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 日本學者斷言 中國已經(jīng)不存在任何唐或更早的木結構建筑 要看唐代木建 只能到日本 梁思成、林徽因不信這個邪 終究在1937年夏天的佛光寺 推翻了這個結論 時至今日 我們依然還能追尋的唐宋木構 還有哪些呢? 在此,我們盡我們所能,羅列了中國1127年北宋滅亡之前的現(xiàn)存木構建筑。 千年已逝,古寺默默。希望能給在朝圣路上的你一點幫助。 一 南禪寺大佛殿 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三間正殿面寬11.625米,進深9.9米。方整的基臺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內(nèi)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墻上的柱子支撐。檐墻起間隔內(nèi)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各柱,柱頭微向內(nèi)傾,與橫梁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斗拱構成“翹起”。屋脊兩端裝飾著鴟吻。 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wěn)健,莊重大方,體現(xiàn)了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筑的顯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筑,堪稱國寶。殿內(nèi)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顯的墨跡:“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顯等謹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證。推算起來,距今已1200多年了。 —— 栱頭五瓣卷殺 地址:山西忻州市五臺縣西南陽白鄉(xiāng)李家莊 廣仁王廟 正殿坐北向南,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開間四架椽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各種斗欹部的幽度極深,拱瓣棱角顯明,內(nèi)部擱架鋪作斗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只有五臺山南禪寺可相比擬。殿內(nèi)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筑風格。 地址:山西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nèi) 佛光寺東大殿 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經(jīng)測量,斗拱斷面尺寸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斷面的十倍;殿檐探出達3.96米,這在宋以后的木結構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時,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這種梁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xiàn)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后面發(fā)現(xiàn)了唐朝人游覽佛光寺的留言。可見,這大門當為唐代遺物。由此推斷,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歷史的門板,當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構大門。 此外,大殿的屋頂比較平緩,且用每塊長五十厘米、寬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鋪就。殿頂脊獸用黃、綠色琉璃燒制,造型生動,色澤鮮艷。 東大殿內(nèi)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怫、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點九五米至五點三米不等。另有兩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寧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誠和尚的。這兩尊塑像雖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態(tài)卻很生動。此外,大殿西側(cè)和后部,還有明代塑造的羅漢像二百九十六尊。這些羅漢像原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沖蝕,被倒塌的后墻壓壞了一部分。 東大殿的墻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余平方米,內(nèi)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yǎng)人,畫得都很生動。衣帶飄動,拂袖瀟灑,體現(xiàn)了唐畫的風韻。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半泛訓|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 有沒有安藤的感覺? 梁架上的林徽因 梁、林手繪剖面 地址:忻州市五臺縣豆村鎮(zhèn)佛光村 天臺庵佛殿 天臺庵為天臺宗創(chuàng)立處,佛殿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907年)。東傍山谷、西臨漳水,坐北向南,占地970平方米,建筑面積90多平方米。院東矗立一唐碑,字跡風化不清。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臺基上,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屋坡舉折平緩,四翼如飛,單檐簡板布瓦,琉璃脊獸歇山頂。