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母錢也叫祖錢,其中的“母”和“祖”都是形象的說法,有母必有子。古代鑄造金屬鑄幣,在唐代以前都是范鑄法,即用模范鑄錢。程序是:先在石或陶泥上刻制錢幣的型腔,這個型腔是陰文的,叫做祖范。再用祖范翻制銅或鐵的鑄范,也叫做母范,母范的型腔是陽文的。母范制成后,可以翻制批量的陶范,這時的陶范又成為陰文,叫做子范,即可用其澆鑄銅液鑄造錢幣了。以方孔圓錢為例,鑄出來的錢由于與澆道相連,冷卻后象一棵樹,所以錢幣界將其形象地稱為錢樹,一枚枚錢看上去象是長在樹枝上的葉子,這就需要把錢從澆道上掰下來,再進行打磨修整,成品就是我們看到的方孔圓錢了,這樣的成品才能投入流通領(lǐng)域。 根據(jù)出土資料,范鑄法在唐代即廢止不用了,鑄錢技術(shù)進行了革新,啟用翻砂鑄錢法,一版砂型可一次性翻鑄64枚錢,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翻砂鑄錢法的程序是,先雕制一枚銅、象牙或蠟制的錢樣,呈送朝廷審定,通過后即成為祖錢,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雕母錢,再用祖錢翻制母錢,祖錢理論上只有一枚,而母錢要比祖錢多很多,因為最后翻砂制作大量錢幣都要用母錢作“模本”。最后一道工序制作出來的就是子錢了,在流通領(lǐng)域使用的錢就是子錢,即古人平時所花的錢。子錢鑄造好后,還要經(jīng)過打磨等加工工序即可投入市場了。 綜上所述,雕母錢也稱祖錢,具有惟一性。母錢出自祖錢,用以翻鑄子錢,量比祖錢多。子錢就是通常所能看到的普通錢,存世量比較大,以漢五銖、唐開元通寶和北宋普通小平錢為最。 清 寶泉局咸豐元寶當五百雕母錢 圖片采自網(wǎng)絡(luò) 清 寶泉局咸豐元寶當五百錢 作者藏 清 寶源局咸豐元寶當百錢 作者藏 清 寶源局咸豐元寶當百錢 作者藏 清 寶泉局宣統(tǒng)通寶小平雕母錢 圖片采自天眷堂 清 寶泉局咸豐通寶小平鐵母錢 作者藏 清 寶泉局咸豐通寶小平鐵錢子錢 作者藏 清 寶源局光緒通寶小平錢樹 圖片采自盛世收藏 清 光緒通寶小平錢樹局部 圖片采自華夏古泉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