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是一部馳名中外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蒲松齡,少年時家境貧寒,屢試不第,大半生都在自己家鄉(xiāng)附近教書,使他有機會了解人民的疾苦,從而對統(tǒng)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極為不滿。蒲松齡20歲時,決心寫一部“孤憤之書”,通過談狐說鬼的形式,撻伐封建社會的腐敗黑暗,他選擇了離住所很近的柳泉(因泉旁有一株大柳而得名)作為采風基地,這里地處叉路口,是南北東西往來旅者的必經(jīng)之路。蒲松齡每于教書之暇,就來到柳泉的大柳樹下,鋪下席子,邀途經(jīng)這里的旅客坐下飲茶,請他們講述各地奇聞異見,并一一用心記下。30年間,蒲松齡去柳泉采風從未間斷。每天晚上,他都將白天聽來的東西整理加工成文,到他50歲時,《聊齋志異》終于問世。何以稱《聊齋志異》?原來,蒲松齡寫作的書房叫“聊齋”,“志異”即記載奇聞異見,故他將這部小說集取名為《聊齋志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