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在推薦國學書目時曾言:
又言:
受其啟發(fā),我也嘗試在通讀《論語》后,按類對《論語》做一總結解讀。 此為分類解讀第三篇,總結《論語》中關于「孝」之論述。己見雖多有淺陋,卻覺此法甚好,有助于更好理解《論語》。 一、孝之內涵 細讀《論語》論「孝」章節(jié),可見孝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禮節(jié)和形式,更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情感;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奉養(yǎng),更是精神上的撫慰;不僅僅是生前的侍奉,還包括身后的祭奠與追思。 如果僅僅是物質的供養(yǎng)和勞力的服侍,內心沒有敬愛之情,臉上沒有和悅之色,則算不上真正的「孝」。所以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又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孝」的表現(xiàn)有多種,侍奉和敬愛是最基本的,平時還應讓父母盡量少擔心自己。 如果出游的話,要有一定的地方,并及時告知父母,常報平安。 如果父母有什么不當之處,要委婉勸諫,即使父母不聽從也仍應敬奉無怨,伺機再行勸諫。 應當牢記父母的年紀,一則為父母安泰長壽而喜悅,一則為父母 年歲漸長可侍之日漸少而憂懼,更應好生侍奉敬愛。 如果父母去世,當“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以寄哀思。對于父母的善道善行,應秉承發(fā)揚,不愧先人。 相關原文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p>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p>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4.20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9.18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p> 11.5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p> 二、孝之意義 孔門重視「孝」道,因為儒家認為孝不僅是家庭和睦之基,亦是為政之方、社會和諧之本。 所以孔子說"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并認為在上者孝慈,則民亦將忠厚;孔子的弟子有子則將「孝悌」視為「仁」之本,認為孝悌者很少會犯上作亂;曾子亦認為:慎終追遠,則民德將歸于淳厚。 正因儒家認為「孝」道如此重要,不僅涉及家庭和睦,還關乎國家社稷,所以歷代奉行儒術的統(tǒng)治者,亦非常重視孝道的推行,將倫理之孝融入于政治之中,作為維護禮法秩序的一件利器。 隨著時代變化,孝禮亦有所損益,但不論時代怎樣變化,出自內心真摯情感的「孝」,都是每一個人當發(fā)揚力行的。 相關原文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 三、身后之孝 身后的葬祭喪禮,亦是「孝」之一部分。喪禮注重的是內心真摯的情感,緬懷悼念,以寄哀思。所以孔子說:“喪,與其易也,寧戚”。 古制父母去世,當守三年之喪。此制在孔子時代,大概就已不太被遵從了,連孔子的弟子宰我也說“三年之喪太久,一年即可”,以致孔子批評他“不仁”。 時至今日,喪禮依然在傳承施行,只是內容形式已有所簡化,這也是禮隨時代損益之結果。 竊以為,相比身后的葬祭喪禮,生前的侍奉孝敬更為重要。每個人都當趁父母尚健在,好生孝敬,避免留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之遺憾。 相關原文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p>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7.9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7.10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9.16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19.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p> 19.14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p> 19.17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