(qū)(下圖C),少數(shù)病灶位置較淺,與柔腦膜和硬腦膜相鄰,富含膠原物質,容易被診斷為轉移瘤或腦外占位性病變(如腦膜瘤)。 膠質母細胞瘤的典型CT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病灶外周環(huán)狀強化圍繞中心低密度壞死。在MRI的T1加權像上(圖),由于病變邊緣腫瘤細胞的血供豐富,出現(xiàn)病灶環(huán)狀強化。對未經治療的膠質母細胞瘤腦進行組織學分析,結果顯示環(huán)狀強化并不位于腫瘤外緣,其內部可見浸潤的腫瘤細胞,這些腫瘤細胞有時會向外侵犯2cm以上,T2加權像顯示環(huán)狀區(qū)域的范圍更大,其邊界模糊與周圍血管性水腫區(qū)的分界不清。 胼胝體壓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蝴蝶狀膠質瘤) MRI軸位(A)與冠狀位(B)增強T1WI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跨越胼胝體壓部,C.胼胝體和穹隆明顯擴大,呈迂曲狀生長,表面呈顆粒狀。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很少表現(xiàn)為邊緣光整、有壁結節(jié)的囊腫。最初表現(xiàn)為顱內出血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為診斷上的難點,容易造成誤診。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血供豐富,X線血管造影檢查顯示動靜脈分流和早期靜脈充盈,需要與動靜脈畸形、腦梗死過度灌注等相鑒別。 多中心性膠質母細胞瘤 多中心性膠質母細胞瘤的病因有3種: ①多發(fā)性膠質母細胞瘤播散,擴散通常經腦脊液或腦白質纖維束(圖);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A.MRI橫軸位增強T1加權像顯示多發(fā)、不規(guī)則、環(huán)狀強化病灶;B.大體標本橫軸位切面也顯示多發(fā)病灶,所有病灶大體觀察均相似 ②彌漫性低級別星形細胞瘤內部發(fā)生多灶性惡變; ③無潛在的低級別腫瘤,而由基因異常引起多發(fā)性膠質母細胞瘤(圖) 多發(fā)膠質母細胞瘤沿腦脊液播散 巨細胞性膠質母細胞瘤 巨細胞性膠質母細胞瘤是膠質母細胞瘤的變異型,腫瘤主要由奇異畸形的多核巨細胞構成,有時伴豐富網狀基質,屬于WHO良、惡性分級的IV級和罕見的變異類型(少于全部腦腫瘤的1%) [影像與病理對照] 巨細胞性膠質母細胞瘤表現(xiàn)獨特,由于腫瘤間質顯著增生,所以腫瘤邊界清楚,腫瘤質地硬,位于顳葉、額葉、頂葉皮質下,CT和MRI的表現(xiàn)均與轉移瘤類似。 巨細胞性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肉瘤 膠質肉瘤含肉瘤成分,約占膠質母細胞瘤的2%,常位于大腦半球,累及顳葉、額葉、頂葉、枕葉。 [影像與病理對照] 由于腫瘤富含肉瘤成分其質地堅硬,位置表淺,腫瘤散在分布,內部可見典型膠質母細胞瘤的特點。CT和MRI掃描通常顯示彌漫浸潤膠質母細胞瘤的改變(圖A),由 于腫瘤以肉瘤成分為主,為邊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強化均勻,表現(xiàn)與腦膜瘤類似(圖B)。X線血管造影顯示部分膠質肉瘤由硬腦膜和柔腦膜混合供血。
A.MRI橫軸位增強T1加權像顯示腫瘤不均勻環(huán)狀強化;B.另一個患者的橫軸位CT增強圖像顯示額葉混雜密度腫塊(高密度為肉瘤成分),累及鄰近硬腦膜和瘤周水腫(彎箭頭)。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主要發(fā)生在兒童和青年人,表現(xiàn)為邊界清楚的星形細胞瘤,主要由疏松海綿狀改變和組織密集區(qū)組成,屬于WHO良、惡性分級的I級腫瘤。大腦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為兒童最常見的膠質瘤,好發(fā)于丘腦和基底節(jié)區(qū),老年人很少發(fā)生于大腦半球,主要累及小腦、視交叉或視神經。大腦半球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占腦膠質瘤的3%,右側大腦半球受累多于左側。 [影像與病理對照]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的邊界清楚(圖D),通常由密度不均勻、質地較硬或黏液樣組織構成,有時可見局部鈣化和伴有壁結節(jié)的囊腫,腫瘤侵犯蛛網膜下隙。 CT和MRI典型表現(xiàn)為囊性腫塊,伴有強化的壁結節(jié),約10%病例可見鈣化。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室管膜下巨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室管膜下巨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生長在孟氏孔附近,幾乎均伴有結節(jié)性硬化,WHO良、惡性分級為I級。多累及20多歲的青年,但是先天性者也見于早產嬰兒。臨床對結節(jié)性硬化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時,經常發(fā)現(xiàn)此種緩慢生長的無癥狀腫瘤。 [影像與病理對照] CT和MRI顯示腫瘤發(fā)生于一側或雙側腦室管膜下,為實性腫塊,可見強化,與下方的尾狀核頭分界清楚(圖),通常阻塞孟氏孔,可見明顯結節(jié)性硬化的改變,包括: ①側腦室室管膜下有鈣化結節(jié); ②皮質結節(jié)伴有鄰近結構疏松或囊變,在T2加權像上表現(xiàn)為高信號; ③線狀異常改變,提示腦白質髓鞘化不良。. 伴結節(jié)性硬化的室管膜下巨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A.MRI矢狀位T1加權像顯示孟氏孔區(qū)信號不均勻腫塊;B.橫軸位增強T1加權像顯示病變明顯強化 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 作為一種預后相對較好的星形細胞瘤,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主要見于兒童和青年人,典型病灶位于大腦半球的表淺部位,常累及腦膜,其組織學改變具有多樣性,WHO良、惡性分級屬于II級,占所有星形細胞瘤的比例不足1%。 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通常位置表淺,尤其好發(fā)于顳葉,腫瘤緊鄰腦膜,常伴有囊腫,有時囊腫內壁可見壁結節(jié),但是很少侵犯硬腦膜。CT和MRI掃描顯示腫瘤伴或不伴有囊腫(圖),通常無瘤周水腫,給予對比劑后,壁結節(jié)顯著強化。 右側顳葉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 A.MRI橫軸位T2加權像顯示皮質的高信號病變(箭頭),周圍可見水腫;B.增強冠狀位T1加權像顯示病變?yōu)槟倚?,囊壁結節(jié)可見強化;C.組織學檢查顯示腫瘤細胞具有顯著的多形性,多數(shù)細胞的胞質豐富,胞質內可見脂滴。
|
|
來自: 昵稱29866585 > 《顱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