佛殿檐下四周設臺明,正面明間臺明下安裝踏垛,殿身四周為圓形木柱,柱間施闌額,柱礎為常見的覆盆式,柱頭形卷舌較緩,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正側(cè)兩面明間較大,次間僅為明間的一半。殿內(nèi)沒有一根柱子,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而且使殿內(nèi)的空間更顯得空闊,充分體現(xiàn)了唐代建筑的特點。 地址: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東北 龍門寺西配殿 龍門寺在山西平順縣城西北65公里龍門山腰。創(chuàng)始于北齊天保年間,其中前院其中前院西配殿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明間設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殿內(nèi)無柱,四椽栿通達內(nèi)外。柱頭不施普拍枋,闌額不出頭,櫨斗直接座于柱頭之上承小栱,出斗口跳,跳頭由四椽栿兩端砍制而成。斗栱四鋪作出單抄,無補間鋪作,補間僅設隱栱。梁架簡潔,四椽栿直通前后檐。殿頂舉折平緩,檐頭僅施圓椽,無飛椽。構造簡潔,具有唐代建筑的遺風,是我國現(xiàn)存已知唯一的五代時期懸山式建筑。 地址: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城西北 鎮(zhèn)國寺萬佛殿 鎮(zhèn)國寺前院居中者為萬佛殿,始建于五代。造型獨特,平面近正方形,屋頂為單檐歇山式,出檐深遠,龐大的七輔作斗拱,總高超過了柱高的2/3,使殿頂形如傘狀,在歷代寺廟建筑中頗為罕見,是國內(nèi)現(xiàn)存五代時少有的木構建筑。萬佛殿內(nèi),中央為佛壇,長與寬均為6.09米,正中設立須彌座,上塑釋迦牟尼坐像。旁邊站立迦葉、阿南二弟子。連佛、弟子、菩薩、金剛、供養(yǎng)人共有11尊塑像。這些塑像,面目豐滿、腴潤,身軀高大、健壯,軀干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風格,飽含五代時塑像的風韻。 鎮(zhèn)國寺內(nèi)的古建筑,以萬佛殿為最,在我國現(xiàn)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僅晚于五臺山南禪、佛光二寺院,這處殿堂整體梁架結構嚴密,用材規(guī)格,符合力學原理,工藝精湛,作工精細,1000多年來巋然如故。 地址:山西平遙縣東北 大云院大佛殿 大佛殿本名彌陀殿,五代后晉天福五年(940)建。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通面闊11.8米,明次間略同;總進深10.1米,山面次間約合當心間之半;平面接近方形。殿前無月臺,前后檐當心間辟門,前檐次間安直欞窗。檐柱側(cè)角生起顯著。柱頭上于欄額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此為采用普柏枋部件之始。柱上斗雙抄五鋪作,耍頭為短促的下昂形。殿內(nèi)后槽當心間用金柱兩根,金柱上不施普柏枋,仍沿襲著唐制。梁架為“六架椽屋,四椽對乳用三柱”,上有駝峰、托腳承平梁,平梁上有駝峰、侏儒柱、大叉手、捧節(jié)令以承負脊。駝峰較小,侏儒柱甚細,是此二構件初產(chǎn)生階段的雛形。因無前槽金柱,縱斷面前后槽結構不一致。梁架上駝峰尺寸、形制各異,多達8種。 殿頂明清補葺過,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非宋元以后之物。殿內(nèi)斗、枋、替木等構件上還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繪,是中國古建筑中稀有之例。殿內(nèi)東壁和扇面墻上保存五代壁畫22平方米,唐代畫風猶存,是中國現(xiàn)存寺觀中惟一的五代壁畫遺作。 地址:山西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龍耳山 華林寺大殿 華林寺大殿,位居華林寺主軸線的中心位置。華林寺幾經(jīng)廢興,原有殿堂、亭閣等建筑大部廢毀,現(xiàn)僅存這座大雄寶殿為宋代遺構。1958年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一度定為南宋建筑,其后幾經(jīng)考察,又做了全面測繪,確認其風格型制頗具隋唐遺風,建造年代不會晚于五代末北宋初。這與宋代的《三山志》等史書記載,吳越國擁有福州時期,郡守鮑樇讓于錢氏十八年(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拆除五代閩國宮殿等建筑用于修建華林寺等佛廟相吻合。 華林寺大殿為抬梁式構架,包裹著宋代初建時的構架,單檐歇山頂,坐北朝南,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高15.5米,面積574平方米,共用檐柱14根,內(nèi)柱4根。大殿主體構架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徹上露明造。為了容納內(nèi)槽佛像的高度,內(nèi)柱高過檐柱2.62米,屬廳堂型構架,但其內(nèi)柱柱頭上又有高度近3米的栱枋,與四周檐柱上三層首尾相接,形成一個不在同一標高上的鋪作層。因此,它的構架是一種特殊的廳堂型構架。殿內(nèi)構件造型優(yōu)美,使大殿在古樸雄渾中顯出南方建筑特有的輕快秀麗的格調(diào)。 大殿的四檐及內(nèi)柱頭上均施斗栱,斗拱組合嚴謹、簡潔。外檐鋪作為七鋪作雙抄三下昂重拱造,柱頭及補間鋪作均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重拱偷心造,斗底作皿板形,用材碩大,均按需要隨宜加減,大量運用插拱。除轉(zhuǎn)角鋪作出跳用足材外,其余均用單材。梁、栿、前檐闌額均為月梁造,以粗大的原木制成,斷面近圓形,額上不施普柏枋,前檐補間鋪作櫨斗直接坐于闌額上。18根豐盈粗拙的梁柱呈梭形狀,其中四根內(nèi)柱高7.2米,古樸挺拔。不對稱曲線形成自由流暢輪廓的云形駝峰在梁栿上的運用,動態(tài)盎然。昂嘴曲線砍作三段,沿曲線輪廓微刻線腳一道,活潑自然。裝飾構件與淺雕團窠及彩繪的巧妙結合,線條簡潔粗獷,皆具有獨特風格,為國內(nèi)罕見。 地址:福州市鼓樓區(qū)北隅、屏山南麓。 |
|